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国防军事 > 阅读信息
陆军少将:建立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国际维和部队”刻不容缓
点击:  作者:安卫平    来源:国防参考  发布时间:2015-07-03 11:46:33

 

6.jpg

  (插图:李宇阳)

 

  摘要:第16集团军副军长安卫平刊文指出:当前,恐怖主义向互联网领域急速扩张,网络恐怖主义的危害性日益突出,有效打击和防范网络恐怖袭击刻不容缓。

 

  --------------------------------------------------------------------------------

 

  当前,恐怖主义向互联网领域急速扩张,网络恐怖主义的危害性日益突出,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持续有预谋地利用网络招募人员、传播暴恐思想、传授暴恐技术、筹集恐怖活动资金,制造恐怖活动,以求破坏目标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安全,扰乱目标国社会秩序。

 

  为应对全球日趋严峻的网络恐怖主义,有必要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框架下,推进国家间网络反恐合作,组建专业的国际网络维和部队,进而整体有效地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切实维护全球网络空间安全。

 

  建立网络维和部队的国际需求日益迫切

 

  当前,基于网络的信息和信息控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核心资产和关键环节。网络恐怖主义可能带来的破坏力日益增长,国际社会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危害以及合作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共识日益广泛,组建网络领域的国际维和部队成为现实需求。

 

  网络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面对的共同敌人。网络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为恐怖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方面,依赖互联网运行的金融、能源、交通系统遭到网络恐怖袭击的可能性正在增加;另一方面,恐怖分子通过自建网站,发布恐怖音视频,煽动“圣战”、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煽动民族仇恨,严重破坏世界和平与稳定,危害人类社会生命财产安全。

 

  在恐怖分子看来,互联网既是发动心理战和宣传战的“天然道场”,也是交流和传授“技艺”的绝佳场所。互联网为恐怖组织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沟通方式,使得恐怖分子更容易获得恐怖技能,让每个国家都可能陷入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当中。可以说,基于网络的重要性和全球互联特性,网络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对的共同敌人。

 

  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打击网络恐怖活动刻不容缓。网络把世界联结在一起,跨国界网络攻击成为常态,而追查和发现这种危险的行为尤其困难。面对网络恐怖主义的侵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四次评审通过了《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首次写入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内容,明确要求联合国反恐机构会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加强打击恐怖组织或恐怖分子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恐怖行为。

 

  近年来,中国反恐形势日趋严峻,境内外“三股势力”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搞煽动破坏,中国已经开始对其依法打击,但制作、发布暴恐音视频的组织基本在国外,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以正本清源。

 

  建立国际网络维和部队是网络反恐的内在要求。互联网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改变着恐怖主义的组织形态和实施方式。随着国际社会的日益开放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恐怖组织基于互联网出现了扁平化发展趋势,在恐怖袭击行动中,独立行动小组模式逐渐取代了逐层下达指令的模式,从而增强了恐怖活动的隐蔽性,提高了恐怖组织的生存能力。同时,网络传播使得恐怖活动的专业程度快速提升,危害程度进一步升级,更容易制造社会恐慌,增强暴恐组织的威慑力。

 

  未来,不排除暴恐分子破坏国家网络信息基础系统的可能性,超级网络恐怖时代正在到来。针对网络恐怖主义的这种高度专业性、技术性、有组织性和巨大破坏性,许多国家也意识到,仅仅依靠政府和民间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专门的国际网络维和部队,以适应网络领域的反恐特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协调和执行全球国家间网络反恐计划和行动,评估威胁来源和危险程度,更加有效地打击和防范网络恐怖袭击。


  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是国家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网络恐怖主义的破坏对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领域安全,危害深远。可以说,其直接针对国家主体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反恐斗争中,防范网络恐怖主义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是国家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国家是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主体,必须承担统筹领导责任。网络恐怖主义与传统恐怖主义、黑客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着本质和程度上的不同。可以这么说,网络恐怖分子利用黑客技术实现其政治目的,但它又不像普通的黑客攻击那样(只是出于个人喜好或成名的愿望,造成一般的拒绝服务和麻烦),它是一种出于政治目的的暴力行为,企图造成社会恐慌和动乱。

 

  随着交通工具、通信、网络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暴恐活动在信息高效流转、网络应用发达的今天,破坏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直接指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政府执政权威。因此,作为网络恐怖主义的直接攻击目标,国家必须承担起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重任。国际社会应增进共识,明确凡是在网络空间宣扬煽动恐怖主义的都是网络恐怖活动,必须在各国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予以坚决打击。

