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崇“严”尚“实”的故事
点击:  作者:中央党史研究室    来源: 紫光阁微平台  发布时间:2015-09-24 20:06:39

 

001NAMIEgy6U3AvFuSYb0&690_看图王.jpg

 

       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平业绩里,处处体现崇的精神风范。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触摸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骨,领略他们的担当,追寻和传承红色基因,对于当前改进党的作风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四不主义

 

毛泽东一向反对搞特殊化,对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求严格。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许多亲戚、故旧、朋友纷纷来信,有的表示祝贺,有的寻求帮助,有的则提出要到北京来。接到这些信,毛泽东很为难。他说:我现在当大官了,如果翻脸不认人,人家就会说共产党无情无义,何况有些人过去还帮过我,帮过我们党呢。如果有求必应,那就成了国民党的样子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久而久之,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垮台。

 

经过再三考虑,毛泽东叫来秘书,对他们说:以后一般的来信,都由你们处理。过一段时间写个简报给我过目就行了。实在不好解决的,再交给我。秘书问这类信怎么处理,毛泽东回答:凡是要来北京看我的,一律谢绝;如果不听,偏要来,路费由他自己出,来了我也不见,公家也不接待。凡是要求我找工作的,我这里是四不主义: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凡是反映地方部门工作情况的,可以作为材料收集起来,当作参考;但不往下传,不直接处理,免得下面无法工作。

 

有一次,毛泽东的堂弟来北京治病。工作人员将情况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说:既然他有病,我就不能不见,不然人家会说我毛泽东不近人情。毛泽东在住处热情接待了堂弟,问道:你来之前为什么不先写封信?”“我不会写字,家里也没人会写字,知道你不愿让人来,也就没敢告诉旁人。我眼睛一天比一天肿,怕瞎了,就偷偷地跑来了。毛泽东详细问了家乡的情况,然后吩咐工作人员给他找个住处,联系医院治疗。堂弟后来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把病彻底治好了,一切费用由毛泽东担负,堂弟非常感动。堂弟出院后,毛泽东还为他买了回程火车票。

 

分别前,毛泽东嘱咐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革命事业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们活下来的人想事、办事,都要对得起他们。你们都是种田人,过不惯城市生活,还是回老家种田、种菜、喂猪稳当,今后大家会有好日子过的。毛泽东还要求他遵纪守法,凡事不能搞特殊化。听到毛泽东的告诫后,其他亲戚没有他的批准谁也不敢到北京来。

 

毛泽东为领导干部严格自律、自觉抵制特殊化作出了表率。

 

周恩来:要戒慎恐惧地工作

 

周恩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细致认真、一丝不苟。他经常用戒慎恐惧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

 

周恩来认为,戒慎恐惧不仅仅是主体的道德自律,更在于它是领导者的一种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是领导者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心理准备。正是从这样的角度,1943422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为向干部作报告而撰写的《领导与检查报告大纲》中明确提出:领导者切勿轻视自己的作用和影响,要戒慎恐惧地工作。此后,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反复警示自己、告诫他人:办事不能急躁,不能草率,必须谨慎从事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以后他又多次谈到要月晕知风,础润知雨做到多方考虑,经过集体商决而后行。同时他还强调,戒慎恐惧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在充分估计困难、认真对待每一个具体困难的基础上产生的真正的勇敢是革命家的气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待困难的唯一正确的态度

 

周恩来崇尚临事而惧的精神,体现在一丝不苟的工作中。19625月,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况且今天的情况又是千头万绪,动一根头发就要牵动全身,稍有不慎就会出乱子。比如当年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几千万,几乎要震动全民的生活。这一决策之所以得以顺利实施,决心大多是建立在情况明、办法对、工作细这一基础上的。因此,他反复强调,建设时期丝毫骄傲自满不得,丝毫大意不得,任何决策必须慎之又慎,任何工作必须细之又细,不能急躁,不能草率。

 

周恩来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令世人称道。

 

朱德: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

 

熟悉朱德的人都知道,他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去工作。他历来反对不顾客观规律,单凭主观意愿的盲目蛮干。

 

对经济建设,他说过: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不做自己力量达不到的事。他还说:办不到的事,硬要去办,还是办不到。结果既伤了党员,又失掉了群众。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19556月,朱德到华北新建的钢铁基地包头视察。当地负责同志向朱德汇报了建厂规划:以基地的厂区为中心,扩建一座新城。生产区的一切设施都要现代化,生活区的职工宿舍、学校、医院、影院等也要盖成漂亮的楼房。盖楼房所需的建筑材料,除去砖、瓦、灰、沙、石以外,都要从外地运来。初步计算,仅盖宿舍楼一项,就得投资1600多万元。而原来这里的旧城,则几乎完全没有利用上。

 

为了把情况搞清楚,朱德多次实地勘察,分别找领导干部、设计人员谈话,细心听取意见,并派工作人员到附近厂矿了解情况。群众对新城建设规划反映不一。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大办工业的样子,有胆识,有气魄;也有的人认为,这种搞法过于庞大,耗资太多,了。

 

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朱德心里有了底,和当地负责同志作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他说:你们都想把国家工业快些搞上去,心是好的。但这个规划,是不是犯了贪新、贪大、贪多的毛病?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情况,不能什么都照搬外国的。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按照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我看咱们还得穿几年草鞋。我们只能在旧的基础上去建新的,只能根据客观条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有多少米做多少饭嘛!脑子太热了,跑得太快了,结果会事与愿违。我的这些意见请你们考虑。

 

朱德的一番话,入情入理,给当时的盲目蛮干敲了警钟,避免了浪费和损失。

 

任弼时:拒绝特权的党内的老妈妈

 

任弼时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虽身居要职,但从不以权谋私,始终做到廉洁自律。他常说:在党内,任何个人不管他是军长、政委,都是普通一员,都要服从组织,决不能做特殊党员。

 

在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期间,正值陕甘宁边区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党中央号召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任弼时既是大生产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他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开了一块地,种上庄稼和蔬菜。他还向王震要了一部纺车,工作之余盘腿而坐,练习纺纱。他眼睛近视,开始纺的纱不是粗细不匀,就是常常断头。但他不怕困难,虚心向其他同志学习。19433月,中央直属机关在枣园举行纺纱比赛,任弼时纺的纱被评为第一,一时传为佳话。

 

任弼时深知群众疾苦,尽可能紧缩开支,减轻地方政府负担,部队用的信封多是用旧报纸糊的,起草文电常常用废旧印刷品的背面。他常常告诫同志们:边区政府也很困难,我们实在没有办法的东西,可以要一点;有些东西可要可不要,没有那东西也可以过日子!

 

作为中央秘书长,任弼时负责的事情很多,包括领导和同志们的衣食住行,但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搞过特殊。有一次,工作人员看到他炕上铺的单子破得不像样子,打算给他换条新的。任弼时说:不要,不要,你给别的同志要点东西吧!任弼时盖的被子是1935年长征时战士送给他的战利品,一条毯子是1934年红六军团突围时缴获的战利品。

 

新中国成立不久,任弼时的妹妹任培辰,希望哥哥能出面写封信给湖南省委,为丈夫谋个工作,但任弼时婉言拒绝了。他说:这虽是件小事,但是为了私事给省委写信影响不好。你们的工作,当地政府是会安排的。

 

任弼时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对其他同志却亲切周到,赢得了尊敬和爱戴,大家都称他为党内的老妈妈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广大党员干部应从老一辈革命家的感人故事中汲取营养,以的精神、的作风,经住考验、化解危险,担起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重任,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15年第7期,原题目为《触摸的风骨领略的担当》)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