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胡懋仁|红梅妈妈
点击:  作者:胡懋仁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3-02-14 16:09:27

 

1.jpg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截图。

 

在网上看到一个红梅妈妈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就有可能有虚构的部分。既然是故事,其中也不乏现实中存在的真实因素。
红梅是一个生活在农村中的女孩,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村学校的教师。红梅妈妈是语文老师还兼着学校的教导主任。红梅妈妈名叫刘慧芬,跟《渴望》里的刘慧芳只差一个字。
故事说,红梅妈妈性格跋扈,脾气暴躁,对学生们要求极为严格。很多学生都非常恨她,而她们家的窗玻璃经常被孩子们打碎。
红梅妈妈总是在学校里工作,家里的事都留给了红梅爸爸。红梅爸爸既要照顾红梅的奶奶,也要照顾红梅的姥姥。里里外外都是他一个人在忙。红梅妈妈的精力都在学校里,对家里的事不管不问。
在红梅看来,红梅妈妈最恶劣的是,在红梅奶奶去世的时候,红梅妈妈没有参加葬礼。后来红梅姥姥去世,红梅妈妈依然没有参加葬礼。
红梅家的院子很大,红梅妈妈把那些住在学校宿舍,而又特别顽皮的怂孩子(编者注:媒体经常写成熊孩子,但北方人大多说成是怂孩子。虽然怂这个字的意思用得并不对,但人们都这么说)领到自己家里,给他们做饭,洗衣服,给他们补习功课。
红梅爸爸气得直哆嗦,问红梅妈妈,到底他们是你的孩子,还是红梅是你的孩子?
有时候,红梅中午没有饭吃,红梅姥姥就过来给红梅送包子。
红梅爸爸很记恨红梅妈妈,两人经常吵架,后来分居了。再后来就离婚了。红梅妈妈就一直一个人生活。红梅妈妈退休后,没有过太久,就患了癌症。
在红梅看来,红梅妈妈从来都没有管过她,没有照顾过她,都是爸爸在照顾她。她对妈妈没有感情。她认为妈妈对她很冷漠。在红梅妈妈患病之后,她也不想去看妈妈,更不想去照顾妈妈。还是红梅姑姑对红梅说,人都快死了,你去照顾,也照顾不了几天了。红梅这才去医院照顾红梅妈妈。
红梅妈妈去世后,在葬礼的第一天,红梅妈妈的学生一个都没有来。红梅爸爸站在门口,等着迎接有可能来的人,但是一个学生都没有接到。红梅爸爸浑身直哆嗦,眼泪噼里啪啦地往下掉。
葬礼的第二天,一个叫王强的过去的学生来了,开了一辆桑塔纳。当年他是学校里最调皮的孩子,后面陆陆续续地来了不少开四轮车的农民,他们也是当年红梅妈妈带过的学生。
中午,王强喝多了,问红梅爸爸和红梅,你们记不记得,当年我曾经砸过你们家的玻璃。那天晚上,王强给老师守灵,放声大哭,边哭边说:刘老师啊,当年要不是你挽救了我,我今天就成了社会混子!
一个农民大叔过来了,眼泪横飞:谁不是呢? 当年,要不是刘老师把我领到你们家里,给我包包子吃,我可能就辍学了……
红梅姑姑也来了,搂着红梅一起哭。然后去灵堂念叨:慧芬哪,你这是何苦呢? 你苦了谁,你苦了你自己……
参加葬礼的人都走了以后,就剩下几个家人,还有王强和几个农民大叔。红梅爸爸安排了一桌席,在席上一句话不说。
红梅姑姑含着泪问红梅爸爸,你还恨慧芬吗? 为什么一句话不说。红梅爸爸仰望天花板,含着眼泪说:慧芬值了,慧芬值了,虽然一个省重点没有教出来,这两天她的学生来了一百多人。
红梅妈妈去世后,人们收拾她的屋子。红梅妈妈满屋子奖状、满屋子奖杯,还有好多学生给红梅妈妈写的信,光信件就有好几箱子。
其中有一封是这样写的:刘老师,你允许我叫你妈吗?当年我妈妈去世的时候,是你给我领到你家,和你一被窝,像哄着自己的女儿一样。才有了我现在的生活,我虽然没有考上大学,现在在外面打工,但我依然很感激你。
红梅姑姑对留下来的客人说,红梅一家都是教育世家,红梅的奶奶和红梅的姥姥都是教师,而且红梅妈妈就是红梅奶奶的学生。
红梅姥姥去世的时候,是红梅爸爸伺候的,红梅姥姥留下一句话:我生这样的女儿我不后悔,就是委屈你了。
红梅奶奶去世是红梅姑姑伺候的,红梅奶奶说,慧芬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不为学生着想,就是丧良心!
在这篇故事的下面,有不少网友的评论。其中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赞扬的这里就不说了,拣一条批评的公布一下吧。

