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何志辉|“社论”《民主颂》作者并非毛泽东
点击:  作者:何志辉    来源:《世纪》杂志  发布时间:2020-07-06 13:43:04

 

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

【原编者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不少人为了博人眼球,将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和演义当作历史,依据片面的不实之词将虚假历史“真实化”。对这种歪曲历史真相、混淆视听的行为,我们必须予以辨 析和批驳。如近年来网络广泛流传一些文章,声称毛泽东曾在《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民主颂》。坊间以 讹传讹,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正本清源,本期特刊载何志辉先生《“社论”〈民主颂〉作者并非毛泽东》一文, 旨在钩沉历史真相,考证《民主颂》并非社论,作者另有其人,后因文学虚构而被牵强附会,辗转而成网传 谬误。此文以翔实准确的史料和深入细致的分析让读者知悉此事的来龙去脉。

 

1.webp (37).jpg


一、“社论”《民主颂》作者唐徵其人其事

 

这几年,每逢 7 月 4 日美国国庆日,都能看到一 个帖子刷新于网站及微信,说是毛泽东在 1943 年 7 月 4 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民主颂——献给美国 的独立纪念日》。该文不足 850 字。

 

本着好奇,想要求证。于是按图索骥,通过网友 襄助,找到 1943 年 7 月 4 日《新华日报》。

 

最初以为,所谓“社论”必在头版,不是头条也是前排。然而,头版竟然没有新闻、没有社论,没有讲话、没有照片,只有大大小小的商业广告。

 

1.webp (38).jpg

 

还好, 第二版找到了“社论”,然而标题是既跟美国国庆无关、也跟自由民主价值无关的《巩固工作竞赛成绩》。

 

1.webp (39).jpg

这才是当天的社论!题目是《巩固工作竞赛成绩》!

 

那么,这篇被传为“社论”的《民主颂》究竟在哪里? 躲在《新华日报》第四版,副刊右上角。作者署名 : 唐徵。

 

1.webp (40).jpg

所谓的《民主颂》这篇文章,在第四版的新华副刊上。新华副刊是干什么的?刊登读者来信和投稿文章,诗歌,音乐,杂文以及第四版广告的!

 

唐徵?——是不是毛泽东的笔名? 不是。因为确有其人,且在业界闻名。唐徵,本名唐征久,1912 年生,四川岳池县人。

 

曾供职于四川省刘湘政府机关报《华西日报》,该报社董事长为川军将领潘文华。1938 年,任“青年记者 学会”理事,办《时事新刊》任总经理。1941 年,任《华西晚报》主笔(相当于总编辑),兼川康通讯社编辑。

 

1940 年代初,《华西晚报》和《时事新刊》都是中共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报纸。这一年,他 31 岁。此后几 年,他享誉报界,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是当时颇具 声名的知识分子。因秉笔直书,他被国民党抓捕入狱。1944 年从成都出狱后,迫于时局压力,返回老家教书,继续从事地下工作。1948 年 8 月,因策动岳池广安起义未遂,他被控“煽覆罪”而再度入狱,关押在军统重庆集中营。重庆地下党与民盟人士设法组织营救,但未成功。

 

1949 年 11 月 27 日,他与陈然、张泽厚等革命 志士 300 余人,牺牲于渣滓洞监狱。这批牺牲者中有 27 位民盟成员,其中 20 人还先后加入共产党,具有双重政治身份。他也是其中之一。这一年,他 37 岁。烈士身后,孤儿寡母。遗孀杨继祥,时年 30 岁,从 此含辛茹苦,抚养 4 个儿子,至 2005 年辞世。

 

他的大儿子杨美卿,曾在 11 岁时见过他。其时他在南充建华中学教书,利用教员身份,为地下党工 作做掩护。大儿子回忆说 :“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 每天都看着我们做作业、温书。他在那里留下了很多诗,我曾经整理成册,但只是在家人之中翻阅。”他 的三儿子唐伟,是深圳大学最早一批拓荒者,曾任深圳大学党办主任,现已退休,定居深圳。他只能通过 母亲的回忆来怀想父亲 :“爸爸被捕时,我只有两岁。听母亲的回忆,父亲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的人,画画、 作诗无一不通。”

 

2009 年,《重庆商报》报道烈士家属“寻亲”活动, 才有媒体找到他们。唐伟告诉记者,之前从未告诉外界自己是烈士子女,但全家每年 11 月 27 日都会前往重庆烈士墓,在父亲和战友的坟前放上一朵小白花。唐伟说:“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自己是烈士的孩子,但一直觉得只是自己家里的事,默默纪念父亲就好了。”

 

唐徵生平诗文,未见公开出版,但有《咏怀》一诗, 作于 1944 年出狱返乡教书之际,其意慷慨,迄今传颂:

 

丝管名城任淹留,壮怀直欲耨九州。

十年走笔忝无冤,几度临渊幸有头。

威武何能屈铁钺,沧桑犹自忆盟鸥。

昔时游侣矜豪富,耻向端生共马裘。

 

