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李力群回到了国务院科教组(原教育部)学生司上班。毛主席还专门指示中央组织部:“无论李力群的子女考中了哪个大学,都不能因为他们的身份影响入学。”
李力群晚年
1998年11月12日,年近八旬的李力群老人在家中面对着记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他当年与高岗相识并结婚的过程:
“我十七岁去延安,后进党校学习。有一天,高岗去党校讲党建课。我个子小,听课时始终坐在前面,他可能在讲课时就看上了我。“
在那个年代,恋爱和结婚都是特别简单的事儿,只要你不嫌弃我,我也不嫌弃你,两人再举办一个小小的结婚仪式,就算是结婚了。
作为一个曾在陕北公学学习的有志青年,李力群一开始更多的是渴望,到敌后去参加工作,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姻缘,从一开始他就很排斥。
时隔多年后,李力群回忆起当年与高岗结婚,说了这样一段话:
“就这样。我们没有任何感情,一天也没恋爱,就结婚了。结婚后,高岗半年内不准我下山,怕我见到同学们。后来,我曾经对陈云等人说,是你们把我强配给他的。不过,结婚后他对我还不错。”
不过当时,李力群还并未意识到,这场婚姻究竟会带给自己什么样的影响……
高岗和李力群结婚之前,还有一任妻子。
1920年12月,高岗与陕西米脂人杨芝芳结为夫妇,两人的结合是包办婚姻。
在那个年代,包办婚姻是很常见的,高岗对此并没有过多反对,杨芝芳虽然裹着小脚,又没什么文化,可是在丈夫的影响下,杨芝芳后来有了长足的进步。
1935年杨芝芳也参加了红军,并在根据地先后担任被服厂厂长、延安保育院院长,还曾因工作出色,多次受到边区政府的表彰,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接见。
杨芝芳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曾带着保育院几十名红军与烈士的孩子四处转移,保护这些革命后代的安全。
很难说高岗对于这位妻子,没有一份感情在里面。
高岗在延安时期
高岗与刘志丹在陕北轰轰烈烈闹革命时,身在老家的杨芝芳母子差点被卖掉,好在杨芝芳的兄长搭救,这才幸免于难,后来一直到抗战爆发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建立,高岗才找到他们母子。
不过这时两人感情上已经有了疏离。
更为关键的是高岗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领导,经常要出席各种会议,而杨芝芳裹小脚行动不便,没办法陪伴,两人各自商量后,决定分开。大约是在1938年11月,两人正式离婚。
高岗与杨芝芳离异后,并没有立即再娶,一直到1940年才和李力群成婚。
值得一提的是,杨芝芳与李力群相处得也很好。
李力群和杨芝芳不同,出生于1921年的她,到陕北之前,在徐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已经是高材生,她的叔叔是地下党员,而她到延安,是红军高级将领朱瑞写给林伯渠的推荐信。
在陕北公学学习期间,李力群因个子小坐在第一排,而给她讲党课的就是高岗。
李力群后来推测:
“他可能在讲课时就看上了我。”
高岗与妻子李力群合影。
也许是高岗后来曾对人说起过这件事,李力群从陕北公学毕业以后,经陈云安排到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工作,成为高岗的秘书。
时隔多年,李力群对这次安排仍不满意,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她还是渴望到敌后去工作,但面对组织的安排,她选择了服从。
在那一年冬天,她跟随高岗出差去了安塞,路途饱经艰辛,回来的那一天是12月26日,她的生日。
高岗找到她并对她说:“毛主席要请我们吃饭。”
李力群稀里糊涂地去了,没想到的是,那一天也是毛主席的生日。
当年那个环境虽然比较艰苦,但李力群还是清楚地记得,当天吃了什么。
一盘鸡蛋炒辣椒,一小碟腊肉,一碗土豆,一锅小米饭。
席间毛主席不断的提醒她吃菜,还要她和高岗好好相处:
“高岗是陕北领袖,不仅陕北的同志要向他学习,我们很多人,包括我,都要向他学习哩。”
李力群之前就曾被人吹过风,自然也知道毛主席说的是什么,一下子就羞红了脸。
1940年元旦,高岗与李力群正式结婚。
1938年毛主席在抗日军政大学做《论持久战》演讲。
两人婚后,仍有各自的工作需要忙碌,总得来说虽然平淡,却仍有幸福。
李力群婚后曾任延安柳林区党委宣传科长、区委书记、县委委员等职务。
1945年10月,在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下,各个解放区都抽调了精锐开赴东北。
高岗与李力群夫妇也几乎与此同时抵达东北。
高岗任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李力群任中共松江省委妇女部部长秘书、中共中央东北局妇委委员、东北妇联执行委员、东北总工会执行委员。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准备南下入关,集中就读于哈尔滨市南岗子子弟小学和东北军区政治部后勤子弟小学也要随之南迁。
