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宁死不降,宋学义跳下狼牙山后成壮士,转业回乡隐姓埋名甘做农民
点击:  作者:史论纵横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22-05-19 08:30:14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天,在河南沁阳县郊区的北孔村,有一个叫宋大保的孩子正在学校读书,当时语文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一篇名为《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

 

语文老师激情洋溢地讲到,晋察冀根据地的一个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狼牙山与日寇进行了激烈的作战,战斗到最后,五名战士被敌人包围到狼牙山的顶峰,完成掩护任务后,为了不做俘虏,他们纷纷跳下悬崖。

 

 

当老师朗读到“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个一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宋大保有些发怔,因为他的父亲也叫宋学义,也曾参军打过仗,这会不会是自己的父亲呢?

 

晚上放学回家后,刚进家门就问父亲:“您是不是课本上那个宋学义?”

 

宋学义摇摇头说:“咋会呢?不是、不是。”

 

宋大保也没有当回事,如果自己的父亲是狼牙山五壮士,怎么可能在家种地呢?

 

其实宋大保的父亲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他在狼牙山跳崖后侥幸存活,后来还被送到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学习,因为跳崖时腰部受伤,1944年离开了部队,转业到河北易县北管头村落户,19477月宋学义带着妻子回到了老家沁阳县郊区的北孔村,踏踏实实的做一个农民。

 

尽管在宋学义跳崖后不久,他的事迹就已经广为传颂,但是宋学义回到家乡后却没有跟任何人提起,就连自己的儿子也没有告诉。

 

直到195110月的一天,在老家的宋学义收到一封来自河北省易县北管头村的挂号信,这是他转业后落户的地方,也是妻子李桂荣的老家,李桂荣听说是娘家那边来信,十分高兴,立刻让宋学义拆开,读给她听。

 

宋学义打开信后,只见上面写道:

 

“学义吾婿,中央开会,到处找不到你,前几天县里来人,让通知你赶快回来一趟。切记。岳父。”

 

原来当时在沁阳县政府民政科工作的张贺兆接到一项紧急的任务,党中央决定召开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作为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宋学义自然在受邀之列。

 

 

由于宋学义自1944年转业后,已经六七年没有消息了,他们来到河北易县北管头村,经过多次打听,找到了宋学义的岳父,这才找到他的线索。

 

张贺兆又通过查找伤残军人花名册,在北孔村找到了宋学义,看到宋学义的时候,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宋学义当时不过三十多岁,却显得格外苍老,穿着夹衣单裤,露着脚指头的鞋子,拦腰扎一条草绳,腰驼得很厉害。

 

张贺兆不敢确定这是否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为慎重起见,张贺兆询问了宋学义很多参军打仗时的经历,宋学义讲完后,都能对上,但是要说到1941年反“扫荡”的事情,宋学义总是不肯回答。

 

当宋学义被村干部叫走的时候,他的妻子李桂荣趁机拿出刻有“坚决顽强”四个字的奖章,以及杨成武将军代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亲手为宋学义佩戴奖章时的照片,这才让张贺兆对宋学义的身份确定无疑。

 

张贺兆后来回忆起寻找宋学义的事情时说:“要不是1951年的全国寻访英雄活动,人们或许就永远不知道他的下落了。”

 

当曾经的上级领导看到转业当农民的宋学义,都忍不住感慨,一个这样的英雄,现在却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

 

他的二儿子宋福保回忆自己的父母:自1947年回沁阳老家,直到1959年“壮士”身份被认定,这10多年间,他没和任何人表过自己的功绩。

 

后来由于宣传的需要,宋学义不可避免地成了公众知名人物,但是他却从来不向组织伸手,并且时刻教育子女,不要拿他来做挡箭牌去享受特殊的待遇。

 

对于这些身外之名,宋学义从来没有当一回事,对于当年在狼牙山上的所作所为,他认为是任何一个战士都会去做的。

 

