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企业参谋 > 管理方略 > 阅读信息
华为砸碎了人才定义的牢笼,任正非:颠覆旧中国的是两个医生
点击:  作者:蓝血创作组    来源:蓝血研究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6-28 10:27:24

 

 

任正非对人才的认知挺有意思,他说:“招聘人才这个事情其实我们真的不知道哪个人才最优秀。颠覆旧中国的是两个医生,孙中山和鲁迅,你找领袖的时候怎么会去找个医生做总统呢,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然孙中山虽然是临时大总统,当了几天也是大总统啊。所以说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没有模型。你们大家知道金一南将军,看看他的简历,图书馆管理员。谷歌有他的选择人才的方式,他拿走了很多人才。但是我们认为识别人才的方式很多,就是我们不能用一种教条的方式衡量什么是人才。这次财经在美国招聘了大量的博士,这些人的第一志愿是非洲。为什么?出去留学的不全是富二代、官二代,还有穷二代。穷二代的最大理想是,书读完了赶快挣钱帮爸爸妈妈还账。华为哪儿挣钱最多,非洲挣钱最多,他们就选择去非洲,他们到非洲综合化锻炼,什么都搞明白了,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华为未来的接班人呢?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富二代,而且家里非常有钱,还有些是女孩子,同样在非洲艰苦奋斗。什么是人才?我看最典型的华为人都不是人才,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

 

孙中山与鲁迅,都从医生之途转向救国大道;金一南将军的起点,不过是图书馆的一隅静默;而华为在美国招聘的顶尖博士们,第一志愿竟纷纷指向遥远非洲。这些看似偶然的轨迹,在任正非眼中却直指人才本质的深刻悖论——那些被标准化模型所忽略、被世俗路径所遮蔽的灵魂,恰恰可能孕育着改变世界的真正力量。

 

真正的颠覆者,常常从意想不到的窄门中走来。孙中山与鲁迅弃医从文从政,其伟大恰恰在于跳脱了“职业”的规训,以医者的洞察与悲悯,直刺一个时代的沉疴。金一南在图书馆的漫长岁月,不是履历上的空白,反而成为他思想的沃土,最终锻造出穿透历史迷雾的战略目光。华为那些奔向非洲的博士们,亦非为镀金而远行——穷二代为家庭责任毅然奔赴最艰苦但回报丰厚之地,富二代与女性同样选择在沙尘中证明自我价值。他们共同展现了一种在泥泞中摔打出的强悍生命力,一种超越了精致利己主义的真实担当。

 

华为的实践正是对这种“野路子”智慧的系统性回应。它没有将人才简化为名校光环或标准路径的复制品,而是构建了一套动态识别与锤炼的活水机制:

 

不拘一格,打破教条。在人才选拔与培养的传统语境中,学历证书、工作履历与职业标签如同坚固的框架,将 “人才” 二字限定在狭窄的范畴内。华为深知“没有模型”可套用,主动撕下标签,在非传统背景、非典型路径中寻找潜力与火种。

 

多元激励,点燃内在引擎。“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看似直白,实则暗藏深刻的管理智慧。任正非对人性的洞察远超简单的物质激励 —— 高薪不仅是对劳动价值的认可,更是一种信任与期待的传递。当企业愿意为员工的未来潜力买单,实际上是在释放强烈的信号:你值得被投资,你的价值远超当前表现。在华为,“以奋斗者为本” 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海外市场的艰苦岗位往往伴随着高额补贴与快速晋升通道,这种 “苦劳有价” 的分配机制,让奋斗者看到清晰的回报路径。就像非洲战场上的华为人,他们在高温、疟疾与安全威胁中拼搏,收获的不仅是经济回报,更是 “被看见、被认可” 的职业尊严。

 

战场淬炼,以战验才。非洲等艰苦一线绝非惩罚,而是最高效的熔炉。复杂环境迫使人才剥落虚浮外壳,在实战压力下迅速整合知识、锤炼心性——正如任正非所言:“在非洲综合化锻炼,什么都搞明白了”。物质激励之外,华为更注重为员工搭建成长平台。从基层员工到高级管理者,公司提供轮岗、海外派遣、参与战略项目等多元化发展路径。这种 “训战结合” 的培养模式,让员工在实践中快速迭代认知,在挑战中突破能力边界。当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形成命运共同体,人才的创造力便如泉涌般不可阻挡。

 

在人工智能与技术变革重塑职场规则的今天,任正非的人才观愈发彰显前瞻性。当 AI 可以高效完成标准化工作,企业真正稀缺的,恰恰是那些拥有跨界思维、敢于突破常规的 “非典型人才”。传统的人才定义,如同刻舟求剑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逐渐失去意义。

 

企业若想在竞争中突围,需放下对 “完美履历” 的执念,转而构建开放包容的生态。这里的包容,不仅是对专业背景的包容,更是对失败的包容、对创新风险的包容。就像任正非所说:“要允许员工犯错误,特别是那些有创造力的员工。” 唯有如此,才能让真正的人才在自由生长中,绽放出改变世界的光芒。

 

从华为的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人才战略,更是一场关于人才定义的认知革命。当越来越多的组织放下偏见,打破框架,未来的商业战场必将涌现出更多超越想象的“意外之喜”——那些曾被忽视的潜力股,终将成为改写行业格局的破局者。

 

作者 | 蓝血创作组;来源 | 蓝血研究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