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安全战略 > 阅读信息
陈惠方 舒立:地下空间掌控能力已成为国家生存的终极保障:以伊战争地下攻防体系深度评估与技术启示
点击:  作者:陈惠方 舒立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5-06-25 09:38:58

 

1.jpg
【伊朗地下导弹城】

地下空间掌控能力已成为国家生存的终极保障:
以伊战争地下攻防体系深度评估与技术启示
——《平战结合地下工程》系列论文之九
陈惠方 舒立

【摘要】本文基于2025年6月以色列与伊朗军事冲突的实战案例,系统论证地下空间掌控能力对国家生存的核心作用。通过对以军钻地打击与伊朗深地防御技术对抗的分析,得出三大结论:其一,钻地打击精度与超深防护之间的博弈已进入厘米级时代;其二,地下洞窟能够保障高超音速武器实现92%的生存率与8马赫的突防效能;其三,民用深地设施(如以色列防空洞实现99%平民存活率)是维持战争韧性的关键支柱。同时,论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中国深地防御体系的建设路径,着重强调将地下空间能力纳入国家安全战略核心的紧迫性。

2.jpg

 

【以色列各地的业主协会正在清理公寓楼里布满尘土的避难所,修复管道,储存水和补给,以便为长期待在地下做好准备。】

一、引言

“当GBU - 57钻地弹穿透德黑兰革命卫队总部30米防护层时,岩石之下成为国家中枢的生死疆界。” 2025年6月爆发的以伊战争,标志着地下空间已从传统的军事辅助领域升级为关乎国家生存的核心战场。在高精度打击武器的严重威胁下,地表目标的生存率急剧下降,而地下空间凭借其独特的隐蔽性与抗毁性,成为保存战略力量、保障民生安全的终极屏障。

本文通过对这场战争中地下攻防技术对抗与战略影响的实证分析,旨在为国家重构安全防御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3.jpg

 

 【伊朗地下800米导弹库,可以抗任何外界攻击。】

二、地下攻防实证:国家生存能力的终极检验

2.1 以色列钻地打击:技术突破与战略斩首以色列在钻地打击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

在定位技术上,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层析成像技术,该技术能够穿透地表岩层,实现±3米的定位精度,可精准识别革命卫队总部地下指挥中枢的空间结构,具备厘米级透视能力。

在武器侵彻控制方面,GBU - 57钻地弹搭载钽合金引信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感知岩层密度变化,并动态调整侵彻姿态,成功击穿30米复合防护层,在目标核心区精确起爆,致使包括总司令萨拉米在内的20名高级将领丧生 。

这种钻地打击能力验证了“发现即摧毁”的作战理念,确立了对地下中枢节点的战略威慑效能。

2.2 伊朗深地防御:超深工事的战略价值伊朗的深地防御工事展现出强大的战略价值。

以福尔多铀浓缩厂为例,其深埋于80米岩层之下,采用钨钢 - 混凝土梯度装甲(抗压强度1.8GPa),在承受3枚GBU - 57打击后,离心机损伤率<7%,有效保障了核威慑能力的存续。

在库姆导弹洞窟(深28米)发射的“克赫巴尔”导弹,具备8马赫速度且可在大气层内变轨,成功突破以色列“箭 - 3”反导系统拦截极限(5马赫),精准击中特拉维夫国防军总部。

地下发射系统使伊朗二次核反击成功率提升至92%(地表系统≤35%),根本性地改变了区域力量对比,重构了战略平衡。

2.3 平民生存权分野:深层掩体的决定性作用在平民防护方面,以色列与伊朗呈现出巨大差异。

以色列全国5000个公共防空洞(抗爆等级6级)在导弹袭击中保护了300万民众,实现了99%的平民存活率,成为成功范例。

而伊朗德黑兰居民区因缺乏深层掩体,居民楼遭袭倒塌导致60人死亡(含20名儿童)。

这鲜明对比表明,民用深地防护设施是战时保障国家人口存续的战略基础设施。
 

 

4.jpg

 

地下导弹城】

三、技术对抗临界点:颠覆性能力突破

3.1 高超音速武器与地下洞窟的融合效应伊朗“克赫巴尔”导弹系统通过地下部署实现了三重突破。

在生存性方面,地下洞窟使导弹系统抗首轮打击存活率达到92%,较地表发射车(≤35%)实现代际跃升;

