|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学习教育 > 阅读信息
陈惠方:张思德精神不能丢!——纪念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77周年
点击:  作者:陈惠方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9-10 07:17:43

 

1.webp (11).jpg

【编者按】7月8日,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张思德牺牲77周年,也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发表77周年,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张思德传》作者陈惠方,应北京卫戍区政治部之邀,在“北卫大讲堂”,以《传承张思德精神,践行我党宗旨》为题,为全区部队进行授课辅导,缅怀张思德的不凡事迹,重温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思想。现经陈惠方同志授权,将讲演内容摘编发布如下,以飨读者。

 

传承张思德精神  践行我党宗旨

 

改革开放,四十春秋,在神州大地上所发生的变化,可以用“天翻地覆慨而慷”来形容。本人认为,在中国革命的现代史上,如果从新中国建立算起,到现如今“新时代”肇始为止的70多年来,能算上“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变,似应有三次:第一次是“站起来”,应当是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劳动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次是“富起来”,应当是文革结束两年后的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国实行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城乡面貌大改观,人民生活大改善;第三次是“强起来”,应当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习近平主政以后,强力反腐,惩治贪官,纠风倡廉,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危急关头,在“四海翻腾云水怒”的国际国内的激烈变局中,站稳了脚跟,壮大了自己。长江奔流永向前,黄河九曲总朝东。新中国建立70多年的历程,证实了毛主席的英明论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总观天下大势,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变化,万变不离其宗——作为领导我们事业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只有自始至终地坚持自己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我们的革命事业就一定能胜利,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达到;否则,一旦偏离了党的宗旨,革命工作就势必偏离方向,革命事业就势必遭受损失,历史的车轮就势必倒退!

在论及我党宗旨时,张思德是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张思德典型的树立和宣扬,同党的宗旨的确立和彰显,是与生俱来、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因此,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讲我党宗旨时,我认为,有必要对张思德这个典型的产生、认定、宣传过程,以及对张思德这个典型的认识、地位、作用,作一个回顾、定位和思考,这对于坚定不移地践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有裨益的。

一、张思德典型的树立是我党宗旨确立的前奏


人们常说,四川仪陇出了两位有“德’的名人,一位是元帅朱德,一位就是士兵张思德。位卑未敢忘忧国。张思德虽然是个士兵,但一心想的是为穷苦人闹翻身求解放,志存高远,信仰坚笃,勤奋工作,作战勇敢,朝气蓬勃,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解放事业而默默无闻地奉献。因为毛泽东十分了解和赞赏张思德的事迹,认为张思德“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有意要把张思德作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典型树立起来。于是当年张思德因碳窑崩塌而牺牲时,他不仅要让中央警备团为因公殉职的普通战士张思德举行一个隆重的追悼会,而且还要在会上亲自讲话。这篇讲话,这就是千古垂青的惊世宏论《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张思德的形象,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了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写进党章,第一次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指南。

二、张思德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我此生有幸也有缘,因一个偶然的机遇,一次特殊的采访,使我与这位“永远29岁”的英雄人物张思德结缘,并触发了撰写《张思德传》的念头。那是18年前,亦即2003年的夏天,我受原北京军区政治部的委派,到北京卫戍区驻长安街某部3连蹲点,并以“长安街上好三连”为题,撰写一篇通讯,宣传该连的先进事迹。我深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宣传任务,虽然,这一年我已退休,但我还是全力以赴地投入这次采写活动中。进入采访后,我很快就了解到,这是一支在战争年代曾担负过警卫党中央和毛主席任务的有着光荣历史的警卫部队,张思德同志就是从这个部队的前身走出来的。

