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对加强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点击:  作者:程若兰 吴颖荣 滕敬豪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5-10-19 20:20:03

 

1.jpg

 

随着经济日益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生活中逐渐成为丰富市场、满足人们需要的部分。企业就是这样的团队。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机制来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适当的产权结构安排来解决团队中滋生的问题。

 

企业是团队的系统运作。如果把团队管理发展到高效能,就会激活企业发展的内动力,团队就像磁铁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就会像飞奔的列车能够产生持久不可阻挡的动抖,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要让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就必须加强团队精神建设,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走越宽,越做越强。

 

一、强化沟通,巩固和强化“目标共识”

 

团队的目标赋予团队一种高于团队成员个人总和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为如何解决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的碰撞提供了有意义的标准,使得一些威胁性的冲突有可能顺利的转化为建设性的冲突,也正因为有团队目标的存在,团队中的每个人才知道自己的坐标在哪儿,团队的坐标在哪儿。每个成员公司的目标是什么?实现我们这个企业的价值,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关键的价值贡献是什么?并让团队每个成员明白他们正在干的事情的目的和价值。只有把握这一关键,才能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保持团队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前进。沟通是合作的基础,沟通的困难使成员间难以达成默契,缺乏共识,没有默契彼此之间产生感情裂痕,感情裂痕使人们无法合作,无法合作又会影响发展,可见沟通是团队发展的润滑剂。

 

首先,团队内部进行平等的双向的沟通。沟通不仅要停留在纵向或横向,还要注重深入,在沟通中,保证沟通的双方是平等的双向的,让团队成员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沟通无极限”。

 

其次,沟通的范围要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方面,不仅仅是内部,外部上也要形成良好的沟通。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只要有一个环节沟通不畅,就可能造成功亏一篑的结局。海尔在欧洲的成功便是最好的例证,在与客户充分交流沟通后,他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客户想要的产品样板,且让客户满意而归,最终成为欧洲家电市场的大赢家。

 

第三,沟通中要让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化解各种误会,使团队成员在沟通中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模式,让团队成员观点在沟通中一致,进而行动一致,最终价值观一致。

 

二、平衡团队规则与团队灵活性间关系

 

企业和团队的发展壮大需要优秀的人才不断加入,但不是每个新成员都能适应企业的“团队规则”。这时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就需要判断这种不适应是本质的还是暂时的,对于前者通常只能“忍痛割爱”,而对于后者,管理者可以考虑给予新成员充分的灵活性与施展空间,使其不断适应和成长。另外,对于团队管理者而言,必须明白的是“团队规则”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公司及团队的壮大以及企业文化的丰富完善,可能都会要求“团队规则”的进行调整甚至改变以适应企业成长的需要。把握好“团队规则”与“团队灵活性”间的平衡,是一个优秀团队不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前提。

 

三、培养企业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团队向心力

 

“团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企业团队。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也有人概括为四个相互,即: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作用,利益上相互联系,前途上相互依存。

 

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是维持团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团队的粘合剂。如果一个团队失去了凝聚力,对其成员没有吸引力,那么,这个团队实际上已失去了团队的力量和功能。一般认为,较高的凝聚力一定会带来较高的团队绩效。而协同工作、有效的沟通、尊重团队成员的自我价值等是营造和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的前提。

 

人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2个以上的人就可以构成团队。目标是通过人员实现的,所以人员的选择是团队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团队中可能需要有人出主意,有人定计划,有人实施,有人协调不同的人一起去工作,还有人去监督团队工作的进展,评价团队最终的贡献。不同的人通过分工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靠团队精神,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建设了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新时期,我们仍须发扬团队精神,大力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团队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加以推崇。企业界有句名言:“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地爱你的团队”。国外有远见的企业家从劳资矛盾中悟出:“爱员工,团队才会被团队所爱”的道理,搞起了“家庭式团队”。可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不仅对一个企业,对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团队精神必须对全体成员进行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培养。这正是世界知名公司花大量经费去培养新雇员,使之成为合格团队成员的原因。

 

目前,许多企业也开始重视团队精神的训练。推行“顾客链管理”。在各系统、各部门及各工序间,建立起“供应商——用户”关系,让每个部门、每个人做任何事,都要看服务对象(客户)是否满意了,从而在企业内形成良好的“行销关系”和真诚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团队精神”是奉献精神。企业所有的成员都应该是默默的奉献者,从团队取得成绩中体现自己的一份贡献。“团队精神”也是实干精神。不摆花架子,埋头苦干创业绩。“团队精神”更是协作精神。一些看似并不强大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力量,进行最佳排列组合后,则能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要实现最佳组合,要求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必须从大局出发,服从团队的统一安排;领导者则要尊重和爱惜每个员工,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能把功劳归于自己;出了问题的时候,不能把失误推给别人。这样,才能使团队精神挥洒个性,协同合作,增强凝聚力。

 

四、强化愿景建设,提高企业团队凝聚力

 

团队应该有一个既定的目标,为团队成员导航。目标的制定既要切合实际,又要具有前瞻性,着眼全局,放眼未来。《孙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则得其下下”。只有制定崇高目标,团队才能不断达到目标。愿景是人们从内心追求并努力付诸实现的目标。只有人们愿做任何为实现愿景必须要做的事,才能营造共同愿景,形成利益一致的局面。对企业来说,提高团队凝聚力,建立必要的“拴心留人”机制非常重要。提高团队凝聚力还要把信任、薪酬、提拔、关心等因素相加,达到员工、亲人、客户三者满意;愿景、使命、潜能三清楚;体现学习、创新、带动三个力;实现客户、员工、团队三者利益同步提升。 共同的愿景是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导航器,有了共同的愿景才能让团队成员知道他们应干什么,才能让团队成员同心同德,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努力。

 

首先,愿景的设置要切实可行,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景不仅不会让员工产生工作的激情,甚至还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马列主义教导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企业也必须从实际出发。

 

其次,愿景的设置必须依赖大家一致同意和共同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所有的人对愿景持认同和肯定的态度,才能使团队每一个人愿意的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同时,一致的愿景也可以让每一个人都了解该干什么,怎么去干。

 

五、建立合理团队激励政策

 

中小企业领导者要充分了解团队成员的利益需求,根据成员的努力程度给予不同层次的激励,激励制度要多样化。

 

首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如果仅靠物质力量的激励,不足以维持企业对团队成员的吸引力,这时就要结合不同团队成员的特征,给予精神力量的 激励,如进修学习、参与管理决策、工作轮换等等。

 

其次,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中小企业的产权一般比较明晰,机制灵活,所以对高层管理者以及核心员工可以把期权激励作为经济激励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实施,把传统的以现金为代表的短期经济激励和以期权为代表的长期经济激励结合起来,体现人力资源的价 值。

 

最后,团队的集体激励要和个别激励相结合。对以团队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进行激励应该以团队为基本单位,同时对优秀的团队成员,则给与单独激励。团队整体激励以经济激励为主,与团队业绩直接挂钩;团队成员单独激励以精神激励为主,称号、休假、晋升等是很好的选择。

 

作者介绍:程若兰系贵州省共青团青年委员、贵州省安顺市融资性担保机构行业协会会长;吴颖荣系贵州省建安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滕敬豪系青年作家。)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