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科技前沿 > 阅读信息
向世界宣布!中国等离子隐身取得重大突破!
点击:  作者:52赫兹实验室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24-03-10 11:46:24

 

要是中国真的实现了这个技术,那真是不得了的突破!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科学家研发出来了一种新型等离子体隐形装置,专注于让驾驶舱等部位隐身,而不是整架飞机。

 

简单来说,军用飞机只要载有这种装置,就会从敌方雷达屏幕上消失。

 

同时,飞机也不再需要复杂的隐身气动布局、可以随心所欲的按最佳空气动力学设计。

 

外媒更是表示,中国这一突破将改变未来空战的游戏规则。

 

中国等离子隐身技术

 

报道称,来自中国西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通过技术手段,让飞机的前部产生一层等离子体云。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技术可以量身定制,以适应飞机的敏感部分,比如雷达穹顶、驾驶舱或其他最容易被敌人雷达探测的区域。

 

并且还可以做到随时打开与关闭,想隐就隐,不想隐就不隐,就是这么的任性。

 

所谓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隐身技术,通过在飞行器周围生成等离子体来降低其雷达截面积(RCS),从而实现对飞行器的隐形效果。

 

 

等离子体是一种被电离的气体,包含自由电子和离子,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吸收、反射、散射甚至改变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因此,通过在飞行器表面或周围形成等离子体层,可以有效地干扰雷达波的探测,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等离子隐身技术的名号听起来就让人倍感科幻,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概念。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率先提出来这一理论概念,但后来他们在攻克时发现困难重重,有很多技术上的挑战。

 

首先,难以在目标表面形成均匀持续的等离子体层,尤其是考虑到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表面会出现的剧烈温度变化和气流剪切。

 

 

然后,在欺骗对方雷达的同时也会屏蔽自己,影响正常的通信信号传输;

 

接着,等离子体吸收雷达波的能量后,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从而增加了飞行器被敌方红外探测系统发现的风险。

 

最后,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电源功率及其设备体积,是比较大的。

 

 

这对飞行器的设计提出了额外的挑战,尤其是对于希望保持隐身性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空气动力学性能和载荷能力的战斗机来说。

 

正因如此,目前美国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仍然不能投入使用,一直都在实验室阶段。

 

面对这些技术挑战,美国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来实现飞行器的隐身效果。

 

比如后来的美国F-22F-35战机,它们是依靠雷达吸收涂层和独特的几何设计进行隐身。

 

 

虽然实现了高度的隐身效果,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空气动力学性能为代价的。

 

早期,一些专家认为,如果西方国家无法取得突破,中国也不会成功。

 

事实上,虽然我国这一领域起步较晚,但进展却不慢。

 

面对等离子体隐身这块硬骨头,我国创新的提出一种密闭式电子束等离子体隐身的技术方案。

 

 

首先,在封闭腔体内,通过电子束放电或其他放电方式产生等离子体。

 

然后,通过调节电子束的参数(比如电流、能量)和腔体中的气体参数(比如气体种类、气压)来控制等离子体的特性,像密度、温度和电子碰撞频率诸如此类的。

 

 

通过精细调整这些参数,可以优化等离子体对不同频段电磁波的吸收能力,从而减少物体表面反射的电磁波能量,有效降低雷达截面积,并最终达到隐身的目的。

 

这种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允许在腔体设计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飞行器的结构需求。

 

 

通过将等离子体从发生器中分离,并精确控制其特性,研究人员可以为各种飞行器设计定制的隐身方案。

 

这样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战斗机或轰炸机,这无疑提高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南华早报》在文章中报道,中国团队已经进行了相关测试,并被证明是成功的。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测试了两种类型的等离子体设备。

 

 

一种是在飞机机身上容易被雷达发现的地方,涂上放射性同位素,通过发射高能射线产生厚厚的等离子体层来覆盖表面,以干扰雷达信号。

 

这种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直接利用放射性材料产生等离子体,可能提供一种相对持久的隐身方式。

 

另一种设备是使用高频高压电,来激活飞机外部的气体介质,电离后达到等离子屏蔽的效果。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电气方式快速生成等离子体,对飞机的结构和飞行性能影响较小。

 

经过多轮测试后,发现这两种系统都是可行的,从而为未来的实际部署和使用奠定了基础。

 

此外,报道还说,有消息称中国科学家甚至将这项技术扩展到太空,使用碱金属喷气等离子体发生器形成等离子云,实现了洲际导弹或军事卫星等武器平台的隐身。

 

 

这表明中国不仅关注传统的航空器隐身技术,还致力于将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军事应用领域。

 

无独有偶,印度《欧亚时报》也发文表示,中国的等离子技术获得了突破,能够让歼-10C、歼-16变成“隐身战斗机”。

 

 

也就是说,隐身不再是少数高端战斗机的专利,之前的四代机可以秒变具备隐身能力的五代机。

 

这一重大进展,不仅展示了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潜力,也可能对现有飞行器的能力提升产生深远影响。

 

结尾

 

可以想象,如果真的如报道上描述的那样,像隐身机、预警机、轰炸机、甚至导弹统统都能隐身,那么未来无疑将引发一场“空军隐身化”的革命。

 

 

这么看来,未来空战的游戏规则被改变,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说法。

 

只是到那时,估计雷达技术也会发生重大提升,毕竟矛与盾是并存的嘛。

 

来源:“52赫兹实验室”今日头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