一到这个张思德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老部队,我就满满地感受到张思德的作风、张思德的精神,在张思德的老部队洋溢着。就我蹲点的三连来说吧,连队俱乐部掛着张思德的肖像,连队门口树有张思德的塑像,门卫旁边的照壁上,镌刻着向张思德学习的口号,连队俱乐部的墙报上,张贴着战士们写的学习张思德的心得体会,就连我临时住的连队客房的书柜里,也摆放着一些张思德的宣传资料和已经出版的各种张思德的图书。显然,由于张思德精神的传承,对这个连队的作风建设和思想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还了解到,张思德的几位战友,不仅还健在,而且还都在这个部队任过重要职务,一位是杜泽洲,原北京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长征时是张思德的班长;一位是郭光金,曾任原卫戍区一师师长;再一位是孙恩堂,曾任这个师的五团团长;还有,在延安时期曾同张思德同一个班的陈耀和毛主席的护士长李银桥,他们现在都住在北京,且一直以来,都积极投身于张思德的宣传活动。他们眼中的张思德,是了解张思德的“活资料”,但现如今他们都年事已高,应当趁着他们还健在,思维还敏捷时,把他们知道的张思德事迹留下来,把这些“活资料”抢救下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张思德,不然的话,将是一个不可挽回的损失。基于这个考虑,我还浏览了当时已经出版或虽未出版但已经整理打印成件的文字资料。我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见诸于图书、报刊的反映张思德事迹的新闻报道、报告文学、传略、诗歌、戏剧等多种形式,不下十几种(件),但真正称得上张思德传记作品的,可以说绝无仅有!有些作品,虽然也是以传记作品冠名,但至多是“片段”或“故事集”而已。有些作品,因受彼时彼地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制约及局限,对张思德的描述和评价,有失偏颇、不够准确,或者有比较明显的“左”的痕迹。张思德,作为中央军委规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连队俱乐部挂象的7位英模(现在是10名)之一,其他6位均已有传,唯独张思德无传。张思德这位“二十九岁”的老大哥,孰能无传!于是,我凭借着多年来,对张思德的素材积累和感情积累,怀着“为张思德作传,舍我其谁”的决心和信心,在原北京军区政治部的大力支持下,毅然决然“披挂上阵”,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张思德传》的采写工作中去!在采写过程中,我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是,张思德作为一个英模人物,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当我在北京卫戍区一师五团三连采访期间,在浏览有关张思德的图书或资料时,发现在写到张思德的身世时,都说张思德苦大仇深,他父亲张行品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可是,唯独有一份材料说:张思德父亲张行品“是被红军处死的”。这一偶然发现,令我深感意外,且惊愕不已!如果,这一资料是真实的话,那么,张思德就是属于“成分不好的人”。在阶级斗争异常复杂的战争年代,毛主席不可能树立一个出身成份不好的人,作为全党全军学习的榜样。在我的脑子里,对张思德的出身有了这个问号后,曾一度动摇了我写张思德的决心。但是理智告诉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全面情况,就不能轻易作出结论。于是,我在2003年9月赴四川仪陇采访时,把搞清张思德父亲“被红军处死”的情况,作为采访的重中之重。经过到仪陇县实地调查,终于弄清了真相。原来,当年张思德父亲张行品在任韩家湾村苏维埃土地内务委员时,由于坚持秉公办事、按政策办事,得罪了将苏维埃打土豪收缴的烟土据为己有的村苏维埃主席,他诬告并向上级举报张行品“包庇地主富农”,在张国焘极左路线指导下的所谓“肃反”运动中,张行品惨遭杀害。张思德的生父张行品蒙冤罹难,不明不白地被处死,不用说远征他乡的张思德无从知晓,就连张思德的家人,也如坠谜团之中。从现在看来,张思德父亲被错杀,无损于张思德的形象及对张思德的评价,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组织上不明了真实的情况,认定张思德父亲是被“红军处死的”,那该会是什么结果?如果不是毛主席慧眼识英雄,也就不可能有毛主席这样一篇讲话。所以,张思德的死,是偶然的;但毛主席拿“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说事,将这位默默无闻的普通战士树为典型,从而在全党全军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却具有必然性!

