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从风靡中国的一本书一个人,看西方对华精神侵略和洗脑术(深度好文)
点击:  作者:博索    来源:斐君思享汇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2-02-13 10:22:18

 

斐君按:

 

今时今日,物质层面的大国较量,已无悬念;而精神之战和祛除西方流毒将是一场持久战,因为西方中心论、西方理论、西式话语体系依然控制着很多国人的脑袋,这就造成一个可笑可叹的现实——

 

西方尤其是美国已经显著衰落,但美国依然强大、美国不会衰落、美国有纠错机制自愈能力等“神话”仍然大行其道,越是所谓精英越信这些。

 

当然,这些神话,也是西方多年来精心兜售和灌输的。其中,《万历十五年》就是一个大毒草,这本风靡中国高校和社会的书,通篇兜售“中国停滞论”,宣扬“西方中心论”,影响了一代代大学生,流害无穷。

 

这导致很多人迷信黄仁宇和《万历十五年》,推崇他的同时,也会发生两件事情。一个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痛心疾首”,“中国历史太黑暗,中国文化太落后”等等;同时,他们会极力的说西方的好,说中国如果早早实行西方的一系列制度,就不会有晚明时期随处弥漫的所谓“落后、失败、无奈、绝望”。

 

这正是某些人要的东西,黄仁宇和他那本书之所以被捧上神坛,大概率也是这个原因。

 

再扯点题外话,最近电视剧《人世间》很火,引起网络上关于“伤痕文学”的热议,其实,近年来文学研究发现,伤痕文学中那些负面的质疑体制的话语和价值观,也是西方精心引导和塑造的

 

物质层面的国力较量,已经见分晓;但是精神层面的话语权之战、心灵之战,可能是一场持久战,且不可轻视!

 

以下为正文。

 

《万历十五年》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这部成书于1976年的作品被美国多个大学用作历史教材。这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这部作品与美国大学教材之间的联系或者说背后的秘密,往往被中国读者与研究者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黄仁宇开创了一种新的历史创作模式,即通过一个个静态的历史切片,以点带面,把个体的命运演绎成时代的宿命。(斐君注:这也是西方主流媒体以及“南方系”媒体非常擅长的一种文体)

 

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选择了皇帝、将军、思想家等为展示对象,为读者渲染了一个死寂的、绝望的帝国。

 

当黄仁宇从所谓法律的尺度,去评价朱元璋“打土豪,分田地”社会革命的时候,他不会指出这是“等贵贱、均贫富”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对违背天道秩序和健康社会秩序的一次拨乱反正,更不会指明这是一场仅次于新中国建立时期的“土地革命”。

 

朱元璋对百姓苍生的仁爱,被黄仁宇批评为“抽象的道德”,在否定朱元璋的同时,他一再对法律高唱赞歌。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抵御社会人道灾难洪水泛滥的两道堤坝,在中国,道德堤坝的作用远大于法律。这恰恰是高阶社会文明的表现,而非黄仁宇所刻意渲染的落后。

 

在中国历史上,多数新朝初兴,当社会资源被较好的分配与重组之后,整个社会迅速繁荣富庶,而整个社会总能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平。

 

道德,是文明教化的结果,我们说“人性”,是在说他的道德表现;法律,是制度驯化的产物,针对的是人的兽性与破坏性。西方一味片面强调法律而漠视道德,是因为其刚摆脱野兽的天性,而其短暂的文明尚未进化出足够的社会意识与人性。

 

在批评明朝“抽象的道德”的时候,黄仁宇的真实目的,是借以否定传统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及其制度。他甚至不屑于在明朝的法律与道德之间二选一,因为即便是借鉴历代治理经验而制定的《大明律》,在黄仁宇的眼中,同样是一文不名的存在。

 

 

 

当黄仁宇强调法律的时候,他强调的是被西方“现代性”包装后的法律本身,而有意无意的模糊法律的目的与服务的对象。在他的其它作品中,也有类似的表现。

 

黄仁宇在《明代的财政与税收》一书中表达了他的另一命题:“一切靠抽税”,他说:

 

