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文化教育 > 阅读信息
顾凌英|关于“思政课一体化设想”的一些补充设想
点击:  作者:顾凌英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3-07-17 20:58:00

 

2.jpg

 

最近读了有关学生思想教育的三篇文章,很有启发。就是胡懋仁老师的:《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些设想》、《关于思政课教学的一点想法》以及郝贵生老师《是“以暴制暴”,还是正当行使民主权利?》其中涉及到今天的大学生——知识青年与劳动者的感情距离越来越疏远、隔膜甚至对立的严重情况。
郝老师在文章中说:“毛主席在世时,特别强调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相结合,要拜工农为老师,把自己的立场彻底转到工农一边来。张薇这一事件中还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其已经严重脱离工农,脱离人民,瞧不起工农,瞧不起底层人民,把自己看做高于工农和底层人民的人上人。”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胡懋仁老师提出的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设想提得非常及时,读了很有启发。尤其最近川大的张薇所表现出来的,对劳动人民感情的疏离与格格不入;与上过山、下过乡,当年知青的思想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我们感到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后继有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对青少年的共产主义教育,是教育的系统工程。不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实际上是大、中、小学教育的中心任务。需要全校所有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来完成,也是共青团和少先队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20世纪50年代,1952—1957年,我们的教育是学苏联的。教育系统的同志,大约都读过加里宁的《共产主义教育》。在我们的小学和我们部队的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贯彻的是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
那时候要求,不论上什么课,都要把七个教育原则,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大约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劳动教育、国际主义、革命纪律......因此教研组对每堂课的备课教案要求很严。那时苏联女英雄卓雅的妈妈写的《卓雅和舒拉的故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塔上旗》、《教育诗》、《共产主义教育》,都是老师必读的书。对学生的体罚是绝对不允许的。

 

从苏联的卫国战争看苏联,除了有卓雅女英雄、还有100多人的“青年近卫军”,只因为出了一个叛徒,100多人都宁死不屈地牺牲了,他们的年龄大约只有16、7岁吧。还有“无脚飞将军”,有”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也是英雄辈出的。这应当与他们成功的共产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吧!
我觉得那一段也是我们解放以来,教育工作最顺利的时期。也就是电影《祖国的花朵》所反映的时段。教学比较规范,教育秩序很好,大家都有一个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1950年我上高中的时候,高中已经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课了。前几天问上高中的外孙,他们却还没有开这门的课。
我觉得,苏联专家撤走,我们没有能够认真地总结一下,而是全盘否定了,这就失去了在学苏联教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提高一步的机会。
现在想来,在小学的教育中,劳动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都是很重要的。它能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乐观、坚强、活泼的性格,以及待人、处事的各种能力。
当时少先队课外活动,少先队员还会自己主动联系集体到公共汽车站,帮助司机叔叔擦洗公共汽车。
青少年都是活泼好动的,开展好课内、课外的文体活动特别重要。寓教于乐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譬如组织学生看电影《小兵张嘎》、《鸡毛信》、《红孩子》《恰同学少年》、《毛岸英》(修改前的更好)......之后可以座谈,可以作文写感想。音乐课可以配合唱《二小放牛郎》、《共产儿童团》......
现在新的适合儿童看的电影太少了。这说明对儿童的教育,还需要文艺界的配合。思想教育可以搞得生动、活泼,使孩子们感到童年很幸福,自己天天都在成长。
在部队学校,很注重全校的团结。我们和炊事班的关系就很好,天天有一个同学去帮厨、一个同学去监厨。过年、过节我们就敲锣打鼓去慰问炊事员。把发的肥皂、毛巾送给他们、还有过节的烟和酒。而炊事员就努力在我们有限的伙食费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改善连队的伙食,相互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因此生活也非常愉快。
过去在大学,只要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同学们都是以老师相称的。所有的办公室、教室、宿舍的卫生都由老师和学生小组值日,或自觉轮流打扫;每周都有大扫除,由系组织卫生检查组,进行检查评比。校园里的公共卫生,也是由各系分担,分片包干大扫除,进行评比。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劳动观念,同时也必然平等地改善了知识分子与校园后勤工人之间的关系。
改革,不知什么时候,把这一切光荣传统都统统改掉了,从此脑、体劳动彻底分家。新知识分子越来越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旧知识分子看齐。张薇这样的学生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培养新型的革命知识分子,不仅靠口头的教育,更要有生活中的实践相配合,这是最现实的道理。希望教育部能下决心,把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总结我党100年来,培养干部,教育青少年的理论和成功经验,认真科学规划我们的教育事业,把它纳入社会主义科学实践的轨道。使之出现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气象,这是我们的希望。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