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看企业、看创新,是总书记湖南之行的重要关注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作为经营主体,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如何让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一起来看《人民论坛》最新文章。
3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先后考察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和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和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
1
企业创新能力提高,需要加快培育大量现代企业家
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内生化创新机制的形成,主要是靠大量以创新为已任的企业家群体的推动,他们推动着技术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革命,并成为科技需求的主要提出者和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最终实现者。因此,如何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有效发挥企业的作用,实质变成了如何推动企业经营者转型升级,即加快培育大量现代企业家,发挥企业家在推进企业战略转型、建立企业内生化创新机制中的核心作用。
近年来,我国微观企业发展面临一定问题与挑战。从规模以上工业的数据看,主要困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本投入增长速度持续大于产出。2012年—2022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年均增长7.3%,而营业收入仅增长4.0%。二是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营业收入增速下滑、应收账款上升。2012年—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4.0%,比上一个十年(2002年—2012年)回落12个百分点。与之对应的是前期累计市场风险的集中释放,即应收账款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利润增长持续慢于营业收入增长,较多工业行业进入报酬递减阶段。2012年—2022年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3.1%,比营业收入低0.9个百分点。
只有实现了企业发展方式、动力、质量等的根本变革,全面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用新的报酬递增曲线代替已形成的报酬递减趋势,企业与行业才能最终走出重大发展关口的瓶颈,此时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也就建立起来了。
微观企业发展方式、动力、质量变革过程是当前发展阶段需要重点推进的重要的企业战略转型,而决定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变量,既不是环境的变化,也不是政府干预的多寡,而是靠企业自身的战略选择,特别是要靠企业家要在企业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企业与行业强不强大,主要看企业家群体成长数量与质量。
真正的企业家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特别强,推动技术进步是其重要职能。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家在推动创新上有重要作用。第二个特征是,真正的企业家创办和发展企业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重大难题,对自身企业的发展定位超越眼前利益的狭隘意识,把企业当成真正喜欢的“事业”,遇到任何困难不遗余力地去克服,转危为安,化阻力为动力。第三个重要特征,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社会责任感不仅要求把企业的创新发展成果有效地反馈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经营重信用、产品重质量、不投机取巧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追求社会公平。
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一般的企业家较短缺,更重要的是战略性企业家较为短缺。在企业家群体中,战略性企业家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创新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以世界500强为例,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美国,销售与资本的规模化发展迅速,但营利能力低于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大陆企业平均利润为39亿美元,而美国是80亿美元,这显示企业盈利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美国企业的销售收益率为8.3%,而中国仅4.7%,从产业分类看,中国仅4个领域(金融、运输、电信和高技术)企业销售收益率超过5%。战略性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上有重要作用。
当前增强企业的信心、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关键是加快企业经营者的转型,显著壮大企业家队伍,着力培育战略性企业家,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推动我国企业战略转型。这一转型的重点是,让企业从单纯“谋利型”向“事业型”转变,让广大企业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树立信用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为促进形成更多的世界一流国企、一流民企,最重要的是要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建立创新发展的内生化机制。
2
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在发挥好企业家在推进企业战略转型、建立企业内生化创新机制中的核心作用的同时,从增加单位企业的研发强度、切实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形成强大的链合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增加单位企业的研发强度,特别是要大幅提高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增加创新发展的内生性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强弱,不仅取决于总的研发强度,而且取决于研发强度结构。当前,我国在总的研发强度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2022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07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投入强度(R&D经费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54%,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美国、德国、日本都在3%左右)。
我国研发强度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结构上。一是重点行业的研发强度差距较大。我国规模以上工业2022年的总研发强度仅为1.39%,其中主要行业特别是医药、电子、汽车、专用设备及通用设备等行业研发强度明显偏低。发达国家重点行业研发强度的一般水平为:医药行业,平均10%以上,高科技制造业为5%以上,电子和计算机制造业6%以上,汽车行业4%以上。相对应的,我国医药、电子和计算机制造业、汽车行业2022年研发强度分别为3.57%、2.63%和1.83%,差距明显。二是单位企业研发强度差距更加明显。在世界一流企业中,医药制造业研究强度一般最高,一般都在15%以上,有的高达30%左右,而我国龙头医药企业不少低于10%。电子与计算行业的国际巨头如英特尔、高通、思科、英伟达等研发强度在10%至20%之间,我国相关企业正奋起直追,近些年大幅提高研发强度,但受盈利能力约束和资本市场功能不足等影响,差距依然较大。三是基础研究差距仍然较大。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一般为15%-20%,我国刚刚超过6%。
创新发展是一种长跑竞赛,比的是持续保持强度,比的是耐力,其中基础研究最为关键。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当前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着力从结构上提高企业的研发强度,重点是提高重点行业平均研发强度、龙头企业的单位研究强度和显著提高基础研究在研发中的比重。要着力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人力资本优势,使科技创新的重点更加注重于“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 切实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加快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制做支撑,提高企业创新的融资功能和成果转化实现功能。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面临一定体制机制瓶颈,制约着资本市场的活力和有效性。
创新成果转化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机制,相关机制完善不仅要靠企业,更要靠资本市场机制来实现,以提供对创新发展的持久激励。发达的风险投资市场,为高风险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同时,更重要的是,创新的成果通过资本市场的溢价而实现,资本投资者和实业投资者都得到了高额的回报。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够充分,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要下决心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真正地搞活资本市场。建议从完善交易制度和加强监管两方面入手,切实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 以企业为主导,立足于关键领域创新链的发展和安全,加强多重融合化发展,形成强大的链合创新生态
一是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点,要突出发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在创新生态发展中的黏合和牵引作用,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紧密链合,形成串联加关联式的复合创新系统。集聚国内外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建立具有全球领先优势的创新中心,不仅要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加强集群融合发展,而且要对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空间和行业整合,在强化产业链的集群基础上,更加重视要素的有序汇集,深化教育与人才体制改革,打通限制人才资源优势发挥的主要体制机制堵点,建立教育、科技与人才协同发展的机制,使各类创新要素黏合力更强,使创新点、创新领域既能更加发散,又能高度聚合,形成创新的综合爆发力。
二是依托重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着力实施强链工程,提高产业链的高度和宽度。要立足于重点产业的全产业链,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要解放思想、尊重地方和企业的首创精神,真正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政府作用在促进“四链”深度融合上要有力有度有效。要进一步完善政府基金与孵化器的重要杠杆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四链”融合发展的规划引导作用。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解决“四链”深度融合中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全面激发企业特别是企业家在融合化创新发展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开放思维,加强国际合作,做到“四链”融合以我为主却链接全球、放眼世界,在高水平开放条件下提高我国创新链产业链的竞争力。建立宏观与微观相容、微观内部激励相容的人才激励机制。
三是扎实推进“数实融合”,加快实现产业全面转型和动力的根本变革。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在企业层面、地区层面、行业层面都要加快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重点地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示范区。“数实融合”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企业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在生产方式和技术上的全面升级。
★ 要持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形成有效的容错激励机制,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宽容失败和降低创新风险都是形成内生化创新机制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不论是从建立完善的微观企业创新机制来讲,还是从塑造更加创新友好的宏观环境来讲,建立完善的容错机制至关重要,只有做到事后容错,才能鼓励事前试错,才能激发最大化创新发展的热情,形成社会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实现合理的高回报。创新成果来之不易,要从源头上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增加市场主体和科研工作者内生创新动力。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2月(下)
原标题 | 发挥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作者 |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研究员 王小广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