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朱亚夫:鲁迅也曾支持我们——听《杂文》月刊主编杜宣话当年
点击:  作者:朱亚夫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03-05 16:40:39

 

《杂文》封面

 

编刊办报,通常是在国内编辑发行,但是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却出现了一份在国外编辑、在国内发行的刊物,它,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支部所办的刊物——《杂文》,这是一份当年在日本编辑、在国内发行的左翼刊物,但它是鲁迅看重的刊物,其主编即是现代著名作家杜宣。

 

 

《杂文》第3期目录

 

杜宣以剧作和散文见称于文坛,但也写得一手好杂文,《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中国杂文鉴赏辞典》等书均收有他的代表作。记得1992116日我应《杂文界》杂志之约,曾往上海泰安路其府上采访杜宣。那天因为有约在先,杜宣向我畅谈了当年他们自筹经费,得到鲁迅大力支持,创办《杂文》杂志的前后经过,如今翻检当年采访笔记,恍同一根火柴,照亮了暗室,那一幕跃到眼前┅┅

 

 

那是深秋的一天,碧空如洗,天气晴朗,我们跨进了杜宣的书房“晚晴斋”。

 

杜宣(19142004),原名桂苍凌,男,江西九江人,中国剧作家、散文家。1938年参加新四军,历任战地服务团秘书,《戏剧春秋》杂志编委,新中国剧社社长,《评论报》、《群报》总编辑,香港大千出版社社长,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派驻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局常驻代表、书记处书记,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当年杜宣虽然已年届耄耋,但身板硬朗,说话中气颇足。他头发花白,身着一件花色羊毛衫,显得精神矍铄。“晚晴斋”中四壁皆书,满满地沿墙排着10多个书柜,柜中满满地陈列着各类图书,其中不少是线装古籍书,引人注目的还有不少日文书籍,那是杜老留学日本后陆续购置的。杜宣是一位名人,可他平易近人,不摆名人架子。我们的谈话如同啦家常,随便、亲热、融洽。他就像一位长者,在对后学娓娓叙述过去的战斗岁月;更似一位朋友,坦率地介绍着自己的见闻、看法和体会。笑谈之间,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老干部的坚毅风度,一名杂文家的明睿气度。

 

为准备采访,我做足功课,采访笔记上依稀可见一份当年采访提纲,展开这份提纲,当年《杂文》杂志艰辛办刊岁月,仿佛在眼前浮现。

 

△杜老,您是剧作家、散文家,又是杂文家,请问您是怎样写起杂文来的?

 

⊙我从小喜欢鲁迅杂文,年轻时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就爱读鲁迅杂文。鲁迅杂文行文质朴而又犀利辛辣,同时,又不失幽默味。鲁迅杂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339月,我去日本留学,在左联日本东京支部领导下,我们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组织杂文社,创办《杂文》杂志,于是我从喜读杂文,而开始写起杂文来了。

 

△请详细谈谈创办《杂文》杂志前后情况?

 

⊙大约是在1935年初,我们在日本东京留学的文学青年,经过商议,决定自己掏钱,办个32开的刊物。因为大家都敬幕鲁迅,喜欢杂文,就给刊物直接取名《杂文》。当时,编辑工作主要由我负责。创办伊始,为扩大影响,要拉名家撑市面。我们向当时正流亡在日本的郭沫若约稿,希望他支持。郭老不久如约来稿。但他没用本名,而署了个笔名:“谷人”。我们有些失望,但郭老说:“文章高下不看名声,要看质量。”

 

记得我们也向当时居住在上海的鲁迅约稿,并寄出了《杂文》第一期,请他指正。没有多久,我们就收到鲁迅的稿件,题目叫《孔夫子在现代中国》,后来鲁迅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时,改名为《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的文稿当时用的是本名,我们十分高兴,马上赶排在《杂文》第2期上发表了。郭老看到鲁迅稿件署的“鲁迅”,也就同意他的文稿署名“郭沫若”。由于鲁迅、郭沫若两位大师都在《杂文》上发表文章,这刊物在国内立即受到读者的重视。

 

