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陈嘉庚眼中的毛泽东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熙铭影业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3-12-24 10:59:32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为纪念这位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我们共同回顾陈嘉庚与毛泽东的交往佳话,一同学习时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光辉思想和崇高风范,汲取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相识相交于中华

民族的抗日战争中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高举抗日大旗,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全国各界包括海外侨胞的广泛响应,广大华侨以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投入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浪潮中。抗战时期中共制定了比较成熟的侨务政策,与海外侨胞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这为毛泽东与陈嘉庚提供了相识、相交的历史机缘。

 

为了慰劳国内抗日军民和考察抗战实况,陈嘉庚亲自发起并率领南洋华侨慰劳团于19403月回国考察。在重庆,陈嘉庚受到蒋介石及其党政要员们的“热情接待”,意欲拉陈入党,亦被婉辞。陈嘉庚抵达重庆不久,周恩来代表中共到其住处看望,毛泽东闻讯后电邀陈访问延安。

 

 

531日,陈嘉庚偕慰劳团成员李铁民、侯西反二人冲破国民党重重阻挠来到延安,受到边区党政军民的热烈欢迎。毛泽东与陈嘉庚首次会面。陈嘉庚对延安进行认真的参观考察,多次与中共领导人会晤。毛泽东两次到陈下榻处,“或同午饭,或同晚餐”,“谈得十分诚挚”。通过短暂的考察和交往,陈嘉庚感到,中国共产党人是坦诚务实的,毛泽东“是一个好领袖”。由此,他“把民族的命运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身上”,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毛主席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

 

 

在陈嘉庚受到蒋介石袭扰时,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以毛泽东、周恩来名义致电陈嘉庚,予以精神鼓励。作为中共领袖与海外华侨领袖,毛泽东和陈嘉庚在抗日战争中相识相交,对两人后半生的友谊奠定了深厚基础。通过这次相识,陈嘉庚对中共及其领导人的认识发生深刻变化。

 

同舟共济于创建

新中国的大业中

 

 

毛泽东曾经将解放战争分为两条战线:即军事上的人民解放军抗击国民党军事进攻的第一条战线;国统区以全国学生反对国民党蒋介石专制统治的爱国民主运动为重点的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范围广泛,其中包括海外华侨反对内战专制、争取和平民主的爱国运动。毛泽东是第一条战线的领导者,陈嘉庚是第二条战线海外战场的领导者,两者遥相呼应、互相配合,推动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陈嘉庚反对内战主张和平

 

19466月,国民党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全面内战,陈嘉庚表示强烈愤慨。911日,他以“南侨总会”主席的名义,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参众两院议长,谴责、呼吁美国“顾全国际信誉”,“迅速改变对华政策,撤回驻华海陆空军及一切武器,不再援助蒋政府,以使中国内战得以终止,人民痛苦可以减少”。陈嘉庚的电文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在客观上声援了中国共产党。

 

19461121日,陈嘉庚集资成立南侨报社有限公司,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陈嘉庚在创刊号上撰写的《告读者》中开宗明义指出:“创立《南侨日报》,其目的在团结华侨,促进祖国之和平民主,俾内战早日停止,政治早日修明,国民幸福早日实现,以达到孙国父建国之主旨。创刊三周年时,毛泽东为其题词:“为侨民利益服务。”毛泽东还写有一幅《书告侨胞》:“侨胞们团结起来,拥护祖国的革命,改善自己的地位!”

 

积极响应中共“五一”号召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局势的重大转变,19484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五条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4日,以陈嘉庚为首的新加坡华侨集会,响应中共“五一”号召,致电毛泽东:“贵党中央本月一日呼吁召开新政协,讨论建立联合政府,海外侨胞,闻讯欢跃。本大会本日在新召开。坚决否认蒋介石为总统,并一致决议,通电响应贵党号召,盼早日召开新政协会议,迅速建立联合政府,以解除人民痛苦,保障华侨利益。”因电讯不畅通,毛泽东收到电报的时间较晚,于101日复电。

 

 

回国参加政协会议

 

1949120日,毛泽东致电陈嘉庚:“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日益接近全国胜利,需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力量,完成中国人民独立解放事业。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人望所归,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陈嘉庚当即复电:“革命大功告成,曷胜兴奋,严寒后决回国敬贺。”可见这位老华侨代表的满腔热情和高度责任心。

