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李大光:维护国家科技安全要做哪些顶层考量
点击:  作者:李大光    来源:国防参考  发布时间:2015-07-06 12:20:28

 

12.jpg

 

  摘要: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和杠杆,进入21世纪,谁掌握了高新科技的主控权,谁就拥有综合国力竞争的优势和主动权。我国应从国情出发,科学筹划国家科技安全战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维护科技安全之路。

 

  在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和杠杆。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及其竞争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在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谁掌握了高新科技的主控权,谁就拥有综合国力竞争的优势和主动权。随着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日益完善,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科技已成为社会各领域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成为外部势力控制、制约和破坏的重点对象,科技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作用日益重要。

 

  信息时代科技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科技安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科技安全战略已经成为国家安全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其他领域安全的技术基础,对国家安全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科技竞争尤其是信息技术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科技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信息时代的科技安全

 

  科学技术是现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科技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根据现有的文献来看,科技安全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狭义科技安全和广义科技安全两种。

 

  狭义的科技安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运行良好并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科学技术能够有力地支撑和保障国家综合安全,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的状态。广义的科技安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以国家价值准则为依据的对科技系统与相关系统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国家安全态势的一种动态描述,是从国家利益分析的高度给出的一种定义。

 

  从特有属性来说,科技安全就是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其成果的不受危害,其基础是科技研究与科技发展的保障,核心是特有科技秘密不被窃取、不被泄露,也就是特有科技秘密的独占。

 

  现在,科技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家科技安全是一般科技安全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延伸,是与国家安全利益具有不同程度密切关系的科技成果、科技研究、科技发展不受威胁与侵害的客观状态。它首先是指国家所有的科学技术的安全,特别是某些关系到军事国防和国计民生的重大国家科技项目和成果的安全。例如,由国家开发和掌握的导弹技术、原子弹技术、军事航空技术等的安全。其次,它还包括所有权在个人或企业,而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国家安全和利益具有不同程度作用的科学技术。国家科技安全包括科技人才安全、科技研究安全、科技成果安全、科技新产品的安全、科技设施安全等具体内容。

 

  据此,良好的国家科技安全状态体现在国家科学技术事业不受外部科技优势的干扰、威胁、控制和制约,科学技术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竞争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科学技术能够有效支撑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高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

 

  科技安全问题溯源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产生了国家,尤其是到了近代出现民族国家之后,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和增进民族凝聚力成为主权国家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而建立和使用相应的军事力量,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国家安全最早体现为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此时,科技安全尚未作为一个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全球化在推动国家安全内涵拓展的同时,亦催生了科技安全的兴起,并且在国家安全的构成中,科技安全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国防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加强,科技对国家安全其他各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科学技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1999年美国国务院的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发展已经处于外交斗争的最前沿,科技与外交的关系正在由“为了外交的科技”转变为“为了科技的外交”,科技在广泛的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和科技系统自身越来越成为外部势力控制、制约和攻击的对象之一,科技滥用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科技安全的兴起指明了科技手段在全球化时代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上升。一个国家提高科技安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增强自己的科技实力并保持相对领先的地位,为包含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在内的国家综合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不断提高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生存与发展技能。


  当今我国科技安全面临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通过组织实施“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中国同发达国家在高科技发展方面的差距,科技安全得到较好的维护。然而,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在现代国际科技安全关系中,中国的科技安全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科技安全面临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

 

  中国科技综合实力水平还不高

 

  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安全,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虽然中国科技水平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总体综合水平仍然处于落后态势。

 

  一是科技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当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实力差距仍然是我国科技安全面临的首要威胁。2015年1月1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支出预计达到13400亿元,占GDP比重预计达2.1%;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上升至第4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国家高新区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确实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水平上,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平均为10~15年。按照一种世界各国科学水平层次的划分,美国是“科学核心国家”,德国、英国、日本为“科学强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为“科学大国”,中国和印度、巴西为“科学边缘国”,最后一个层次是“科学不发达国家”。可见中国科技安全将受到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长期挑战。

 

  二是科技自主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面临的科技国情不容乐观。科技专家参照国际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论方法,选用12项核心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1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居于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我国当年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的地位极不相称。

 

  三是缺乏像美国那样世界顶尖级的领军人才和机构。美国是当今世界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迄今为止,美国共有 3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居世界各国之首,尤其是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美国以压倒性的多数获得诺奖(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如今,美国的大学汇集了全球 7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50%以上的菲尔兹奖获得者,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图灵奖更是几乎被美国人垄断。从麻省理工到加州理工,培养了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和最顶尖的科学家。全球十大科技顶尖公司,美国占据了八家。而中国在此方面仍是望其项背。