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当时是南岗子子弟小学校长,她带着大部分学生南下过程中,还剩下20多名学生亟待安置。
高岗全家福。
林月琴与时任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张闻天商量时,决定将这个任务交给李力群。
在张闻天看来,李力群在师范读过书,有文化,组织能力也很强,是个合适的人选,在张闻天劝说下,李力群承担起这项重托。
学校随东北局南迁沈阳后,张闻天让李力群自己选地方建学校,后来选中了中山公园东北面东北军区卫生部大院,张闻天立即下令卫生部,让他们给学生腾地方。
1949年5月1日,东北第一育才小学正式开学。
学校的校名是“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取的,是仿陶行知所办的育才小学,之所以取名第一,徐特立也有讲究,是为了以后可以继续办第二、第三小学,招收更多的学生。
李力群为这个学校,可以说是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至于工作做得有多好,看后来从学校毕业的那些学生就知道了。
1952年进入育才小学幼儿班学习的张自力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
“李力群那时不分昼夜忙在学校,事无巨细亲自过问。她制定的规章制度非常严格,学生周日六点之前返校,先测试体温,不正常马上隔离。早上放儿歌后,十分钟内要起床做操。浴池一周开放两次,男女各一次,每次都有阿姨负责从头洗到脚。衣服以及全白的床单、被套都是一周换洗两次,送洗衣房。”
而48年8月被高岗和李力群接到哈尔滨的刘歌曾这样深情地说过一句话:
“李妈妈对我有养育之恩。”
东北第一育才学校1952年毕业照。第二排左六为李力群。
东北育才小学建立之初,实施的是校长全责制,也就是说校长不仅仅只是主观教育,就连学生的生活也要负责,而且学校这些孩子们,年龄大小各不一样,有的年龄稍长,自己就能照顾自己,但有的年龄太小,一刻也离不开人。
学校建立之初,伙食一度很差,张自力所在的幼儿班,因为没有牛奶喝,李力群就找到了时任内蒙古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求援,乌兰夫紧急调了20头奶牛过去,这20头奶牛被送到学校后,李力群自己建了个奶牛场, 派专人饲养,让所有的孩子都吃上了牛奶和面包。
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贺子珍带着女儿李敏从苏联归国,一开始是被安排在南岗子子弟小学,后来统一被安排到了育才小学,1950年,博古之女秦吉玛和林彪的大女儿林晓霖也都曾被安排在育才小学。
从苏联回来的孩子,大多数不会说中国话,李力群还专门特聘了一个俄文教师,专门负责翻译,每个周末她都要亲自辅导这些孩子们学汉语。
李敏在育才小学学习期间,还不会用中文写信,李力群鼓励他用俄文写信给毛主席。
就连后来毛主席都曾说过:
“李力群是很有名的,她办的育才学校,养活了军队干部子弟。”
不过就连李力群也没有想到,后来自己的命运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2年10月,高岗调回北京任国家计委主席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随着“高饶事件”的发生,1954年8月17日,高岗吞服大量安眠药身故。
随着高岗的去世,李力群的境况也出现了变化。
丈夫离世时,李力群还身怀六甲,她带着一家老小搬到了新街口一个破旧的四合院居住,虽然院子很大,但是已经没有了警卫。
高岗
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面,李力群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回忆那段往事时,李力群曾无不感慨地说:
“从江苏的老家出来,是为了追求解放,追求自由,在干校改造的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却是回自己的老家,一辈子平平安地过下去,不再过那种动荡不安的日子。”
不过很幸运的是,毛主席与周总理,对李力群的境况都投入了一定的关注。
周总理曾关照过李力群的生活,并对她说:“你现在是从天上掉到地下,可能以后人家会不理你,你要坚强些,要跟党走,把孩子抚养好。”
毛主席也指示中组部:“高岗的子女由组织抚养。”
一直到2007年,李力群在接受采访时还曾说:
“毛主席当时规定,按每个月每个孩子4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费。这40元的生活费比一般干部都高啊。还配给了一个炊事员、一个司机、一个四合院。”
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李力群被调到了劳动部工作。
为什么要调到劳动部?