查阅《鲁迅杂文辞典》,对《杂文》是这样介绍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的文艺刊物,月刊。先后由杜宣、勃生(邢桐华)等编辑。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五日在日本东京创刊。国内由上海群众杂志公司发行。至第三期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同年十二月第四期起改名《质文》。以发表杂文为主,也刊登诗歌和文艺论文等。主要撰稿人有郭沫若、张香山、任白戈、魏猛克、陈白鸥、林焕平、欧阳凡海等。曾参与当时文艺界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刊出“国防文学集谈”。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日出至第二卷第二期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共出八期。鲁迅曾在该刊上发表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发表时题为《孔夫子在现代中国》)、《什么是“讽刺”?》、《从帮忙到扯淡》等三篇杂文,后均收入《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逝世以后,《质文》曾刊出“追悼鲁迅先生”专栏。

 

 

《质文》封面

 

左联东京支部的书记魏猛克在国内就与鲁迅有联系,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33513日至1936814日止,鲁迅与魏猛克之间的交往就有48次之多。鲁迅收魏猛克信31封,复信20封。可翻遍《鲁迅全集》,特别是《鲁迅书信》却踪影全无,只在《集外集拾遗补编•通信(复魏猛克)》找到一封。就是这封193365日的信,竟写了1000多字,最后一句是“我极愿意先看看战斗的青年的战斗“对左联青年成员寄于厚望。经查《鲁迅日记》,我发现19355 15日魏猛克就向左联旗手鲁迅约稿,《鲁迅日记》517日这样写道“小雨,上午得猛克信并《杂文》一本。“从日本东京来信,上海2 天后即收到,邮路还算畅通。19357月《杂文》第2期刊出的鲁迅杂文《孔夫子在现代中国》原文是日文,载6月号日本《改造》杂志,后经亦光译出。19355 -10月,魏猛克与鲁迅时有通信,鲁迅也多次回信,831日《鲁迅日记》载:”午寄猛克信并稿二“,这二篇稿件即是《杂文》第3期上刊发的《什么是讽刺?》、《从帮忙到扯谈》。鲁迅不摆名人架子,一出手就邮寄两份稿件给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也无分文稿费的《杂文》杂志,可见鲁迅对《杂文》的支持和扶植。

 

 

谈起《杂文》的战斗经历,杜宣显得兴致勃勃,如数家珍。记得当时杜宣继续说:可惜《杂文》出到第3期就被国民党政府查禁了。但我们改名《质文》,继续战斗┅…。

 

△请允许我插一句:你们为什么要改名《质文》?

 

⊙那是郭老提议的,他说,歌德有本书叫《质与文》。改名《质文》,一是意在提倡质朴文风。文风质朴,才有利于载道释疑,流传人间;二是《质文》与《杂文》语音差不多,也即寓意继承传统吧。《质文》出至193611月停刊,前后共出8期。鲁迅很看重我们这份《杂文》刊物,一九三五年鲁迅致王治秋信中曾写道:“《杂文》上海闻禁售,第二本恐不可得,但当留心觅之。”

 

△有人说《杂文》是左联东京支部的机关刊物,又有人说是中国留日学生的同人刊物,您的意见是?

 

⊙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左联东京支部成员绝大多数是留日学生,所以在《杂文》或《质文》上发表文章的,绝大多数是留日同学,但也有例外,比如,以后成为捷克社科院院长的普实克当时也在日本留学,记得他也在《杂文》上发表过一篇论述中欧文学的文章《捷克斯拉夫之文坛》,可见《杂文》既是留日学生的同人刊物,也是左联东京支部的机关刊物。

 

△《杂文》刊物既然以“杂文”命名,是否全刊登杂文?

 

⊙(杂文》所刊文章确实大多数是杂文、随笔、评论等,但其他文章也有,如普实克的文章就是论文。

 

为还原历史的真相,一睹当年《杂文》刊物的风采,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以不菲的价格,买回终刊号《杂文》第3 期,和《质文》第二卷第一期。这本刊物,封面粗壮的木体字“杂文”以红字显示,非常醒目。旁饰幽默味十足的漫画,浓郁的“杂文味”扑面而来。细细对照《杂文》与《质文》,两者编排风格果然一致,所设栏目也大同小异,基本以“杂”字开设栏目,如“杂谈”、“杂论”、“杂记”、“杂讯”、“杂拾”等。其插图都是以整幅漫画,加页配之,每期总有三四幅,也是其一大特色。在封底都有《欢迎来稿》的启事:凡属于艺术各部门的稿件均收。论文与当前的问题有密切关系者,介绍、翻译、古典、现代不拘,杂文以批评的短小精悍的文字为主云云。封面右上角有两行小字:已呈请日本帝国内务省登记,中华民国留日监督处审查。封底编辑者、发行者为日本,而总经理是上海四马路的上海群众杂志社。这是一份跨国编辑发行的杂文刊物,由此受到了日本反动当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双重迫害。正因为如此,鲁迅格外青睐《杂文》。