诗言志。他对国统区内秉笔直书而招牢狱之灾的抨击,他对时局艰险只能暂时返乡隐蔽工作的打算, 他对往日朋友衣锦富贵而分道扬镳的感慨,隐伏在字里行间。

 

二、《民主颂》面世的局势

 

唐徵《民主颂》发表在美国独立纪念日,但他“不 是一个人在战斗”。

 

据 1964 年出版的《〈新华日报〉索引》,可知在此前后数日(7 月 3~6 日)围绕“美国独立纪念”刊 载的新闻及政论文章竟然不少——

 

7 月 3 日,第三版 :《美独立纪念,中东美空军通 令,向联合国家致敬》;
7 月 4 日,第三版 :《为四大自由而战,美国今天 庆祝独立纪念,麦克纳特说丧失的自由不久将恢复》; 第三版 :《祝盟邦美国国庆(短评)》;第四版 :《民主 颂——献给美国的独立纪念》,署名作者唐徵。
7 月 5 日,第三版 :《全世界庆祝美国国庆,林森 主席电美致贺》;第三版 :《[ 美国国庆 ] 陪都庆祝盛况 : 何应钦总长欢宴在渝美陆空军,史迪威将军保证全力 援华》;第三版 :《史迪威将军向美人广播》。
7 月 6 日,第三版 :《美驻华使馆开游园会,庆祝 独立纪念》......

 

庆祝美国国庆,欢宴在渝美军,《新华日报》怎 么会刊载这么明确风向的新闻,怎么会刊载这么明确 导向的政论?

 

要回溯当时风向,还须重温当时局势。1943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状态。1 月 9 日,被国民政府斥为“伪政府”的汪精卫政府,与日签订《日 汪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联合发布《共同作战联合宣言》,向美国和英国宣战。两天后,美国和英国分别与国民政府签订《关于取消美国在华 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和《关于取 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与换文》,决定 放弃在华特殊权利。随后在国际范围的战争局势,虽然艰难无比但总算开始向有利于盟军方面扭转。随后 在国内范围的战争局势,同样艰难无比但也总算开始向有利于中国方面扭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3 月 10 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出版, 延安《解放日报》即对该书展开批判;
6 月 16 日,国民党军李仙洲部第 92 军向冀鲁豫根据地的湖西地区发起进攻;
6 月 18 日,胡宗南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 调动部队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八路军第 120 师第 358 旅主力奉命到葫芦河地区集结,准备对付国民党军之进犯......
7 月 4 日,国民政府何应钦总长欢宴在渝美陆空军,史迪威将军保证全力援华。这一天,《新华日报》发表包括《民主颂》在内的事涉美国国庆的数篇新闻、简讯及散文。这一天,以及后续 7 月 6 日 与 9 日,朱德连续致电蒋介石、胡宗南,要求制止国民党军对边区之进攻。

 

四、这时的毛泽东

 

读者如有耐心看到这里,应当不难想到《民主颂》 怎么可能出自“毛泽东”之手!

 

读者如有耐心再看其文,想必也能释然:《民主颂》怎么可能出自“毛泽东” 之手?

 

细品《民主颂》的行文,从第一段开始,就纯然彰显“小文青”格调,染着青涩,却是炽热的,蘸着梦幻, 又是张扬的,活脱脱流露着风华正茂的热血味道。

 

这时的唐徵,刚满 30 岁,出道文坛不久。这时的毛泽东,即将 50 岁,叱咤革命半生。再看《民主颂》的细节,从第二段开始,就纯背离毛泽东的历史观念、阅读趣味及政治立场。譬如,

 

“从年幼的时候起,我们就觉得美国是个特别可亲的 国家”,这真是毛泽东觉得的么?
“马克·吐温、惠 特曼、爱默生教育了我们这一代”,这真是毛泽东觉得的么?

 

诸如此类,无需多言。这时的唐徵,像那个时代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寄望于国民政府的联美政策并以为美国式前景的美丽新世界是指日可待。其时, 马克·吐温这样的美国文学家,惠特曼这样的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这样的美国文学家,正是这代风华正茂文艺青年寻找慰藉心灵的读物时推崇的偶像之一。所以唐徵说:“在患难中,我们的心向往着西方。”“为 着要在战争上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在科学的领域里更有待于盟邦的援助。”

 

这时的毛泽东,已在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被推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其时,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毛泽东运筹帷幄布局天下的阅读偏好,除了二十四史, 就是军事名篇,就算即兴赋诗作词,也从不会要想汲 取 19 世纪以来的美国文学之养分。

 

对了,真正能慰藉他心灵的,应是他挥毫寄书之 所陈的心迹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言归正传。7 月 4 日之后,盟军仍在战斗,抗战仍在继续。其时还有另一场“战争”——思想战线与文艺战线的整风运动,也在继续。那么,《民主颂》 以及同道赞“美”的文章,命运会怎样?