李力群时隔多年后回忆称:
“因为劳动部部长原来是高岗的部下,总理认为他能照顾我,后来发现他并没有,还把我的行政级别从11级降为13级,于是又指示将我下方到教育部五七干校。”
毛主席旧照
1971年,毛主席得知了李力群的生活情况,又专门作出指示,将李力群调回北京,予以工作和生活照顾。
回到北京后,李力群被安排在原来外交部部长吴学谦的房子里去住。
最让李力群感动的是,周总理在百忙之中亲自来帮她挑选房子,而且还是按照以前高岗在世时的级别去挑选,在听说她的几个孩子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周总理又专门作出批示,把几个孩子全接回北京来,之前停发的生活费全部补发。一下子就补发了一万多元。
不过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的态度。
李力群回到北京后,为了少接触人,特意让周总理给自己安排了图书馆的工作。才干了十几天,就被毛主席知道了。
毛主席对身边的人说:
“不行(指对李力群的安排),李力群在、西北。东北是个有影响力的人(指创办东北第一育才小学),一定要让她回到教育部工作。”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李力群回到了国务院科教组(原教育部)学生司上班。
毛主席还专门指示中央组织部:
“无论李力群的子女考中了哪个大学,都不能因为他们的身份影响入学。”
周总理
不仅如此,1975年四届人大召开前夕,李力群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每逢重大节日,李力群还常受邀出席国宴和天安门观礼。
“没有主席和总理的关怀,我还真不知我们一家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李力群正式恢复了级别,1987年李力群离职休养,按副部级享医疗待遇。
李力群不幸的同时,又是非常幸运的,除了毛主席、周总理等的关照。
他当年的一些学生对他也不离不弃。
曾在东北第一育才小学学习过的学生刘歌后来也随同父母一起迁到了北京。
刘歌的父亲是原中央统战部部长刘春,曾与高岗共事,而母亲伊力是李力群在陕北公学时的同学。
两家搬到北京后,刘歌曾随父母多次去看望校长。
尤其是后来高岗出事以后,许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而刘春却对刘歌说:
“不管高岗出了什么事,李力群没有责任,她是你的老校长,很有贡献,要尊重她。她一个人带着孩子们不容易,我有时不方便去,你和妈妈要经常去看看。”
2007年,李力群所在的四合院要拆迁时,就曾短时间的住在刘歌的广渠门小区去,刘歌自从母亲在1990年去世以后,便时常去看望老校长李力群。
刘歌不仅仅是遵照父亲的嘱托去看望李力群,更是将她当做自己的母亲来照顾。
李力群的几个孩子,包括高岗和前妻杨芝芳所生的孩子,也都将李力群当做母亲一样照顾着。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60年,当年的东北育才小学,名称也时有调整,但“东北育才”四个字始终没有变过。时至今日,在学校旧址初中部教学楼的走廊里,还屹立着当年老校长李力群的一尊雕像。
2008年,东北育才小学校长高深委托刘歌为学校撰写一部纪念作品,刘歌走访了当年几十位育才小学师生,共同创作了一本《永远珍藏的记忆——我们心中的东北育才》,后来公开出版。
东北育才学校初中部教学楼走廊中老校长李力群的雕像。
从2010年开始,东北育才小学每年都会为李力群祝寿,最多的时候,曾一次性聚集了100多位校友,大家共同唱起了当年在育才小学时的起床儿歌,唱着唱着,李力群的眼眶逐渐湿润起来。
李力群还记得,当年曾和乌兰夫求援调来的20多头奶牛,并询问育才学校领导,这些奶牛后来去哪儿了。
2018年12月26日,最后一次寿宴上,育才小学还为李力群播放了她的个人传记短片。
育才学校,这个与新中国几乎是一同诞生的学校,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面,培养了无数的栋梁之才,这些栋梁之才在社会各个行业之中,不断的为国家建设增光添彩。
而作为学校创始人之一的李力群,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功臣。
2020年4月6日晚21时37分,李力群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刘歌得知了老校长去世的消息,心里十分难过,内心深感遗憾愧疚,李力群儿子高轩2015年病逝时,家里怕老人难过没敢告诉她,刘歌害怕自己瞒不住,于是没有去探望,没想到却错过了最后陪伴的日子。
2008年,东北育才学校早期毕业的一批学生与老校长李力群合影(后排左二为刘歌)。
老校长李力群去世后,并没有大张旗鼓的搞告别仪式,也没有搞追悼会,只是在家中简单的设了一座灵堂。
而在送别的人群中,除了亲属外,最多的还是当年曾在育才学校就读过的学生,他们共同为老校长献上了一个花圈,上面写着:
“不忘培育之恩,永远怀念李校长。”
(来源:自媒体“漫步史书”;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1971年周总理让高岗妻子在图书馆工作,毛主席不同意:必须到教育部
2021-11-15•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