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科技前沿 > 阅读信息
王飞: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点击:  作者:王飞    来源:红旗文稿  发布时间:2023-06-23 10:23:16

 

1.jpg


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在考察调研时多次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等。这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实现追赶超越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不竭动力。

 

树立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突破,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完善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协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跨央地力量,统筹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研发机构队伍,制定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率先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突围。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涵养优良学风,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同时,塑造开放包容和互惠共享的创新格局,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交流互鉴、互利共赢,造福中国、惠及世界。

 

坚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信心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不断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不能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培养高素质产业基础人才队伍,提升基础设施保障和基础能力。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保证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摆脱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持之以恒推动深度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增强系统观念,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结合点,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等关系,找准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让发展动力更足、空间更大、视角更广阔。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的引导性、弥补性、规制性作用,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新动能的成长打开更大空间;积极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得创新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动能,制度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保障,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潜能、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紧紧围绕“四个面向”,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以重大需求和应用场景为驱动,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同时,从生产活动和社会发展中提出疑问,归纳出科学问题,抽象出理论研究题目,进而更好地探索科学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历史功绩。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激励创新资源优势稳步释放,促进原创成果不断涌现,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加快打造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强省,陕西省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依托70多位院士、100多万名科技大军,高标准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先进阿秒光源项目、电磁驱动聚变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在航天、军工、人工智能、光子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集中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集群攻关,在国产大飞机、载人航天、中国天眼(FAST)、北斗导航系统等关乎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领域,破解了一批“卡脖子”技术。策源于西安的“硬科技”创新叙事,成为国家“科创板”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题词。

 

建好秦创原、“双中心”等高等级平台,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全面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致力于打造活力充沛的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和西部地区创新“特区”,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加强创促中心、网络平台、运营公司建设,提高市场化运作、常态化路演、链条式孵化、高效能转化水平,辐射联动市县区、园区、院所、企业资源共享、融通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技术中心、创新基地落户。

 

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加强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率先推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贯彻落实的若干举措》,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没钱转”难题,在人才引进、培养认定、分类评价、股权期权激励、科技金融、离岸创新创业等方面大胆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规模提升,对产业升级形成坚实支撑。

 

加强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以“链”谋发展,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优化产业生态,着力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优势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针对数控机床、光子、航空、新能源等领域,培育壮大重点制造业产业链,筛选一批有能力、有志向引领产业链发展的优秀企业开展培育提升,涌现出多家生态主导型企业,成长起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能源汽车、高端液晶面板成为“陕西智造”新名片。

 

 

全面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要讲话的战略要求和实践要求,必须在找准“坐标系”“方位图”上下更大功夫,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打造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高地。

 

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持续增强产业体系完备性并提升配套能力,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规模,提升汽车制造、集成电路、输变电装备、轨道交通、风机等优势特色制造业产业链集成水平。以科技创新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大能源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推动高端新品开发产业化及现有产品迭代升级。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壮大航空航天、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协力布局生命科学、中医药与大健康、生成式人工智能、碳中和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积极拓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研发制造新赛道。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集群。聚焦能源化工、集成电路、数控机床等传统产业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等突出短板;支持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主”企业积极开展全球知识产权、行业标准布局。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叠加带动作用,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壮大催生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据要素驱动业。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集群。着力稳煤、扩油、增气,加快提升风电、光伏等绿电装机容量,稳步推动抽水蓄能、地热能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大提升油煤气、锂、硅、萤石等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强化源头创新,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最前沿、最先进领域,在坚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与应用技术的结合。集聚力量攻克能源保障、生命健康、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根技术、底层技术;加大国产大飞机、载人航天、能源互联网、激光通信、半导体及储能等领域关键系统及设备研发,为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作出贡献。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坚持自主研发、自力更生,通过建立大部制科研体系,整合科研力量和资源,坚持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团队的长期支持;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通过创新攻关“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协同推进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集群,着力形成企业主导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格局。优化完善企业创新创业生态。强化创新资源空间耦合,完善科研基础设施体系,优化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推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功能集成、创新主体融通、创新人才汇聚,充分激发“政产学研金”各类创新主体成长活力,推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为企业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系统化的投资孵化及成果转化解决方案,着力打通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确保科技企业育得出、长得大、留得住。

 

建好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围绕“双中心”建设,聚力空天、能源、信息、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争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等落地布局,与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共同打造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加快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产业链融合簇群,支持“链主”及骨干企业建设高能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共享中试熟化放大、应用场景创新等一体化综合服务,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匹配“双中心”建设,实施“科学家+工程师”人才专项,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同时,“双中心”建设要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提升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来源:红旗文稿)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