 

在张贺兆“挖出”了宋学义后,一个壮士的精彩历史,就这样逐渐映入人的眼帘。

 

1918年宋学义出生在河南沁阳县北孔村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虽然是农民,却只有两亩薄田,连一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宋学义的父亲不得不常年给地主打长工以养家糊口,宋学义更是从小就当了童工,吃了很多的苦才长大的。

 

全面抗战爆发后,河南的老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宋学义家中仅有的两亩薄田也因为欠地主的债而被抢走了,自此全家六口人只能远走他乡,靠讨饭为生。

 

1939年夏天,宋学义的父亲带着一家流浪到了河北,路遇一支开入敌后作战的八路军抗日游击队。

 

之前宋学义听说八路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只要参军就不会饿肚子,因此就加入了游击队,被编入晋察冀军区分区17连,经过在部队中的磨练,20多岁的宋学义很快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1941年秋天,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的大“扫荡”。

 

925日,日伪军纠集了3500余人围攻河北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在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

 

日伪军从各个方向包围了狼牙山,被困在山上的游击队、党政机关以及附近的老百姓攻击两三万人,而由于武器匮乏,能够直接作战的人数只有200多人,面对汹涌而来的日伪军,军区首长决定不与敌人硬碰硬,而进行转移。

 

经过考虑,由17连掩护转移群众,7连的连长将战士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掩护群众,另一组负责把敌人引向狼牙山峭壁,为群众转移争取时间。

 

 

吸引敌人火力的任务就交给了76班,本来6班有9名战士,然而由于长时间的作战,班里出现了4名伤病员不能打仗,只有5名战士,包括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以及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6班的战士很快暴露自己,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一侧的悬崖峭壁上。

 

由于5名战士都是优秀的游击队员,加之熟悉狼牙山的地形,凭借险要的地势,把前来围剿的敌人多次打退,在崎岖的山路上,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作战,6班的战士很快将敌人引入到棋盘陀顶峰,那里三面都是悬崖峭壁。

 

五位壮士一边攀爬一边向追击的敌人进行射击,日伪军在前面的进攻中吃了亏,不敢再贸然行动,采取扫射和炮轰的方式,小股试探,轮番冲击。

 

然而五壮士扼守山顶的要道,坚守阵地,连续打退日军的4次冲锋,杀伤50余人。

 

当战士们的子弹和手榴弹都打完后,他们就用石头砸向敌人,当能搬动的石头都砸光后,敌人却越来越近。

 

眼看就要被俘虏,负伤的班长马宝玉望着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的方向,知道大家已经顺利完成了掩护任务,随即将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三八大盖砸了,在平时是肯定不能砸的,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生的希望,留下来只能是被敌人缴获。

 

马宝玉含着眼泪说道:“砸吧,同志们!砸吧,不能把武器留给敌人!”

 

战士们举起辛苦缴获的枪械,流着眼泪开始“破坏”。

 

 

马宝玉和葛振林交谈了几句后,激动地对其他三名战士说:“同志们!我和葛振林是共产党员,根据你们平时的要求,经过这次战斗的考验,证明你们完全符合入党条件。现在我和老葛就作你们的入党介绍人,让我们都用实际行动,表示我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吧!”

 

说完马宝玉随后正了正帽子,拉了拉衣襟,然后昂首挺胸地从悬崖上跳下,班长之前,战士们在后,纷纷跳崖,在跳崖的时候,战士们还大喊:“誓死不当俘虏!”“共产党万岁!”