 

194964日,陈嘉庚等一行抵达北平后,随即由周恩来陪同一起去香山见毛泽东。畅谈间,毛泽东对陈嘉庚说:“全国基本解放了,我们要成立新政协,请您来参加。”陈嘉庚说:“我不懂政治,也不会讲话,我不敢接受。”周恩来说:“华侨的首席代表您不当,能请谁来当呢?您德高望重,这又是建国大事。最要紧的是大家的心能够相通。”

 

19499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陈嘉庚在24日的大会上发言,他对大会通过三个草案“表示完全接受和极力拥护”。大会选举时,陈嘉庚、司徒美堂等6位华侨代表被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陈嘉庚还被选为政协常务委员,后任副主席。1949101日,庄严的开国大典仪式上,陈嘉庚和600多名政协代表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

 

肝胆相照于新中国

的建设事业中

 

 

作为海外华侨领袖,陈嘉庚对于新中国的建立感到扬眉吐气,认为广大海外华侨从此有了坚强的靠山,他们不再是“海外孤儿”,而是“已经有了一个伟大的慈母,这就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兴奋地表示,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在英明领袖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兴利除弊,百政维新,将见三大国中原属落后之中国,勃兴发展,独立自强”。从此,他和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共事,共同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陈嘉庚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的政协二次会议上,陈嘉庚针对福建全省交通落后的状况,提议修建铁路,并于19525月和12月两次致信毛泽东。毛泽东很重视,两次接信后,均即批转有关负责同志办理,但因抗美援朝战事紧张而难以实施。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1954年福建鹰厦铁路正式动工,1956年建成通车,适逢陈嘉庚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毛泽东见到陈嘉庚,特意走到他跟前,高兴地谈论起鹰厦铁路通车一事。

 

陈嘉庚对新中国的建设

事业充满信心

 

195582日,陈嘉庚开始了祖国万里行,先后赴东北、华北、西北、中南16个省市自治区参观考察,行程2.5万里,长达5个多月。陈嘉庚忠实履行政协常委参政议政的职责。他考察认真仔细,不断给毛泽东、周恩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写信报告见闻,并提出15项重大提案建议,其中对海南岛橡胶业有一整套建议。考察结束后于1956年元旦,陈嘉庚发表了题为《伟大祖国的伟大建设》的长文。

 

毛泽东对陈嘉庚非常关心

 

1952226日,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在阅览新华社福建分社给总社的一份电报上,获悉美蒋特务将策划谋害陈嘉庚并嫁祸于我,当即将电报批转周恩来:“请指示福建当局加强对陈嘉庚的保卫工作,或劝陈来京。”周恩来立即作了布置,恳邀陈来京定居,但陈为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建设,谢绝了周的好意。周恩来遂指示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府要绝对保证陈的安全,并派驻军协助。

 

毛泽东对陈嘉庚非常尊重

 

1952年春陈嘉庚致函请毛泽东为集美解放纪念碑题字。516日,毛泽东欣然命笔题字并复信:“陈委员: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写了集美解放纪念碑七字未知合用否?先生近日身体如何,时以为念!”毛泽东的题字和陈嘉庚手书碑文的集美解放纪念碑,至今仍高耸在集美鳌园内。

 

19559月中旬,陈嘉庚访问西北,途中顺便拜谒了黄帝陵和轩辕庙,看到黄陵年久失修,遂于109日致信毛泽东。毛泽东收到信后,于111日将其批转周恩来:“此件阅后,请批交有关机关处理。我看陈先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从来往信函中,可以看出陈嘉庚敢于直言的精神,也反映了毛泽东对陈所提问题的高度重视。

 

 

通过毛泽东和陈嘉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交往,可以看出:第一,陈嘉庚由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为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第二,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袖,能够虚怀若谷,与党外人士直面交流,虚心纳谏,反映了中共领导人的民主作风。第三,毛泽东和陈嘉庚,人生经历差异很大,个性迥然不同,但他们能够在中华民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结为知己、挚友,充分展示了他们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殚精竭虑的奋斗精神和襟怀坦荡的崇高情怀。

 

〔参考文献:《党的文献》 2010年第3期 作者任贵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来源:熙铭影业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