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朱亚夫:从“观光”出典,谈我国旅游活动的久远而丰富
点击:  作者:朱亚夫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3-04-10 10:45:44

 

伏羲的“巡游”

 

春回大地万象新,正是旅游好时机。

 

谈起旅游,我国是有着悠久旅游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有关旅游活动的记载数之不尽,单以名称而言,就有:帝王在统治区内的巡视、巡狩,称为“巡游”;士人离开故乡,外出为官,称为“宦游”;文人学士游山玩水,称为“漫游”;商贾外出经商,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称为“商游”;僧侣道士四出布道传经,称为“云游”;不能亲往游历,只能恁空想象,称为“神游”。另外还有遨游、壮游、卧游、冶游、周游、宸游、仙游、夜游等等,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这足于说明华夏民族是一个酷爱旅游的民族。

 

我们且以“观光”出典,谈谈我国古代的旅游活动。 “观光”语出《易经•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宋大儒程颐云:“古者有贤德之人,是人君宾礼之,故士之仕进于王朝,则谓之宾。”此语的意思是:观看一个国家的民俗风情、风光名胜,最好是从政追随君王。

 

相传《易经》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所作,那“观光”很可能就是描述伏羲的“巡游”活动,这就说明我国早在距今6000年前就有了旅游活动。而国外,据可靠文字记载的旅游活动,则是始于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克时期,也就是说,不足3000年,比我们晚多了。

 

再说古代奥林匹克时期,正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化的时期,故而大分化、大动荡,盛行百家争鸣,人才流动,如这一时期的孔子就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忠实实践者,他一生周游列国,就是向列国君王陈说自己的政治主张,后世文人效仿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盖出于此。他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认为仁人君子应该热爱山水,从山水中陶冶情操,升华心灵,是他长期旅游的宝贵感悟。

 

 

伏羲的“巡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采用“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甚至规定了制造车辆的标准,这个“车同轨”当然包刮公私车辆,这弱无疑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发展。秦朝还兴建“驰道”和“直道”,驰道是以咸阳为中心,“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这当然是国道了。而“直道”是从咸阳北的云阳至九原郡(今包头西南)的交通干线,全长1800里。这样在全国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客观上有利于商贸和旅游的发展。我国水路交通自汉朝实行“漕运”政策后,历代都十分重视。至隋朝开凿了南北大运河,更使我国水路交通十分方便,否则那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游趣。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驿站”“旅店”制度。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商朝就有“驿站”,当时是供官方传递文书和往来宾客居住的处所。至西周初期,为了方便诸侯进贡和朝觐,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广修客舍,所谓“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来宾按爵位高低,分别受到不同的接待,这实际上是一种“官营”的旅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业兴盛和交通发达,民间旅馆渐渐兴起。这些旅馆最初叫作“客栈”或“旅店”,招待食宿,主要为商人和游客服务。西汉时期,旅馆的范围不断扩大,首都长安,馆舍几成星罗棋布,不仅有供各地客商住的“群邸”,还有供外宾居住的“蛮夷邸”。到了唐朝,水陆驿道纵横交错,每隔30里就有一所驿站,全国共有驿站1639所。元代,旅馆已成为最兴旺的行业之一,甚至出现了皇家开办的旅馆。明清时,“驿”在京被成为“会同馆”。光绪初年,北京共有会馆367所。这种在水陆交通要道处设立的旅店,是开展旅游活动所必须的基础设施。驿站在我国有悠久历史,为此还上了国家名片――邮票

 

综观我国古代的旅游活动,大多是个人兴趣所至的游历活动,也有使命所在的公务考察旅行,我们分四种情况分别介绍。

 

一是文人漫游。大多是士林学子在未仕之前漫游天下,交结四海;或者是入仕之后公余的游乐活动;或者是辞官、致仕后的啸傲风月,兴游自然,踏遍青山绿水;也有一些是仕途失意因而放浪山水以求解脱。这在历朝历代均不乏其人,其中尤以著名文学家、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陆游、欧阳修、苏轼、袁枚等为杰出代表。他们游踪所至,记之诗文,为此留下了许多锦绣文章,那首南北朝时谢灵运写的《游南亭》:“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可能是最早题名游历的诗。唐代大诗人李白25岁,“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一生讴歌山河、浪迹天涯的生活(2-2-2)。他沿江东下,南游吴越,西上长安,北入幽燕,几乎走遍了神州的名山大川。人称“文坛寿星”的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生平惟好旅游,70岁那一年,还从南京出发,西下安徽、江西,南赴广东、广西,北返湖南、江苏,游览了半个中国,足迹遍布黄山、庐山、罗浮、桂林、南岳、洞庭等,一路寻幽探胜,归家后,还躇满志地写诗道:“自觉山人胆足夸,行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我们从中可读出这位文人钟情旅游的的豪情,也能感受这位寿星“踏遍青山人未老”的壮志。文人雅游已成我国文化传统,现在市面上热销《历代游记选》就是明证。

 

二是公务旅行。接受王命,率众出使异域,或从陆路挺进,深入荒漠,或从水路下海,万里远航。最为著名的是西汉张骞通西域,明代郑和下西洋。这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最好诠释。张骞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曾前后二次出使西域,历经艰险,途经陕西、甘肃、新疆,越过帕米尔,深入中亚、西亚,最后抵达地中海,这便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由此开通了中国通往中亚乃至欧洲的陆上航行路线。“丝绸之路”使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而郑和下西洋是从1405年开始,遵照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曾前后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程远至非洲东岸,为我国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因此近几年来,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最早发现和抵达美洲新大陆的其实并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的郑和。

 

三是科学考察旅行。我国古代素有求知考察旅行,如司马迁一生游遍神州山山水水,考察各地民俗风光,踏访历史胜迹,为他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文人学子通过求知考察旅行,然后著书立说开了个好头。

 

以后求知考察旅行,又从文史知识扩至科学技术,至明代渐成风气,涌现了不少著名科学家。如明代名医李时珍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开始,多次远出旅行考察和采集中草药植物。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在旅程中,“远空僻壤之产,险探山麓之华”,历尽千难万险,足迹遍及安徽、河南、河北、江西、江苏等地,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后才编成医药巨著《本草纲目》。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从22岁起开始其旅行考察活动,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认真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他对所到之处的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向世人奉献出了名著《徐霞客游记》。2011年我国将《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时尚。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平生刻苦研究农工之学。他把农业、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称为“家食之问”,即日常生活的学问。因此,把自己著书立说的书斋也命名为“家食之问堂”。为了潜心钻研好日常生活的学问,他走出官署,出访民间,虚心向田间老农、作坊工匠请教,并不畏辛劳,经常到农村、工场作实地考察,认真记下老农的点滴经验,依样绘下工匠操作的各种器械,回到家食之问堂后,就埋头整理笔记。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 写成了《天工开物》,此书被人誉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

 

四是节庆活动。我国古代的旅游活动,好多是配合节庆所进行的,如元宵节赏灯、清明出外踏青、端午节观龙舟竞渡、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远眺等,都是我国古代人民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比如清明出外踏青,早在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就有形象的描绘:江南早春二月,树叶吐绿,桃杏争芳,小桥连岸,轻舟泛波。两岸游人三两成群,漫步观赏春景……,这幅《游春图》已成我国最古的山水画。像这样的旅游活动,就是时至今日,依然长盛不衰,以致形成今天壮观的旅游黄金周活动。

 

东风知我欲山行,百花含笑舞弄影。让我们常出去转转,拥抱自然,观光世界,放飞心情,品味人生……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学学会老年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