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陈惠方:​西进路上的“冰雕连”
点击:  作者:陈惠方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3-04-12 08:47:00

 

1.jpg

         

近年来,由于《长津湖》《跨过鸭绿江》等影视剧的热播,使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英雄群像家喻户晓!可是在当年的红军战斗岁月里,也有个“冰雕连”,却一直为漫漫历史烟尘湮没而鲜为人知。

 

日前,笔者再一次观看了电影《长津湖》,不由得想起41年前,笔者作为徐向前元帅回忆录写作组成员,在多次采访中,有幸当面聆听了徐向前、罗应怀等红四方面军老前辈讲述的西进途中“冰雕连”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

2.jpg

【作者在罗应怀将军家中采访时,聆听罗将军讲述漫川关突围战情况时的合影】

 

故事发生在1932年11月11日至1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2万余人在战略转移途中进抵山阳发生的漫川关突围战役。

 

漫川关,秦岭之雄关,“北通秦晋,南联吴楚”,“朝秦暮楚”的典故即源出于此。因关峻口窄,层峦叠嶂,地势险要。控关如锁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3.jpg

 

这年11月初,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根据地撤离,西征2000余里至南化塘稍许休整后再出发。一路翻山涉水,爬坡越岭,途经赵川、照川,疾行100多里,进入漫川关东的康家坪、任岭地带。

 

4.jpg

 

获得我军西进信息的国民党军队闻风而动:西北军杨虎城三个团率先占领了漫川关,堵住了前进的道路;敌第一师两个旅由郧西已进至漫川关东南之任岭、雷音寺、七里沟一线;四十四师占领漫川关东北张家店至马家湾一线;敌第五十一、六十五两个师从漫川关北之石窑子向南压迫。这样,敌军五个师四万余人,从东北、东南和正南方向合围过来,将四方面军主力四面包围于云岭、碾子坪、康家坪、板庙、万福间10余里的峡谷中。

 

能否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攸关红四方面军的生死存亡。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头,红四方面军高层在如何用兵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凭借丰富的指挥经验和实地调查获取的情况,并听取参谋人员的意见,形成明确主张:“集中兵力,攥紧拳头,漫川关突围,志在必得!”而当时有鄂豫皖军分会主席头衔的红四方面军最高领导人张国焘,从“本本”出发,自有他“书生之见”:“我军没有后勤,没有补充,又处在如此险恶的地形条件下,要死守是不可能的,那样最终只能被敌人各个击破,最后导致全军覆没。我的意见是,分散突围。”

 

“分散突围”,四字一出,指挥员们无不震愕!但是,张主席那种“非常时期不容讨论”的独断作法,以及“大肃反”留下的后遗症,使指挥部的参谋人员不敢直抒胸臆。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凝聚到了徐向前清瘦的脸上。

 

徐总指挥大口大口地抽着旱烟。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张国焘心中的位置,政治上,张主席视他为“异己分子”,甚至指使保卫局将他的妻子抓起来秘密审查,至今死活不明(后来才知道已被杀害),然而在军事指挥上,张主席又高度依赖徐向前,所以只好让徐掌握四方面军这枚“帅印”。现在,徐总指挥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他终于开口了,声音清晰而坚毅:“我看,分散突围,只能是死路一条!集中兵力,惟此一策!”

 

可是,张国焘固执己见:“敌重兵紧逼关口,陷我于绝境,只有分散突围,营自为战,连自为战,乃至人自为战,才能突破重围!”

 

“你个老鬼,军事上的事,你不要多插手好不好?”徐向前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兵者,国之大事也”,在大敌当前,生死攸关的节骨眼上,徐向前似乎把上下级的尊从置于一旁,不禁冲着张主席这个“太上皇”大声地辨析道:“卫立煌、胡宗南、萧之楚全都扑上来了,在这样的情势下,分散突围,等于全军溃散,四方面军将不复存在,只有集中突围,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总政委陈昌浩赞同徐向前的看法,便转头对张主席说:“国焘同志,向前同志的意见应当考虑,集中突围好比一整块肉,敌人想一口吞,是吞不下的;而如果把整肉切开,恰好让敌人一口一口地吃掉。”

 

张主席揉着下巴,神色凝重。沉默不语。

 

5.jpg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时的三位主要领导:时任鄂豫皖军分会主席的张国焘、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政委的陈昌浩】

 

徐向前走到桌子前面,用竹烟竿指着摊开的军用地图,进一步分析:“敌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把我军逼进从康家坪到任岭的这十余里的一道狭长深谷之中,然后逐步挤压,最后将我们一举歼灭。现在敌人的包围圈基本上已经形成,但是,并未形成坚不可摧的铁桶阵,我们必须当机立断,置之死地而后生,马上从敌人布防的薄弱环节实行突围。而敌人的薄弱环节,就在敌四十四师两个旅之间的结合部。大家都来看看,”所有的指挥员都站起身来,围到了地图前面。徐向前继续说道:“看清楚了吗?就是这个叫做垭口的地方。我们必须马上组织一支敢死队,从垭口杀出一条血路,保障我全军通过。”徐向前说着,把目光投向34团团长许世友身上:“谁来率领这支敢死队?我来点将吧,我看还是让34团团长许世友上!”

 

徐向前策马赶往任岭,来到34团团部,紧紧地握着许世友的双手说:“世友同志,全军安危在此一举,作为全军的敢死队,你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垭口,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许世友望着徐向前那充满信赖和期待的目光,斩钉截铁地说道:“请首长放心,34团只要不拼光,就一定为全军杀出一条血路!”

