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曹展|激活夏季夜间文旅:让城市在星光下绽放新生
点击:  作者:曹展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6-25 17:48:35

 

 

夏季的夜晚,本应成为城市最具活力与魅力的时刻。然而,在不少地方,当夜幕低垂,街道却显得格外冷清,商铺早早拉下卷帘门,市民的消费需求如同被夜幕一同掩盖,文旅经济的巨大潜能未能得到充分释放。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激活夜间文旅经济,让城市的夜晚不仅“亮”起来,更充满活力与内涵,而非仅仅停留于政策文件的字面上或流于表面的灯光秀呢?这需要我们深入洞察市民的真实需求,巧妙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共同塑造一个可持续的夜间消费生态。

 

夜间经济的精髓:自由氛围与人间烟火

 

在推动夜间文旅的过程中,不少城市往往陷入“大项目陷阱”,不惜斥巨资打造灯光秀、音乐喷泉或仿古夜市,却忽略了夜间经济的真正精髓——自由与烟火气。游客与市民夜间出行的动力,绝非仅仅为了观赏一场表演,他们更渴望在凉爽的夜晚中寻得放松、享受社交和探索的乐趣。

 

诸如长沙的五一广场、成都的九眼桥、重庆的洪崖洞,之所以能够成为夜间经济的典范,并非源于政府的刻意雕琢,而是因为这些地方天生带有一种“市井韵味”——街头小吃、特色酒吧、文创小摊、即兴表演等自然汇聚,共同织就了一幅生动的夜间生态画卷。反观某些城市斥巨资打造的“夜间文旅示范区”,却因过度商业化与同质化而逐渐失去吸引力。

 

政策解绑:释放市场内生动力

 

夜间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解绑与松绑。许多城市对小摊小贩、街头演艺等仍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生怕影响市容或造成扰民。然而,适度的管理放宽,反而能够激发市场的无限活力。

 

2023年,深圳率先试点“夜间经济包容监管”,允许部分街区在特定时段外摆经营,此举不仅带动了周边餐饮、零售业的显著增长,增幅超过30%,更彰显了政策解绑的积极效应。同样,西安的回民街、南京的夫子庙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游客的目光,正是因为当地政府并未一味追求“规范化”,而是为摊贩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与自由度。

 

夜间文旅的成功,绝非政府大包大揽的结果,而是在提供适度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让市场自主调节、自由生长。例如,降低夜间经营的准入门槛、优化公共交通夜班线路、加强治安巡逻等措施,远比直接的商家补贴更为有效且长远。

 

文化赋能:避免同质化陷阱

 

当前,众多城市的夜间文旅项目正面临同质化的严峻挑战——千篇一律的“网红美食街”“灯光秀”“汉服体验”等,缺乏独特的辨识度与文化内涵。夜间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终究要回归到文化这一内核之上。

 

杭州的“西湖夜游”巧妙结合古典诗词与光影秀,让游客在漫步中深切感受宋韵文化的独特魅力;苏州的平江路夜间评弹演出,则让游客在茶香袅袅中领略吴侬软语的韵味与风情;青岛的啤酒节夜市,更是依托本地产业特色,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海滨夜生活场景。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并未简单复制其他城市的模式,而是基于本地的文化基因进行创新与演绎。

 

科技助力,但勿让“数字化”取代真实体验

 

近年来,不少地方热衷于推动“数字夜游”,如AR导览、元宇宙灯光秀等。这些高科技手段确实能够带来新鲜感与视觉冲击,但若过度依赖科技而忽视真实体验,反而会让夜间文旅变得空洞乏味。

 

上海的“外滩光影秀”曾一度风靡一时,但游客很快便发现,除了拍照打卡外,缺乏深度的互动内容与沉浸式的体验,复游率自然也就不高。相比之下,广州的珠江夜游、丽江的古城酒吧街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游客,正是因为它们提供了真实可触的社交与消费场景,而非单纯的视觉盛宴。

 

夜间文旅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激活夜间经济,既非政府单方面的独角戏,也非其他城市模式的简单复制。真正的夜间文旅繁荣,应当回归到市民的真实需求之上——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打造更具本地特色的体验。

 

当城市的夜晚不再仅仅是一盏盏亮起的灯火,而是真正让市民与游客愿意走出家门、驻足停留、尽情享受时,夜间经济才能真正成为拉动消费的“长明灯”,照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城市在星光下绽放新生。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