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刘晋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主席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大社会实践
点击:  作者:刘晋英    来源:“ 凡人世事”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12-24 15:53:17

 

者在沁源县中峪村插队时留影。

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即实质意义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1962年正式展开,至1981年底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工作全面停止,历经20年。
这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国家主导、动员组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涉及面最广、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实践,曾涉及全国几乎所有城镇,牵动城乡亿万人心。虽然已经过去40多个年头,至今仍为社会关注,引发各种不同的评说。
习近平同志曾讲:“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客观的历史存在,其发生、发展,也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历史必然性和真实性。
如何认识、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首先应该正本清源搞清它的真实面貌。
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从2012年至2016年我用4年多的时间,以山西省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大量史料为主要基础,编著了《历史如是说——山西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录》这本书。
虽然本人不是一个专业修史的社会科研工作者,但是就个人经历而言:本人曾两度作为“知识青年”赴边疆、到农村,基本经历了上世纪60年后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全过程,对这段历史有比较深入的体验。加之我的父辈从1962年至1976年期间曾长期分管山西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在对父亲的历史资料搜集整理过程中,自己有幸接触到较多有关山西省知青上山下乡的有关史料,深感珍贵、难得。
山西省的知青上山下乡工作是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的一个部分,虽然因本省的客观经济社会条件,在不同时期呈现一定的地域特点;但其运行过程,既可体现出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全局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可从一定层面反映出整个事件历史过程的客观真实性。
因此,自己有责任把这些史料系统地整理出来,谨以此告慰先者,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保留一些佐证。
从尊重历史的基本愿望出发,为了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深刻地了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真实过程并认识其本质、主流,我认真查阅了山西省档案局、图书馆收存的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跨度达30多年、共计500多份历史资料,并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梳理。
同时,为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大环境背景和了解当今的研究基础及热点,还先后拜读了百余份有关的历史文献和国内外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研究专著、论文,以多方面吸收和借鉴有益的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理论观点。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运用史料,采用编年史和纪事本末相结合的形式,对30多年间涉及山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史料作了编撰和粗浅的概括、评述。
通过较系统地梳理、分析山西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并由此层面透视、了解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全局状况及其深刻背景,我得出的一个基本认识是:
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特殊环境下,囿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国家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实施经济调整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的一个重大社会实践。
“这一工作的开展,是与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发展又不平衡,城镇就业困难,广大的农村和边疆需要大批有文化的建设人才等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它的根本出发点是试图把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同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结合起来,探索一条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道路。”
 这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促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决策,可能并不被当前一些人理解、认可,但对于当时国家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被外界有关学者称作“是本世纪任何一个国家中最大的一项社会实验”“一个了不起的伟大的事业。”
为了有效地长期推进此项工作,在国家实施城乡“二元体制”的环境下,考虑到城镇知识青年的实际状况,党中央将“在国家的统一组织和严格计划下,采取社会动员的形式和物资补助办法”作为安置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工作模式,并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根据不同时期根据经济发展的条件,做出比较周密的设计和多次的政策调整;依据对当时经济、教育、社会就业、人口增长等状况和其后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测算,制定了长期的规划和年度计划。
虽然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社会形势的影响,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未能完全按照原定规划运行,呈现出几个既有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发展阶段,但历时20多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是一个一以贯之、不可断然分割的整体。正是由于有这样一个总体的规划指导和运行模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才可能按照既定目标持续运行20多年,对于当时减轻城市负担、保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支援农业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此可见,“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客观历史存在,绝不什么所谓某个人的“一时兴起”或是某个“政治运动”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以至结束,都离不开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两个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我们研究和评价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基本依托。
客观而论,任何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其原因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唯一的。虽然城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引发和持续的基本动因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在国家推动这场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仅始终存在着深刻的政治因素,而且始终采取了高调的政治动员的方式。为此,有人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本旨提出异议。
原本为解决经济问题而启动的城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为什么又会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因素呢?这源于党的性质和理论基础。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作为上层建筑重要部分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服务。因而,从来没有纯粹的、脱离政治的经济问题,也没有纯粹的、超脱经济基础的政治问题。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面临经济、政治多重困难和挑战,甚至威胁到社会稳定与政权巩固的时候,作为执政党的决策层,动用优势的国家组织机制和社会舆论,灌输执政者的意识理念和价值观,以统一全民思想,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确保其施政方略的贯彻执行,这是必然的、顺理成章的选择。
何况,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是一场与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相悖、带有革命性的运动。国家在推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自始至终纳入“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政治内容,并为解决与上山下乡相悖的思想观念采取的一系列思想方法和工作措施,即是党中央组织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应有之义。它既体现了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层对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道路一贯的深刻政治期望;也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家贯彻改造社会、改变传统观念、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刻政治意义。
由此,奠定了20多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政治方向。

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史上,也只是一个局部的、边缘的部分,但是对于与共和国几乎同步成长、亲身经历这一实践的一代人来说,都是一段铭心刻骨、难以释怀的情结。
虽然,作为个体,不同阶段上山下乡的知青在理想、追求以及心态上有所差异,因各自所受教育程度、家庭熏陶和社会影响有所不同,或因下乡后的安置方式、劳动环境、生活基础、经济条件有所区别,每个人对这段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知。但就整体而言,在祖国的召唤下,广大知识青年以青春年华在贫瘠农村艰苦奋斗的实践,体现了为祖国分忧、为时代承担的一种奉献。
广大知识青年通过在农村、边疆的劳动实践,不仅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边疆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促进农村文化进步和科技普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并且,通过亲历生活底层的磨练和直接体验中国最基本民众——农民的生活,使自己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这些宝贵的经历和思想积淀,使多数知青形成了朴实而深厚的民生情结、务实而有理想的特质、承认现实尊重实践的素养和珍惜机会、锲而不舍的精神。
曾在山西农村插队的知青、著名电影导演米家山同志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讲过一段话:“四年的知青生活使我们成熟了,我们第一次真正脚踏实地地站在了社会最底层,站在了我们自己生命的起点上,我们从此可以自信地面对未来、面对一切……也正是这段四十年前的磨砺,使我们在继续长旅人生时,脊梁上多了几分坚挺、承托和充实,也多了一些迈向前路的沉着。”
千万数计的知识青年通过上山下乡的社会实践,蜕变为富有进取精神、坚强意志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社会人生经验最丰富、精神世界最充裕的一代人”,成为“共和国教育最成功的一代人”。这应该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有说服力的社会效应!也是对毛主席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革命前辈的最忠实、最有意义的回馈!
                        2023年12月22日 

 

(作者刘晋英,1969年11月至1972年5月,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参加屯垦戍边;1972年2月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山西省沁源县中峪村插队务农,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79年8月离开农村,2012年5月退休;来源:“ 凡人世事”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