在突防效能上,8马赫飞行速度结合大气层内变轨机动,突破了“箭 - 3”反导系统的物理拦截极限;

在成本博弈方面,单枚导弹成本60万美元,却可消耗600万美元/枚的拦截弹,72小时耗尽以军防御库存 。

这种组合破解了“生存性 - 突防性”矛盾,赋予中等国家抗衡军事强国的非对称能力,具有战略颠覆性。

3.2 钻地 - 防护技术代差现状目前,钻地与防护技术之间存在明显代差。

在材料领域,伊朗梯度钨钢装甲(1.2GPa)仍无法抵御GBU - 72弹头的侵彻能力(1.8GPa) 。

在能源保障方面,贝鲁特地下指挥节点因地表变电站遭EMP攻击,导致设施全面瘫痪,暴露出能源依赖的致命弱点。

此外,福尔多级防护设施单公里造价超15亿美元,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规模化建设。

 

5.jpg

 

【以色列300米钻地弹。】

四、我国深地防御体系建设路径

4.1 非对称打击能力:地质应力定向破坏系统我国可研发地质应力定向破坏系统以提升非对称打击能力。

该系统的技术原理是向超深目标(≥1000米)注入粘滞系数可控流体,诱发≥0.5米结构性错动。其创新优势显著,非爆炸性破坏规避了《环境改造公约》约束;突破了传统钻地武器1000米级深度的物理极限;能够精准摧毁深埋设施的基础结构。目前,该技术可依托深部岩土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流体注入技术实施。

4.2 三位一体防护基座构建构建三位一体防护基座。

首先是智能材料层,应用中科院金属所研发的液态金属自修复混凝土(抗压强度≥2.0GPa),以及清华大学的声学超表面波导材料(声波折射率 - 1.2)。

其次,打造深地 - 太空能源网,将青海共和干热岩复合储能站(深1500米)与羲和号微波输电卫星对接,并在新建城市隧道强制预设超导磁屏蔽电力舱,以抵御100dB的EMP攻击 。

五、结论:夺取地层制权的国家战略革命

5.1 技术革命重塑生存法则当前,技术革命重塑了国家生存法则。钻地技术向智能化发展,AI引信使毁伤效能提升400%;防护体系走向全民化,强制民用深地空间(如地铁、储能洞窟)采用军用6级抗爆标准(抗1吨TNT当量);“地下洞窟 + 高超音速武器”成为新的战略平衡器,实现威慑高阶化。

5.2 我国深地战略行动纲领我国应将深地空间掌控能力写入《国家安全战略》核心条款,实现战略升级。设立中央深地防御办公室,统筹≥100米重大地下工程,进行机制创新。在技术攻坚方面,制定“深地长城2035目标”:将钻地打击深度提升至≥100米(较现50米提升100%);节点防护标准提高到≥150米复合岩层(较现80米提升88%);深地探测精度提升至±0.5米(较现±3米提升600%) 。

以伊战争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地表疆域关乎国势兴衰,地下深域决定民族存亡。唯掌控岩层之下者,方能于变局中立于不毁之地。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福尔多核设施防护体系技术评估报告[R]. 2025.
[2] 航天科工二院. 高超音速导弹地下发射突防效能研究[R]. 2025.
[3]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应力定向破坏技术白皮书[Z]. 2025.

【相关阅读】

陈惠方:“当狼真的来了的那一瞬间”
国家安全与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军民两用平战结合地下工程
深地战略的时代答卷一一雄安新区平战融合地下工程创新启示与发展建议
陈恵方 王书利:东南沿海地区平战结合地下工程建设研究——《平战结合地下工程》系列论文之四
陈惠方 王书利:美国地下掩体体系战略价值与我国深地防御建设路径研究
北京建设亚洲最大地下平战结合工程的示范效应与战略展望:我国深地防御建设路径研究
陈惠方 舒立:日本基于二战空袭与核打击教训的平战结合地下设施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陈惠方 舒立:乌克兰地下工程设施在俄乌战争中的战略作用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战场实证数据的防御效能分

(作者:陈惠方,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军旅作家舒立:河北省政府军转干部,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