 

  网络反恐需要国家间的协调沟通。在网络空间里,无需经过任何像检查站这样的物体屏障,也无需跨越任何边界或通过任何海关关口,恐怖分子可以从世界任何地方实施恐怖活动。因此,国家间合作对于遏制网络恐怖主义蔓延至关重要。应对网络恐怖主义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各国只有共同协作,才能合力铲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目前,国际社会缺乏各国一致认可的法律框架,难以打击和处罚跨界网络恐怖活动,也缺乏行之有效的国际机制,以促进各国合作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国际互联网以国际化、开放性和互联互通为特点,而安全度和开放度永远是一对矛盾,只要各国政府认清网络恐怖主义的危害根源,把握住网络安全和开放的平衡点,破除国家间的阻隔屏障,通力合作,虽然过程漫长而艰苦,但最终必然能将网络恐怖主义从文明社会中消灭。

 

  网络反恐需要国家维和力量“走出去”。随着网络信息化应用的普及和深入,伴随而生的网络信息安全跨国界问题日益突出,网络恐怖分子可以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对一国的交通、能源、金融等信息基础网络实施攻击——这必然要求国家反恐力量也要“走出去”。

 

  中国新的《反恐法》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可以派员出境执行反恐怖主义任务”。但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哈夫称,“中国起草反恐法律时应该咨询美国企业和美国政府”。这是明显的双重反恐标准。而且,网络反恐的特点必然要求打击网络恐怖主义不能只是一国一地的斗争,美国网络反恐也需要联盟的大力协助。

 

  当然,在网络领域,这种“走出去”不一定是网络维和人员走出去,也可能是力量打击效应的外向投放。中国是网络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中国希望也需要其他国家理解和支持中方打击“东伊运”等恐怖分子的努力,合力打击各种恐怖势力利用互联网从事的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

 

  遂行网络反恐维和任务,军队义不容辞

 

  近年来,“东伊运”等恐怖势力大搞网络恐怖主义,大肆发布恐怖音视频,煽动对中国政府发动 “圣战”,不仅危害中国的安全与稳定,也助长了国际恐怖主义极端思潮的泛滥,给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反恐是一场长久的战争,而保家卫国是军队的天赋职能,由军队遂行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是其应有的职责。


  军队应成为网络社会除暴安良的主力军。近年来,恐怖组织团伙的数量明显增加,过去多是“独狼式”袭击,今后“群狼式”袭击将不断增多,而网络恐怖分子更容易抱团,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勾联组织,从而对国家社会体系造成更大危害。

 

  与传统的恐怖手段相比,实施网络恐怖的费用更低。恐怖分子不需要购买枪支、炸药等传统的攻击性武器,他们仅仅通过一根电话线就可以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恐怖分子也不需要花钱租赁车辆或雇人去运送爆炸物,他们用电脑就可以制造恐慌。面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形势,军队作为国家反恐维稳的重要力量,必须适应网络空间的特点要求,成为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的中坚力量。

 

  军队要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利益保驾护航。相比于有形的攻击和破坏,由有形的攻击而引起的心理伤害或纯心理攻击更加严重。恐怖主义研究专家霍夫曼认为,“恐怖主义活动总是致力于传达一种信息;恐怖活动越是恐怖和令人震惊,其传达的信息影响力就越巨大” 。

 

  作为国家和社会安全的盾牌,军队要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在网络空间的利益和安全,有效消除网络恐怖主义造成的各种思想动荡和不良心理影响,使人民能够切实感受到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心理安全支撑。

 

  军队必须有能力成为国际网络维和任务的执行者。军队要想有效履行网络反恐任务,必须具备强大的打击网络恐怖主义作战能力。为了预防和打击网络恐怖活动,许多国家已经行动起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赋予军队保护网络安全的职责和打击网络恐怖的权限。

 

  从根本上说,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就是保护己方信息网络系统、破坏恐怖分子信息网络系统的过程。为达此目的,军队需要利用网络时代的战略和技术,树立新的反恐理念,“以网络对网络”,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的各种力量,建立联合应对机制。同时,对网络恐怖分子要“盯得住”,对网络恐怖信息传播要“截得断”,对网络恐怖网站要“瘫得了”,对网络恐怖攻击要“阻得住”。

 

  另外,要始终认识到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军队必须不断探索网络时代反恐作战的基本规律,常演常练,实战检验,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才能在全球网络空间中有效履行维和任务。

 

  (作者:第16集团军副军长 安卫平)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