 

  科技资源安全令人堪忧

 

  科技资源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科技安全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因为科技资源代表了国家科技发展的潜力和未来,如果科技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如科技人才大量外流、科技信息大量泄密),将直接影响到科技实力,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到国家安全的各个要素。

 

  一是科技智力资源安全面临新挑战。人才是智力的载体,也就是智力资源,是科技安全的最重要保障。科技人才资源是一国科技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事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此,人才安全是科技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强军兴国的主要资源。当今,中国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楚才晋用”现象令人担忧,因此,保护科技人才安全已经成为维护国家科技安全的重要内容。

 

  二是科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了人才资源结构的优化。科技人才断层现象基本得到解决,但分布和结构仍不够平衡。从素质结构上看,我国中低级人才比例较大,高级别、复合型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从行业分布看,我国人才主要聚集在国有部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非国有部门、企业人才不足。从区域结构看,东、中部地区人才多,西部地区人才少。从年龄层次上看,中高级技能人才老化现象严重,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的缺乏程度已经影响到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三是科技情报保密不力。当前,科学技术情报越来越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科技秘密的泄露将给国家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随着计算机普遍地应用到各个领域,窃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信息安全防护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科技保密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完善、科技定密不准、公共网络中科技信息泄密严重、对外科技交流保密管理滞后、科技涉密人员管理不善等,对国家安全与利益构成潜在的威胁和影响。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科技保密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公共网络保密管理、对外科技交流保密管理以及涉密人员管理。同时,要逐步转变科技管理部门、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等公共部门的保密管理职能,强化保密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科技环境安全处于不利态势

 

  国家科技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对科技安全的态势有着重要的影响。科技发展的内部环境是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工作的环境,包括学术交流的良好条件和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料、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科技工作者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科技发展创造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优良、能够提供有力的保障、研究开发项目的成本较低;广泛与世界各国进行科技交流、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完善有效;市场运行机制良好,能够为新产品的开发与使用提供有力的支持;政府对科技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等。当今,我国科技环境安全的不利态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与遏制,是我国科技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出于国家之间竞争的需要乃至于意识形态的分歧,某些发达国家仍然把我国作为“假想敌”,对我国实行技术遏制,限制我国以技术手段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了尽可能地延长已开发技术的生命周期,防止技术及技术应用扩散,从中获取最大程度的利润,在向我国实行技术转移时总是采取相应的技术保护措施,当前比较突出的是发达国家以技术专利垄断市场和技术标准优势加强技术壁垒。

 

  二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推行霸权,是我国科技安全面临的长期威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速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已有了较大的发展,科技竞争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总体上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水平还比较低,中国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在根本上影响了我国科技安全。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主导地位不断加强其原本就具有的科技优势,并以此推行政治、经济、文化霸权,危及了我国的科技安全,决定了我国科技安全长期不利态势。

 

  国防科技安全忧虑甚多

 

  国防科技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源泉之一,直接为军事安全服务。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围绕军事安全展开的先进武器尤其是高科技先进武器的角逐与较量越发激烈,使得现代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等。目前,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包括信息科技安全、空间科技安全、海洋科技安全、生物科技安全、能源科技安全等都存在许多令人担心的忧虑。

 

  一是信息科技安全日益严峻。当前,我国信息科技安全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很弱,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的危险性。特别是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缺乏保护信息安全所必不可少的技术改造,可能隐藏着“特洛伊木马”。此外,基础信息产业薄弱,缺少确保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

 

  二是空间科技安全不容小觑。太空军事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使我国空间科技安全面临挑战。我国航天技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与美、俄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军事航天技术方面差距更大。美国积极研究并计划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发展高超音速打击武器,美军多次举行太空战演习,都是以中国为假想敌。面对太空军事化和太空战的现实威胁,我国必须采取措施加快空间技术和航天力量的发展,构筑具有我军特色的航天攻防体系。

 

  三是海洋科技安全令人担忧。保护国家海洋安全利益,要求我们走向远洋,利用海洋。走向海洋必须了解海洋,利用海洋必须驾驭海洋。我国海洋科技面临的安全挑战来自多个方面:如我国虽然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还很弱小,海洋科技研究培训单位还比较少,需要涌现出更多的领军人物;我国海上国防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难以满足尽快建立强大的人民海军的需要。

 