凡是在对税收有征收能力的地区,其征收者就有管理、控制此一地区的能力。他用现代经济学的命题:财政压力决定改革的起因与路径,只有从财政角度着眼,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改革的深层逻辑。社会的转折总是包含着原有的财政政策的危机,财政问题往往是引发改革的根本原因,财政改革对整个改革和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税收就象一柄把手,社会力量可以握住它,从而变革社会结构。

 

税收的确可以影响一个政权的存续。但是决定税收来源的,是社会关系或者叫社会结构,而不是相反,通过变革税收而改变社会结构。

 

在中国,无论是杨炎、王安石,还是张居正,哪个不比黄仁宇更懂得税收与国家的关系?如果农民无法获得土地、种子、牲畜、农具、肥料,不采用良好的耕作方法,就难以获得更好的收成,就无法缴纳更多的税赋。黄仁宇的税收决定论,意味着通过多征赋税,就可以导致更高的收成,更合理的社会组织。还有比这更违反常识和荒唐的想法么?

 

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如果对富人加征重税,他们只会通过合法的手段逃避税收,而最后只会转稼到社会底层,然后无果而终。这无非是历史上多次上演的梁唐寺庙庄园经济的翻版,并不新鲜。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以“技术诠释”论的视角,认为农业官僚体制阻碍了古代中国商业化发展的进程。即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像一个“潜水艇三明治”,上层是巨大的官僚体制,底层则是没有明显差异的庞大农民人口,而中间阶层明显缺乏,或者说中间阶层没有稳固的立足之地,由此导致组织结构毫不复杂,无法与本身的规模相称。

 

当欧洲借助技术的力量殖民全球之后,黄仁宇借助西方的理论与工具入侵中国的历史。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黄仁宇反复提及的中间阶层,就是在官僚与底层群众之间应该存在一个足够庞大的商人或资本家阶层,以此为社会创造足够的活性。

 

黄仁宇认为,中国社会稳定与活跃的基础,在于沟通上下的中间阶层,也就是商人,或者说是资本家。在这里,黄仁宇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他要给资本家争取权力,或者要为资本集团在中国的复辟营造思想基础与生存空间。

 

既便面对被标榜为“自然经济”的晚清,掌控全球市场的“日不落帝国”仍需借助不断扩大的鸦片贸易来平衡巨大的逆差。而晚清可资出口的商品数额,不足明代的六分之一。不假思索的套用“小农经济”或者“自然经济”是无法解释如此庞大的经济规模与比较优势的。

 

古代中国之所以表现为农业社会,是因为“重商主义”极端的、偏执的社会治理理念出现以前,农业是全世界最为稳妥的社会稳定器。以农村为载体的文明社会,是最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舞台。在农业的表象之下,是欣欣向荣的百工百业。中国的乡镇企业崛起的奥秘,只看到农村、农业,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的。

 

黄仁宇口中的“农业经济”并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小农经济”,而是先秦以来中央政府为了防止商人坐大,导致社会失衡而采取的政策性限制。

 

明代中晚期,国家无力制衡日渐强大的江浙财团,财团导致的帝国财政危机是明朝灭亡的结构性原因之一,但黄仁宇不会把真相说出来。

 

当黄仁宇说“明清时的商人多是奉行“义中取利”的理念,在各地开设会馆,以‘联络感情,增进乡谊,互助互济’”的时候,他不会说晋商在国家严令禁止的情况下,把粮食与军火贩卖给女真,不会说南方资本家支持的海商大规模走私的事实。他所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把那些典宗悖祖、无家无国的商人打扮成一个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

 

自诩为历史学家,黄仁宇对白圭、吕不韦这种富可敌国、掌控天下资本家的发家史和干政行为避而不谈;对明代资本家和他们在朝廷代言人是明朝真正的掘墓人的身份与行为视若无睹。因为如果他不回避这些并不隐秘的史实,他的理论就难以自圆其说。

 

先秦以来,中国历史上对资本集团的打压与控制,“士农工商”策略的制定,正是汲取了历史的教训。

 