 

唯《质文》相比《杂文》刊物,显得页数多而厚重。一册《杂文》60页不到,而《质文》厚厚地已达160页。《杂文》不负鲁迅信任,还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鲁迅与郭沫若曾有争论,彼此有些不快。《杂文》同人从中做了许多工作,郭沫若在《民族的杰作》一文中曾特地写道:“最近听闻(鲁迅)先生的亲近者说,先生也始终有和我见一面的意思” 。后来终于使两人冰释前嫌。细看《杂文》第3 期,我还发现这期名家云集,国内大名家鲁(迅)、郭(沫若)、茅(盾)赫然有文章,而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法国著名作家纪德也有大作,因此它遭到当局的查禁。林林曾在《“左联”东京分盟及其三个刊物》一文中说:“一个小小的《杂文》却能够得到中国三位大文豪的支持,这是历来国内杂志未曾有过的事,大家看来,背景一定不简单,就在这第三期,被日本反动当局勒令停刊了。”但因之却受到读者欢迎,作者踊跃,于是便有了后面《质文》的厚重。然而,左联海外支部唯有日本东京,因此《杂文》也可能是左联历史上在海外编辑、在国内发行的绝无仅有的左翼刊物,因此这也可能是鲁迅看重它的原因之一。

 

 

笔者采访杜宣

 

 

杜宣的“晚晴斋”典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晚晴》五言律诗:“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杜宣取书房名“晚晴斋”反映了斋主桂幕时期明朗乐观的襟怀。杜宣生平喜用烟斗吸烟,也写得一手好字。记得当时他拿出笔墨,当场挥毫写下斋名“晚晴斋”,那张我俩的合影就记录了这一美好的瞬间。可谓是“紫气东来“,我乘势提出了请其为我题写斋名“紫来斋“,结果杜老爽快地同意了。记得我当时还询问了几个有关他杂文创作的问题。

 

△三十年代,您在国外办《杂文》刊物,四十年代,您曾在《评论报》任总编辑,重操杂文旧业,是吗?

 

⊙那是1944年,在昆明。《评论报》是一份宣传团结抗日、抨击分裂卖国的进步报纸。上面有不少言论栏目。在这里经常写杂感、评论的作者有茅盾、胡风、乔冠华、胡绳、张友渔等。胜利后《评论报》还曾迁到过上海。

 

△您在《雪窗断想》中说:鲁迅杂文是揉合了我国古代文学与日本文学的精华而创造出来的美文,为什么?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现代杂文的最高典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一辈子。他的文章不但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性高,富有幽默感,读来韵味盎然。我认为,这是鲁迅对我国古代文学与日本文学,进行了深邃的研究,透彻的分析以后,将这两种文学之美,用当代语言揉合起来而形成的文体。这种文体,我们不妨称之为“鲁迅文体”或“鲁迅风”。我也学过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文学,对此我是有深刻体会的。

 

 

鲁迅《从帮忙到扯谈》插图

 

△您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杂文?

 

⊙要写好杂文,因素固然很多,但知识丰富,读书广泛是最基本的一条。肚中有墨,笔下才能生花,才能豁得开,收得拢。我国魏晋时代的文章,志深而意长,梗概而负气,对写好杂文很有帮助,鲁迅就喜欢看魏晋文章。不是他还写过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文章吗?!

 

 

质文_第二卷第一期目录

 

《杂文》是左翼文化史上少有的跨国编辑发行的现代刊物,是旗帜鲜明、杂味十足的杂文刊物,因此受到到左联旗手鲁迅的青睐。文坛有云: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文体,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民国有杂文。窃以为上世纪三十年代风行一时的《杂文》、《质文》,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杂文学会顾问;来源:昆仑策网【原创】本文原刊2024年第二期《档案春秋》)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