 

等到日伪军冲上悬崖顶上时,发现让他们付出巨大伤亡的对手,只有5名八路军战士,当即肃然起敬。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跳下山崖时,被山崖上的树枝擦着,他用手去抓,就被挤在一起的几棵小树给挂住了,浑身是血的葛振林挣扎着爬下山崖后,与受伤更严重的宋学义相遇,两个人十分激动,于是一块向棋盘陀大庙方向爬去。

 

当时宋学义的腰部已经受了重伤,但是依然要在前头探路,为的就是万一碰上敌人,让伤势较轻的葛振林能够逃离险境,继续打鬼子。

 

由于受伤很严重,两个人用尽了最后的力气,也没能爬到大庙那里,后来葛振林回忆说:“狼牙山野狼多,要是在山中呆一夜,不昏死,也会被狼吃掉。”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在此时他们遇上了河北易县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于药夫,当时于药夫与青年抗日救国会的同志们分散转移,于药夫到了山背面的崖缝之中。

 

当时于药夫正在攀崖,在一个叫双鞍岭的地方遇到了葛振林与宋学义。

 

得知两个人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大家掩护转移的人,当即倾力相助,冒着坡陡路滑可能摔入深谷的危险为他们探路。

 

 

探一段就回头搀扶两人前进一段,在于药夫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到达了大庙,在夜里,于药夫到外面去放哨,葛振林与宋学义在庙中休息。

 

一直到第二天,于药夫急着去寻找分散的同志,与葛振林、宋学义匆匆告别,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后,两个人恢复了一定的体力成功逃生。

 

当时五壮士跳崖的事情被易县毛儿岩乡龙王庙村村民冉元同,在远处的大莲花瓣主峰看到,他全程目睹了战士们先后跳下悬崖。

 

在日军撤退后,冉元同还带领陆续回来的村民一同去壮士跳崖的地方救人,只不过没有找到。

 

然而五壮士宁死不降,跳下狼牙山的事迹却传开了,聂荣臻听说后,十分激动地表示:“有这样好的战士,何愁抗日战争不能胜利!”

 

1941117日,聂荣臻签署训令,将马宝玉等5人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 号召边区军民向狼牙山五壮士学习。

 

数十年过后,想起他们的事迹,聂荣臻还深情地追忆:“每当我回忆起晋察冀边区的峥嵘岁月,总是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是最使我感动的事迹之一。”

 

反“扫荡”胜利后,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召开庆功会,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代表晋察冀边区党委和聂荣臻司令员宣读嘉奖令,军区颁发的“坚决顽强”的五星奖章分别挂在葛振林、宋学义的胸前。

 

 

对于牺牲的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位壮士,晋察冀军区在19421月于狼牙山棋盘陀上建立了“三烈士纪念塔”,然而该塔却在19439月毁于日军的炮火。

 

直到19593月,“三烈士塔”得以重建,聂荣臻元帅更是亲自题写了“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几个字。

 

鉴于葛振林与宋学义在狼牙山上的英勇表现,他们很快被组织送到抗大二分校学习深造,1943年,宋学义在一次战斗中再次摔伤了腰部,二次住院治疗后,因为伤病太严重,已经无法再上战场,不得不在1944年离开部队,转业到河北易县狼牙山镇北管头村落户,任村农会主席。

 

在北管头村,宋学义团结贫苦群众,动员大家积极开展生产劳动,多打粮食,支援前线,使北管头村很快成为支前模范村。

 

宋学义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并与当地贫农女儿李桂荣结婚,1947年,宋学义得知家乡沁阳县解放后,打算和妻子一起返回了老家。

 

考虑到回乡之后,距离狼牙山就远了,因此在回乡之前,他还想着再登一趟狼牙山,去祭奠牺牲的战友。

 

当天天不亮,宋学义就和李桂荣两个人互相搀扶着向狼牙山峰顶走去,山势越来越险,他们战斗过的痕迹越来越明显,走到一个一线天的石门处时,宋学义告诉妻子:“这是上狼牙山的必经之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石门,也是那年我们班长马宝玉选择的第一个阻击点。”

 

 