以西方欧美历史为参照系,黄仁宇把中国的历史分为秦汉、唐宋和明清三个阶段,在他看来,秦汉时期属于开化贵族官僚统治时期,秦汉的灭亡原因在于中央秩序瓦解,而地方无法实现自治;自隋至宋,是中华文明创造力的巅峰,这一时期中央帝国的瓦解在于农业官僚体系不适应自由市场和党争的加剧;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退缩,而国家缺少倾向管理工具。

 

黄仁宇一出手便腰斩了中国的历史与经济发展史。或许这样,他就可以回避先秦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诸如管子、计然等先秦诸贤的经济思想、著作与施政实践。可以避免讨论春秋战国时期诸国间的经济形态、商业交往与政商关系。而中国的社会形态与文化经济,奠定于先秦而非秦汉宋唐。

 

那一时期的欧洲,又是什么样子呢?秦汉时期,欧洲刚刚学会用火,走出他们的树林;唐宋时期,欧洲白奴和非洲黑奴一样成为阿拉伯人奴隶市场上的商品;明清时期,欧洲终于完成了文艺复制与技术转移,实现了近现代意义的被技术与文化塑造的社会与文明形态。

 

黄仁宇点评中国历史,贩售西方的“现代性”与技术理念,其底气无非是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对华的技术优势、军事优势和宣传优势。

 

黄仁宇把明清划归同一历史阶段,用相同的原因解释两个朝代的衰亡的做法,巧妙的掩盖了明代灭亡的真正原因,而满清也并非是其解释的那个样子。

 

明代衰亡,是出于历史、文化、政治等原因,中国以江南地主集团、晋商集团等本土资本集团无法获得西方资本集团相对中央政权的绝对优势,他们只能通过“挟洋自重”、“养寇自重”等方式逐渐改变力量对比,而达到消弱中央政权的目的。日积月累之下,西方蛮夷与女真势力日渐强大,而大明王朝被蛀成一具空壳,在强敌环伺之下,内外交困之中,轰然倒地。

 

再来看黄对朱熹的评价:

 

事实上,朱熹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归纳法,也很难说得上科学性。用类比以说明主题,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常常使用的方法。孟子以水之就下比喻人之性善,其实人性与水性并没有联系,所谓相似,不过是存在于孟子的主观之中。朱熹的格物,在方法上也与之相同。在很多场合之下,他假借现实的形态以描写一种抽象的观念。他认为一草一木都包涵了“理”,因此他所格的“物”包括自然界。在他看来,传统的社会习惯,乃是人的天赋性格。但是他在作出结论时,却总是用自然界之“理”去支持孔孟伦理之“理”。这也就是以类似之处代替逻辑。

 

在黄仁宇对大儒朱熹批评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他使用了诸如“科学”、“归纳”等术语,“钢铁侠大战孙悟空”式的批评与讨伐。他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分析方法中的“易象思维”,而采用“科学意义”的“数字思维”或者他推崇的“数目式管理”。

 

事实上,这分属不同的文化维度,这种解读合适么?或者,作为美国教材的《万历十五年》原本就不是写给中国人看的,这种降维解读本身就是迎合西方霸权,消解中国文化的意识形态行为。不管怎么解读,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黄仁宇的历史作品,既不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书写,也不是基于中国立场表述的。

 

再来看他对戚继光的评价:

 

 

 

戚继光在蓟州创造的战术,可以称之为“步兵军官的各兵种协同”。要对这种战术作出评论,必须顾及他所受到的各种条件的限制。当时,现代化的武器传入不久,而北方士兵的素质又极不理想,他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来自南方的旧部,为数约一个旅左右。他把这一个旅的兵力作了适当的配置,并以此为全军的核心,以防御蒙古的10万铁骑突然来袭……

 

在他的一本奏折里提到1562年的一次战役:他命令部队夺取一座倭寇占领的石桥,第一次进攻失败,一哨军官36人全部阵亡。第二哨继之而上,又损失了一半的人员。这时剩下的官兵企图后退。在现场督战的戚继光手刃哨长,才使攻势得以继续不衰,最终击破敌阵,大获全胜。而这次胜利,也就成了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

 

无论多么伟大的历史人物,在黄仁宇这里,都要面临被消解到毫无价值的风险,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甚至以文学的手法创作历史。

