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知与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点击:  作者:陈春生    来源:纵览新闻  发布时间:2024-03-17 13:48:00

 

 

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既彰显了我们党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高远历史站位、宽广世界视野、深邃战略眼光鲜明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深学细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精神实质。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要系统领会、整体把握,不仅学懂弄通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实践要求,而且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在真学真信真懂上下功夫,在入心入脑入行上求实效。

 

明体达用,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明体达用的典范,不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从理论创新上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而且明确了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在实践运用上细化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要明体,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又要达用,善于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文化建设实践,科学解决新时代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体用贯通,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明体是为了更好达用,科学指导实践;达用才能更加明体,证实和丰富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体现了体用贯通的特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扎实推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守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阵地。要紧紧围绕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积极开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既彰显了我们党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巩固文化主体性,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只有将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把文化自信作为推动文化繁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自强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标识,才能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秉持开放包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要坚持开放思维,畅通交流渠道、敞开对话大门,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吸纳各种不同文明的有益成果,在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中,成就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壮丽图景。要树立辩证思维,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各国之间的文明差异,在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基础上凝聚共识,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过程中共享机遇,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和繁荣。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进入新时代,我们只有在守正中传承文化精华、厚植文化底蕴,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时精准把脉,正本清源,不迷失方向。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只有在创新中激发文化活力、彰显文化风采,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打造中华文化发展新样态,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必须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要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树牢阵地意识,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把一切创新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创新因素都调动起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懈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使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与决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各类文化主体和各种文化要素的创新创造功能,汇聚起推动文化繁荣的磅礴力量。

 

积极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和条件。要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在结合的过程中,优化组合各种文化要素,统筹推进各项文化工作,形成文化发展新格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资源,重塑文化业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传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有机统一中,打造新的文化生命体。

 

着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统筹考虑文化发展各要素、各环节、各领域的关联性、衔接性、互动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相统一。要强化科技支撑,统筹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与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相辅相成的一体化格局,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把体制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势能。要加强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传统文化治理方式向依法依规、多元共治和数字智慧的现代治理方式转变,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陈春生 系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教授;来源:纵览新闻】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