二是,张思德作为一位英模人物,既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张思德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是一位普通战士,是一位平凡而崇高的“有益于人民的人”,在我看来,他也是“三个代表”:是成千上万优秀战士的代表,是成千上万无名英雄的代表,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代表。张思德既是一个“凡人”,也是一位“英雄”;张思德,在和平时期,是默默无闻的“凡人”;在像黄继光、董存瑞那样的战斗关键时刻,他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的“英雄”,只不过是表现环境、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他们的共同的特点,都是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三是,张思德作为一个英模人物,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普适性。张思德是因毛主席的一篇《为人民服务》的悼词,一举成名天下闻!值得思考的是,在众多战士中,为啥唯独张思德能享此殊荣呢?就这个问题,当年我到延安采访时,曾请教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一位党史专家,通过他的诠释,令我很生感慨。毛主席之所以那么郑重其事地亲自指示要为一位因发生事故而牺牲的普通士兵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异乎寻常的,也是含有深意的。这除了毛主席对战士一贯怀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外,同当时当地一个实际情况分不开的:红军长征胜利后,中央机关和部队(先是红军,后改编为八路军)进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已历时九年,在战争间隙的九年相对和平时期里,在党群关系、军民关系方面均出现了些问题,最根本的是,出现了一些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为群众服务、为群众着想的思想淡薄了,甚至还出现了贪污和侮辱民女的事件。按照当下的说法,也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这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警惕。正在此时,一位大公无私、不计名利、作战勇敢、埋头苦干的普通战士,进入了毛主席的视野。善于用正面形象和运用典型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毛主席,他的异乎寻常敏感的政治神经,立即产生了灵感:拿张思德说话,教育广大官兵,克服腐败现象,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后来,毛主席在延安发动的整风运动,实质上也是一场反腐败运动。光阴如流水,时代在变迁。从现如今的社会现状看,毛主席当年给我们树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不是依然很鲜活,依然很管用,依然具有普遍教育意义吗?

四是,张思德作为一位英模人物,既具有传统性,也具有新锐性。张思德身上的老红军老八路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军的传家宝,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他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擎天大柱”,是永放光芒、常学常新的。当前,在我们的革命队伍中,一些同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一些人理想信仰、精神支柱动摇;一些人甚至思想颓废、腐化堕落。所有这些,都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百倍警惕。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种问题,既需要用新的思维、新的对策来加以解决,也需要不断吸取历史的营养和传统的精神,来匡正我们的言行。张思德精神,为我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思想防线、强化精神支柱,都具有相当新锐的启迪意义。

三、  张思德精神是珍贵和丰厚的红色资源


1972年春节期间,毛主席在其卧室里(当时,毛主席身体欠佳),会见尼克松时,尼克松看到毛主席穿的衣服打着补丁,感到很纳罕。尼克松忍不住问毛主席:“主席先生,您的特长是什么?”毛主席笑着向他伸出右手掌,展开五个手指,只说了五个字:“为人民服务!”这朴实无华的五个字,道出了老人家一生的所作所为,表明了老人家一生的追求!毛主席一辈子舍生忘死为中国人民奋斗的动力来源,就是这金光闪闪的五个字。这简短的五个字,也正是毛主席老人家当年对张思德的高度评价,也赋予了张思德这位英模人物的最珍贵最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人们说到张思德时,会想到“为人民服务”;而当人们说到“为人民服务”时,立马会想到张思德。张思德仿佛就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象代言人!

张思德典型是我党我军的极其珍贵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

一是,从张思德这个典型的地位来看:

1、前奏。张思德典型的确立,是我党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前奏,已如前述,就是因为张思德的事迹引发和派生了我党我军的宗旨,从而使我党我军我们的革命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楷模。纵观张思德的生平事迹,他参加红军10多年来的言行事迹,不是在某一件事,某一行为上,而是全面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足可称“楷模”。楷楷,乃全面可学之谓也。

3、标准。张思德的言行事迹,达到了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最高标准是:“完全、彻底”。

4、形象。张思德已经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代言人。

二是,从张思德这个典型的作用来看:

1、红化作用。宣传、弘扬、传承张思德精神,能起到使红色文化红色事业红色江山永不褪色的巨大作用。

2、转化作用。学习和宣传张思德精神,能使落后的意识形态和落后的行为方式得到“润物细无声”的转化。

3、量化作用。这是张思德这个典型的独特之处,他可以量化,这也是从标准中派生出来的,按照张思德的事迹和行为方式对待革命工作,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用“完全、彻底”量化的。

4、细化作用。张思德对待所有的工作都极端负责,一丝不苟,因此学张思德,不能大而化之,要过细学,从点滴做起。

三是,从张思德这个典型的可学性来看:

张思德这个典型产生的由来、缘起、背景和前提,是非同一般的;这个典型的特点和事迹也是非同一般的,但正如古语所说的“人皆可为尧舜”,这个典型具有可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

1、可学性——人格完美。完美的人格,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党性追求。张思德的是位人格完美的人,他完美到几乎是一个“没有缺点的人”。1944年秋天,张思德由农场生产队副队长调到安塞山里烧炭,任烧炭队队长。临行前,他找到南泥湾大生产时生产队张队长谈心,当他向张队长征求意见,提一提“我有什么缺点”时,张队长想了半天,竟想不出张思德有什么缺点,最后张队长只“逼”出了张思德一个“缺点”:“今后,在夜里熄灯后,不要点灯看书,那样会影响别人休息。”张思德心悦诚服地接受张队长的“意见”,后来他如夜里睡不着觉想看书时,就用被子蒙起来打开手电筒看书。

2、可比性——内涵丰富。张思德精神的内涵相同全面丰厚,蕰含了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一个普通群众、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所有的高贵品质: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工作努力、作战勇敢、志存高远、献身精神,等等。

3、可操作性——人人可学。“人皆可为尧舜”。张思德离我们普通人并不遥远。只要你愿意学,都可以成为“张思德的传人”。

4、可持续性——永远可学。学张思德,没有“张思德月”,没有“季节性”,一年365天,天天可学,时时可学,坚持不懈,必有好处。北卫戍区作为张思德生前所在的部队,坚持不懈地学习张思德精神,成效显著。特别是近几来,在全区部队广泛开展“做张思德传人”的活动,创办“张思德传人公众号”,评选表彰“张思德式忠诚卫士”活动,在持续不断地学习张思德的实践中,总结凝聚了“张思德精神”——“对党忠诚,人民至上,乐于奉献”,涌现了一大批高铁成、袁满囤等一大批张思德式的警卫英模。

习近平主席对宣传英模事迹十分重视,他要求“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张思德事迹、张思德精神,是一份无比珍贵无比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主色调。张思德的战友们都十分强烈地表示,我们应当把张思德这份珍贵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在我采写《张思德传》期间,应张思德家乡人的要求,在京的张思德战友,都先后欣然为仪陇“张思德纪念馆”题词。杜泽洲的题词是:“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郭光金的题词是:“张思德同志是我们战士的楷模,我们要永远学习他”;孙恩堂的题词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放光芒”;陈耀的题词是:“学习张思德同志,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张思德的老战友们说,张思德精神不能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忘!如果丢了张思德精神,忘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个社会非出毛病不可! 

 

一个国家和民族,以什么人作为自己崇敬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这体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崇拜进入“新时代”以来,关于应树立什么人做榜样,依然还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最突出的也可以说最搞笑最悲哀的,就是曾经有一个时期发生的某个评选活动,竟将范冰冰这样的戏子评为“国家精神造就者”;还有,在一个名为“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评选”活动中,竟然有冯小刚、巩俐这样的“名人”赫然入列!因此,我们有必要热切地向全社会呼吁一下:要进一步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张思德、学习张思德的活动,把张思德这样的真正的人民英雄,作为全民的学习榜样,成为名符其实的“共和国精神的造就者”,使他们的英名和业迹,家喻户晓,世代相传!

 
(作者系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军旅作家;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