 

戚继光的成就,不仅仅其是中国近代化战法的先行者,更表现为他面对入寇之敌的坚决态度。在中国军事现代化探索方面,戚继光并不是最早的,也不是唯一的。无论明初朱棣远征安南、北京保卫战,还是朝鲜之战。新的技术、装备与战术,都是在战争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

 

戚继光的困局,在于他所面对的敌人不仅是倭寇一个,还有站在倭寇背后的江南资本家、朝廷文官集团等利益团体。早年郑和下西洋的落幕,决定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可能出现中央政府支持的洛马军工复合体这样的利益集团。日益衰弱的中央政府自无可能为末世的天才将军提供他所希望的资源与支持,与之相反,朝廷内外的势力事实上都已成为戚继光将军的敌人。

 

戚继光的困境既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制度上的,而是传统史学讲的“气数”。

 

当不断衰弱的中央政府不能制御不断膨胀的资本集团的时候,两者之间的斗争与互相削弱就是无法避免的。

 

尽管如此,每当朝代更替,旧的利益集团被摧毁。“等贵贱、均贫富”被实践,社会重启之后,总能获得数百年相对稳定繁荣的社会周期。相对于近代战火以来欧美内部的争霸战争和对外的殖民战争,相对于十年为周期的经济危机,以“现代化”自居的欧美并不具备相对东方文明的文化与制度优势。

 

战后欧美的票选民主,并不能真正解决困扰中国的“黄炎培周期”,它们只是通过表演式的任期轮替而让不断积聚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失去革命的对象与焦点,从而掩盖与延后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与阶层对立。

 

如今的美国,占人口1%最富有的一群人,手握全美40%以上的财富。美国自2009年以来增加的所有收入,有95%都流向了1%最富有的群体。新冠疫情之下,美国亿万富翁的财富增加了10%,达到3.2万亿美元。与之相应的是,当下的美国有32%的家庭仍未付清房租,2800万人面临被驱离。据美联储对1.2万人的调查,40%的人拿不出400美元现金。

 

过度商品化与市场化的社会运行方式不但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反而会加速社会临界点的到来,脆弱的平衡被打破之后,通过对外战争转移矛盾或者内爆就是最终的结局。

 

黄仁宇无视西方周期性的内部危机与危机转嫁,而把中国历史视为需要借助西方制度才能完成救赎的腔调,与冷战时期美国为苏联开具的药方并无二致。

 

黄仁宇通过推销西方的“重商主义”、“民主”、“法制”等理论来解释中国历史,无异于削大象之足,适袋鼠之履。

 

用一片树叶否定一株树木、用一株树木来否定一片森林。魔术的秘密,在于选择性的展示与遮蔽,如果魔术师失去了遮蔽与展示的权力,他的魔术也就此失灵。

 

在黄仁宇的眼中,中国的历史是灰暗的、绝望的、亟待救赎的悲惨的纪录,全然无视历代中国人在技术进步与构建文明社会秩序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全然无视华夏民族构建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文化基础与技术基础。

 

黄仁宇生活在一个失败的时代,16世纪以来西方在全球的扩张和满清的一连串失败给他带来一种近乎宿命论的论调,他不是从中国的历史中寻找答案,而是基于宿命论,为他眼中近代中国的失败发明文化基因。黄仁宇这种论调恰好迎合了西方殖民者统治东方的需求,他的作品成为畅销文化商品便顺理成章了。

 

现在不少人,缺少理解历史的能力,把“现代性”等同于现实,进而用标榜现代性的西式文化来“格式化”自己的头脑。

 

正如人民领袖所说,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现实植根于历史,这也是正确认知的根源所在。

 

1950年的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被志愿军包围。“不要开枪!我是中国人。”一名叫吕超然的亚裔军官用汉语向包围他的志愿军喊到,然后趁着对方发呆时疯狂扫射。

 

从本质上来讲,作为美国历史学家的黄仁宇和作为美国军人的吕超然是同一种人。

 

他们的共同目的,在于消灭中国人的生命、中国人的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

 

文章来源于博索 ,作者博索(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