 

 

四、董必武如是说

 

共产党第一次整风运动,始于 1941 年 5 月延安 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止于 1945 年 4 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 史问题的决议》。这场运动已被中外学界详实研究过, 这里不多谈。

 

但要明确的是,1943 年 3 月至 10 月,整风运动处于总结学习阶段,各单位须就自己的工作和整风学 习进行总结。

 

这篇不是毛泽东手笔的《民主颂》,其发表及传颂, 虽不在这个地点,却就在这个时段。

 

对那一代文化人而言,1942 年 5 月 23 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他们后来不可逆转的命运有着虚实显隐却无往不在的关联。

 

在《解放日报》刊载讲话之前,中共南方局全 体人员已从 1942 年 6 月到 1943 年 10 月,依照学风、 党风和文风顺序分三个阶段开展了整风学习。

 

南方局整风完毕,中宣部于 1943 年 11 月 22 日 致电董必武,批评《新华日报》等刊“违背了党的方针”, 指出大后方思想斗争之中心任务不是党的自我批评, 而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反动派”,《新华日报》等刊没有认真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却发表许多“自作聪明 错误百出的东西”。

 

接到指示后,董必武立即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 召开座谈会,著名作家夏衍及其他一批文化人被点名 批评。

 

座谈会还特别指出《新华日报》刊登的宣扬西方民主自由的文章为数不少,以 1943 年 7、8、9 三个 月居多,并首先点名批评 7 月 4 日唐徵这篇《民主颂》。

 

董必武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当时是这样评价这些作者的 :

 

没有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尤其是对罗斯福的“新政”的看法不够正确,宣传乃至欣赏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自由、民主”。

 

大后方的知识分子想得太多,感觉得太少。是观念论与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1.png

左图:1943年3月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宣扬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图:1943年8 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艾思奇批判蒋介石《中国之命运》的文章;右图:国民党利用共产国际解散之机,企图再次制造大 规模反共摩擦事件,图为毛泽东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抗议国民党的反共活动。

 

五、网络空间及微信空间广泛流传这篇“社论”

 

问题出在这些环节,它们由一系列后续想象构成 看似符合逻辑的推论链条 :

 

第一环是,《民主颂》献礼美国国庆日,文风感情炽烈,立场契合时局,被人们想象为应属“社论”, 结果真正的社论《巩固工作竞赛成绩》被人遗忘。

 

第二环是,基于《新华日报》更具社会知名度,也因为陪都局势下的政治错觉与盲点,不少人士以为它才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也以为该刊所有“社论”代 表党中央的集体意志。

 

第三环是,毛泽东确有亲自动手撰写“社论”, 但都是在《解放日报》。

 

从 1943 年往后数年,未曾有人附会想象。

 

但是,2006 年有一部长篇小说,一处情节牵涉 《民主颂》。该书作者白祖诗,书名《黑牢之恋》,中 国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6 年出版,共计 785 页,首印 4000 册。据网络检索信息,“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 是一家文化公司性质的出版社,用其他正式出版社的书号出书。

 

在该书第 231 页,作者虚构一段关于翻检《新华日报》旧文的情节,全文照录《民主颂》,以故事主角之口说成“社论”:“的的确确,这是新华日报在十五年前发表的社论。”但小说故意将其“匿名”,同 样诉诸故事主角,形成如下一段推论 :“按我的经验, 这篇文章不是毛泽东也是周恩来批准才会发表的,说不定就是他们亲自写的。”

 

2008 年 5 月开始,中国知名网站“天涯社区”连 载《黑牢之恋》。

 

网络传播的效应很快被激发和激化 :搜索、复制、粘贴、转载、加工......这一系列网络时代的技术操作, 让我们倍感便利之际也滋养了懒汉精神。

 

一些学者也莫能例外:能用百度解决的问题,就不去图书馆解决;能用图书解决的问题,就不去档案馆解决。

 

于是,关键的第四环来了:将《民主颂》打字录 入或是复制粘贴,并予以附会想象的辅助加工,再传 播于网络虚拟空间——

 

散文性质的文章,就这么被视为“社论”了 ;署名唐徵的文章,就这么被转嫁“毛泽东”了;文艺青年兼媒体新锐的文章,就这么被当作“中共集体意志” 了。

 

谁是第一个将其载入网络的“键盘侠”?由于网 络检索时部分信息被屏蔽,这将难以确考。同样,谁第一个将其载入微博,谁第一个将其载入微信,也跟 着无从确考。

 

重要的是,从此网络空间及微信空间,广泛流传 “毛泽东”的这篇“社论”。

 

更重要的是,托名“毛泽东”的这篇“社论”, 在当下的网络环境及时代风向中,蕴藏着别有深意的 传播心态。


(作者系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副教授;来源:上海文史馆的《世纪》杂志2020年第二期,文章有删节;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