  四是生物科技安全不容乐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国、美国、丹麦、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有关部门怀着不同的目的,利用当时中国对基因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机会,对中国人的基因资源进行了举世震惊的巨大掠夺。这一现象非常令人担忧,一旦需要,敌方就可以利用中国人的基因研发生命基因武器。目前,生命基因武器具有实战功能只是个时间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生物科技安全,形成监测、评估、抵御敌人基因武器袭击或生物科技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确保国家安全、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五是能源科技安全日趋严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今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和国防力量建设的瓶颈问题,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量,或者找到新的替代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是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紧迫课题。

 

13.jpg

 

  维护我国科技安全的战略思考

 

  面对当前的科技安全困境,选择什么样的科技安全诉求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性课题。针对当前的科技安全形势,应从我国国情出发,科学筹划国家科技安全战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维护科技安全之路。

 

  第一,强化科技安全的防范意识。如今,我国对科技安全问题虽然已经引起重视,但对科技安全问题的认识还严重滞后于对科技发展问题的认识,科技安全理论还不完善,科技安全战略还不明确,没有像对经济安全等那样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制定专门的战略。为此,我们必须确立国家科技安全意识,重视国家科技安全防患工作,特别要下力气抓好国防科技安全工作的落实。要更新思维方式,开辟科技安全新途径,切实把工作重点从抓一般条件下的常规保密转到抓信息化条件下的科技(信息)安全保密上来。将科技安全思想和科技安全政策贯穿于国家安全战略之中,融于国家安全其他因素之中。

 

  第二,建立健全科技安全的管理机制。加强科技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健全科技安全的管理机制,确保国家科技安全。

 

  一是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安全体制。要从有利于实施统一领导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权威性强的主管国家科技安全的职能部门。要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各部门在科技安全工作中的权力与职责,做到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军地互融,形成合力,使科技安全落到实处。要尽快建立与我国科技安全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安全技术发展体制,形成研究、开发、应用一条龙式的技术保障体系。

 

  二是构建科技安全技术管理机制。为了更有效地贯彻安全措施,发挥安全功能,要尽快构建安全技术管理机制。其主要内容是:加强资源管理,进行鉴别管理,实施运行监视,开展访问控制管理。

 

  第三,完善科技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完善科技安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设置科技安全防线,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立法滞后,执法不严,又缺乏国际科技竞争的经验,导致我国在维护国家科技安全斗争中处于一种相当被动的状态。因此,尽快建立科技安全的法律护栏机制,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凡属科技安全所需要的法规制度,应当按照急事急办的原则,抓紧研究拟制,不断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

 

  二是提高立法质量。主要是增强法规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就是严格按照法规的要求约束、规范人们的保密行为。按法规要求规范科技安全工作,纠正各种违反法规的事项和行为。

 

  四是加大法规制度的覆盖面。虽然我国科技安全法规制度的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从迅猛发展的信息化进程来看,已有的这些法规制度尚不足以覆盖科技安全的方方面面,尚难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科技信息安全工作的客观需求。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大科技安全法规制度的覆盖建设。

 

  第四,提高科技安全的防御能力。科技安全水平取决于科技安全的防御能力,取决于维护科技安全的技术手段。为此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是发展有我国特色的科技安全技术和产品。如发展密码技术和产品,发展防御信息攻击技术和产品,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护技术和产品,建立我军统一的信息安全平台。

 

  二是警惕技术设备引进中的科技安全风险。凡党、政、军、科研机关及涉及国家秘密的单位,在配置自动化设备时,要优先选用我国产品;核心秘密的处理设备(如密码机等)必须选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产品。必须使用进口产品的,应在启用前请有关部门进行检查、测试,特别是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系统设备应列入必检之列,以防别有用心之人在原机上埋设窃密元件。

 

  三是采用独立的先进安全技术,增强科技安全措施。首先,应研制和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防火墙技术,加强对外界人员访问网络的限制和监测。其次,利用代理服务器加强对内部网络人员访问外部网络的统一管理,预防无意泄露秘密信息和地址信息行为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加(解)密技术的研究,寻找出更多更安全的加密技术。

 

  第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在科技发展的所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一些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单靠一国之力实施非常困难。但是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不同国家因科技实力不同而处境相异,发达国家往往会依靠其较强的科技优势,在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制订有利于自身的游戏规则,甚至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国家采取排斥孤立的态度。如《考克斯报告》的出台就是美国一些长期持有“中国威胁论”观点人士的“杰作”,对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环境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友好国家紧密合作,对发达国家中不同利益集团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有效地应对控制与反控制斗争。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李大光)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