 

6.jpg

【许世友上将,时任红十二师34团团长】

 

许世友率领的34团是红四方面军的一个主力团,以善于攻坚闻名全军,无论官兵,人人一把大刀一支枪。只要有战斗,战士们无不像他们的团长一样,奋不顾身地扑向敌人。夺取垭口的战斗打响后,一营冒着暴雨般的子弹和猛烈的炮火发起冲击,但冲击受挫。

 

许世友急了,拔出驳壳枪大吼道:“警卫排也全跟我上!拿不下垭口,我们四方面军就全完了!弟兄们跟着我,冲啊!”他带着敢死队员和警卫连的小兵,一个冲锋,扑上了垭口,机枪连和二营、三营也紧跟着冲了上去。冲在最前面的是罗应怀,他是一营的掌旗兵兼勤杂班班长,也是许世友手下的一名勇士,打新集、打高家寨,每一次许世友带领的敢死队里都少不了罗应怀。

 

此时,罗应怀紧紧地擎着一面战旗,狂呼大叫着不顾死活地往前冲。在当时的红军部队里,战旗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既是前进的方向,又是胜利的象征,战旗指向那里,部队就冲到那里。战旗在,部队在,阵地在。官兵们一看见战旗,浑身就充满力量,增添勇气。正因为如此,各支部队都挑选出最勇敢,最机灵的战士来担任掌旗兵,虽然职务最低,却很有威望,因为他代表着团队的荣誉。

 

7.jpg

【罗应怀将军,离休前为原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漫川关战役为红军12师34团掌旗兵】

 

8.jpg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罗应怀题词】

 

敢死队紧跟着一刻不停的战旗,冒着敌人的炮火终于冲上了垭口上敌人的阵地。一排长抱住敌人的机枪手滚在一起,拳打脚踢还用嘴咬。罗应怀着了急,急中生智,用旗杆底部的铁矛“噗”地扎进了敌机枪手的太阳穴,红的血、白的脑浆,像喷泉一样射出老高,溅了他满胸满脸。罗应怀挺立在垭口阵地,高举着被弹片撕成一条条碎片的战旗,像头发狂的雄狮一样大声怒叫。敌人的包围圈终于被敢死队撕开了一道血口子。

 

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安全突围,34团顽强顶住两个旅的敌兵的围攻。这天入夜,在海拔800多米的漫川关高山上,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战士们身穿单衣,脚蹬草鞋,每人只靠半个生土豆充饥,而他们在天气奇寒、腹无滴食的极度艰难中,却要抵挡十几倍于己的凶恶敌人的轮番进攻,枪子和弹片把无名高地上的松树枝叶削得光光的,坚守阵地的34团一营600来人,打得只剩下80多人,罗应怀高举那早已被子弹打成网筛一样的战旗,旗杆也被打成斑斑弹孔!他左腿骨被打碎了,仍是单腿跪地撑住战旗不倒!

 

战至第二天凌晨,经过彻底轻装的大部队人马,从34团杀开的血路上,像潮水般涌向关外,终至胜利突围!二营撤离阵地时,人们发现仍有近一个连的士兵,依旧岿然不动地坚守在阵地上。但走近一看,他们才惊奇地发现,阵地上这一个个躯体已经冻僵了,可依然保持着或卧或跪的据枪射击姿势,右手紧扣步枪的板机,眼睛睁圆盯着前方,俨然是一尊尊冰雕!

 

9.jpg

【漫川关战役纪念碑】

 

漫川关突围恶战后,红军官兵想起这个“冰雕连”来,依然感奋不已!孰料在十七年后的抗美援朝战场的“长津湖战役”中,也会发生一个复制版的“冰雕连”!不能不说,这是红军精神的延伸,是传统力量的赓续!

 

这用生命坚守阵地的勇士奇迹,为了劳苦大众求翻身得解放,“冻死迎风站,战死心也甘”的“冰雕连”精神,永耀千秋!

 

10.jpg

【作者简介】陈惠方,1942年11月9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东岸村,1955年6月考入永嘉中学,15岁时在《浙南大众报》发表小说《买扁担》和散文《千年峻岭变通途》。1959年6月被华东608地质队招录为地质勘探队员,1960年6月至江西省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地质专业学习,1963年10月参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指导员、师政治部新闻干事、团政治处宣传股长、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干事,1985年3月,任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2002年12月退休。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职称,享受副军级职薪待遇。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地区合作委员会副会长,曾创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海漩》《张思德传》《张思德》《魂系八卦》《中国希望工程》《海天魂》《关键时刻》《指点江山》《谁主沉浮》等;长篇电视剧《白兰》《远方飞来的凤凰》《温州退伍兵的故事》《南麂情缘》《呼唤》等;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发表100余篇文艺评论,部分结集《军人的鉴赏》一书出版。作品多次在军内外获奖,中篇报告文学《滕氏定理》《谁主沉浮》分别获全国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电视剧《南麂情缘》获全国电视剧征文比赛二等奖。因创作成绩显著,立三等功,并获团中央授予的“希望工程宣传贡献奖”证书。退休后,热衷于革命老区减贫帮困公益事业,于2015年10月获中国革命老区促进会授予“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荣誉勋章及证书。

 

(作者系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军旅作家;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陈惠方:​西进路上的“冰雕连”

    2023-04-12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