“我还是不能理解。虽然我也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自认为做得还可以。但是让我做到红梅妈妈那样我接受不了。老师也是人,你家人也是人。你孩子是不是学生? 你丈夫是不是丈夫? 你妈死你都不去,你心是有多狠。桃李满天下要是用自己半辈子的不幸去换的话,那我宁可不当教师。你做教师可能很合格,但是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女,太不合格了。如果天下老师都要奉行这样的话,我想以后当老师的会更少了。……”

我想,这条评论中的观点,可能有不少人是赞同的。对于红梅妈妈的做法,也可能有很多人是不赞同、不认可的。我们的教育也不可能都以红梅妈妈的做法来要求所有的老师们。
但是,在我看来,在我们的国家还相当贫穷的时候,当我们的国家还相当落后的时候,当我们的教育事业极需要发展的时候,我们的那些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其中有很多人就是像红梅妈妈那样,用自己努力,用自己的辛劳,用自己的热血,甚至用自己的生命来从事自己的教育事业,来尽最大的努力都把学生们拢到自己的身边。他们当老师,主要不是为了培养有多少学生进入省重点中学,不是为了培养有多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他们做的是教育,既教又育。教是为了让孩子们有文化,有成长的基础,将来是不是能上大学,是不是能当博士,不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育就是要让孩子们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这样的人将来是不是要挣很多的钱,是不是一定要有所谓体面的工作,都是最不重要的。
像红梅妈妈这样的老师,明明知道在那种偏僻贫穷的农村,不太可能有很多的孩子能进入大学,甚至进入大城市。但是他们从来都不放弃。
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那么小的都算不上老师的老师,为了寻找一个孩子,历尽千辛万苦,而绝不能让他辍学。教育对这样的老师来说,就是一种信仰,是一种非常坚定的信仰。

 

红梅妈妈吃了那么多的苦,而且家人都不理解她,但她依然义无反顾。红梅姑姑对她说,你这是何苦,你这是何苦? 红梅妈妈那时已经没有力气说更多的话了。但在她的内心,她一定没有为她做出的选择后悔过。
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台湾有位老师说过,大陆人民用一辈子的时间,吃了两辈子的苦,建成了别人三辈子才能取得的成绩。我们的老师们,像红梅妈妈的老师们,不也是为了国家的建设,为了把更多的孩子培养成人,也是吃了两辈子、三辈子的苦吗? 红梅妈妈们吃的这些苦,难道不就是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吗? 
我们的人民,我们的老师,在建设和发展国家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有着积极主动的献身精神的。他们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脑力和体力,也在耗费着亲情和家庭。今天的青年人,不愿意为了工作而付出亲情和家庭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就是一种失衡。一旦失衡,确实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痛苦。
但是,我们更要尊重甚至崇拜那些付出了如此牺牲的前辈们。他们是可敬的,可亲的,可爱的。我们的国家要建设,要发展,要强大,我们的这些人民为此付出了这样的代价,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指责他们。而且我相信,前面那位写了评论的老师,可能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早期发展的那种艰苦和辛劳了解得并不多。在这位老师看来,似乎只是个人的性格,个人的偏执才形成了红梅妈妈这样的形象。在红梅妈妈们这一类人的内心中,他们可能也没有什么太高大上的雄心壮志,但是他们兢兢业业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了他们身边的孩子,他们认为他们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热情,甚至付出最大的牺牲去做好他们的工作,去完成这个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其他的如果实在顾不上,那也只能为工作让路了。
今天的人们,还是更多地去理解我们的前辈们吧。指责他们并不难,何况任何人都会有缺点,都会犯错误。他们如果受到指责,肯定不会太少。对红梅妈妈的一生,女儿不了解她。丈夫了解她,但不能接受她为了工作完全不顾家庭。然而,正是在我们的国家,就是这些成千上万的有各种缺点,也会犯一些错误的人们,在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中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英雄。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