再向上走过天梯,就进入大崖缝,宋学义指着狭窄的石缝对妻子说:“这里叫袖洞沟,再上边是狼牙山有名的小鬼脸和阎王鼻子,那是最险的地带,也是我们的第二个阻击点。这段路我们难行,日本鬼子就更加难行了,他们都穿着笨重的皮靴,比我们的布鞋要重几倍……”

 

过了两座小山梁,便到了牛角壶,宋学义指着上面的一块小山地说:“在这里我们打退了敌人次冲锋,敌人的炮火打得很凶猛,我们在这儿利用周围的石洞做隐蔽,使鬼子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炮弹。 ”

 

走过了牛角壶,宋学义将当年战斗过的事迹一一讲给妻子听,然后直奔棋盘陀主峰的三烈士塔,到了地方后,宋学义郑重地摆上供品,拿出纸钱。

 

点着了火后,宋学义痛哭流涕,嘴里说着:“马班长!胡德林!胡福才!我是宋学义呀!我来看你们来了!跳崖时班长讲,我们为民族解放而牺牲,有价值,值得!你们的英名已经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日本鬼子被打跑了,你们知道吗?”

 

1947615日,宋学义带着妻子,又经过40多天的跋涉,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家乡。

 

离乡多年,回来的时候才得知,父亲病死在讨饭的路上,自己的哥哥惨死在煤矿,姐妹为活命被卖给他人。

 

回到家乡后,宋学义无亲无故,也没有房子住,在左邻右舍的帮助下,总算是搭了一个能遮风挡雨的简易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宋学义依然家徒四壁。

 

 

从部队复员到易县当地,再到解放初回到老家务农,宋学义的党组织关系并没有断,他只是从来没有提过自己负伤转业的具体原因。

 

宋学义跟乡亲们讲他这几年的经历,只说他是在外面当八路军打日本负了伤。回乡的年多时间里,乡亲们只知道宋学义是个有功劳的残疾八路军。

 

由于当时长途迁徙和战争年代档案资料不够健全,以至于复员回乡的宋学义,差点失去了消息。

 

直到195110月,宋学义被组织“挖出”来后,当地老百姓都对宋学义竖起大拇指,认为他不但在战场上勇敢,转业后甘于过平凡的生活,更值得钦佩。

 

宋学义此后历任民兵连指导员,县委委员等职务,曾先后出席“全国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国民兵英雄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

 

毛主席还邀请他到中南海吃过饭,可以说,只要宋学义提要求,但凡不过分的,都能得到满足,当官提干就是一句话的事。

 

但是宋学义就是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事情向组织开过口,一直在家乡北孔村担任村支书,他想带着村民致富,不想村民再过苦日子。

 

当时的北孔外号“百苦村”,地处沁河南大堤的堤窝里,一到夏秋汛期,河水就通过地下渗到堤外,村里地里汪洋一片。

 

洪水退了,到处还是隐地皮水,一锨一个小水坑,井里的水都是苦的,收秋种麦以后,地里泛盐碱白茫茫一片。

 

 

在他的带领下,北孔村实行了盐碱改造,挖河排涝,他们村也从之前最穷的要饭村,成了全县最富裕的村子。

 

为了让地有肥力,宋学义有时间就下地干活,整天拾粪,乡亲们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整天背着个粪筐到处走。

 

尽管为村里做了这么多的事,宋学义也不沾沾自喜,更不以狼牙山五壮士而自居,在生活中极力淡化这个标签,他经常对儿子说:“咱就是个农民,得讲本分。”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五壮士的事迹拍摄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电影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宋学义再次被推向大众的视野。

 

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剧组曾把葛振林和宋学义请到拍摄现场,有一天葛振林对宋学义说:“走,咱们洗澡去,放松放松!”

 

宋学义却愁眉苦脸地表示自己没心情,原来他的大女儿体弱多病,他离开家后,很惦记家里。

 

葛振林听了之后很吃惊:“你们当地对你没有照顾吗?你实在苦难,可以向组织上反映啊!”

 

可以,宋学义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家里的事跟组织反映过,后来宋学义的一个女儿患上小儿麻痹四处求医时也没有麻烦组织,结果却导致女儿下肢残疾。

 

19589月,因为《狼牙山五壮士》影片上映,沁阳报社记者李成杰来到了北孔村采访宋学义,当时李成杰以为宋学义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壮士形象,见到之后,才发现这个壮士有点“挫”,不但个子不高,还驼着腰。

 

 

看着宋学义,李成杰心想,壮士有那么大的功劳,并且还有伤在身,就是不做官,也不应该在地里干繁重的农活呀!

 

于是李成杰小心地问道:“宋壮士,你这样的英雄怎么不做官呀?”

 

宋学义听了,笑了笑说道:“我是农村生来农村长,农村是我的家,不做官,在家种好地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呀!”

 

但是宋学义也并非什么时候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身份,1959年宋学义到河南滑县开会,适逢河堤决口,在场的群众手足无措,无人指挥。

 

宋学义当场跳进水里大喊:“我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大家听我指挥,没带工具的下水,挨个坐在决口处筑成人墙。”

 

人们顿时跟着扑通扑通都跳了下去,用身体堵住决口,洪水被成功拦住,没有决堤。

 

19704月,52岁的宋学义悄悄地踏上了最后的旅程,自知时日无多的他,决定再次去一趟狼牙山。

 

来到曾经奋斗过的易县北管头村,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他想要到战友们牺牲的地方再去看一次,然而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上山,站在山下,宋学义喃喃自语:“爬不上去,看看也行。”

 

当地村干部回忆当时的宋学义:“只能在山脚下久久地仰望,小声地叹息,转身抹去眼角涌出的泪水。”

 

当时的宋学义因为“胃疼”得越来越厉害,村干部劝他去看看,他说老毛病了,不要紧。

 

 

平时很少主动出远门的宋学义不仅去了一趟狼牙山,还去了一趟远在广州的老部队,然后又去了儿子宋福保当兵的昆明。

 

因为宋福保所在的部队是执行特殊国防任务的保密单位,宋学义怎么也找不到驻地,后来还是给昆明军区政治部打了一个电话,说了自己是宋学义,才找到了儿子。

 

在相聚的3天时间里,宋福保根本就没有跟父亲聊上几句,部队的领导都请父亲做报告,听宋学义讲述狼牙山五壮士激烈对抗敌人的事迹。

 

宋福保说:“那是我成年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父亲作报告。”

 

见到了儿子在部队待得很好,宋学义终于可以放心地回到了家乡。

 

197010月,张贺兆下村办事,特地到北孔村去拜访了一下宋学义,见到之后发现宋学义脸色发黑,目光倦怠。

 

张贺兆说宋学义“肚子疼,老用手捂着”“疼得厉害,就掏出两片止疼药吃。”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宋学义还要张贺兆给他开个介绍信,他想要去洛阳的拖拉机厂给村里要台拖拉机。

 

宋学义到了洛阳,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为了开回拖拉机,他忍受着病痛做了4场报告。

 

1971626日,宋学义因身体长时间没有得到好的修养,在郑州去世,去世时只有53岁。

 

在宋学义牺牲后的第八年,被河南省革命委员会追认为“革命烈士”,长眠于沁阳烈士陵园,也是该陵园中,唯一不是牺牲在战斗中的烈士。

 

 

198411月,沁阳县成立了博物馆,宋学义生前很少离身的“腰卡”成了博物馆的头号文物,宋学义生前将这条“腰卡”带在腰上,用里面层叠的钢板替代他伤残的腰椎,承受上半身大部分的重量,它见证了宋学义跳崖时留下的伤,也见证了宋学义务农时种田的辛劳。

 

回想起1941年在狼牙山的那场战斗,牺牲的是英雄,活着的不辱使命,将狼牙山的精神带给了更多的人。

 

来源:史论纵横今日头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