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中下旬,随团到瑞士、德国相关企业考察调研,深入了解了世界领先企业的成长启示,也了解了当地的学徒制度、工会制度等,颇有收获。瑞士斯图特公司(Fritz Studer AG)作为世界顶级精密磨床制造商(现隶属于联合磨削集团United Grinding),其百年发展历程浓缩了瑞士精密制造的基因,对全球制造业尤其是机床领域具有深刻启示。
一、极致专注的“隐形冠军”战略
1.垂直深耕单一领域
自1912年创立起,斯图特专注磨床技术,尤其在外圆磨床、万能磨床领域做到全球顶尖,避免盲目多元化。
启示:在细分领域建立不可替代的技术壁垒比横向扩张更重要。
2.产品定位高端化
瞄准微米级(μm)及亚微米级精度市场(如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精密模具),单价可达数百万欧元,规避中低端价格战。
数据:其高精度磨床重复定位精度≤0.1μm,为头发丝直径的1/700。
二、技术创新:精密基因与数字化的融合
技术维度 |
斯图特实践案例 |
行业启示 |
基础技术沉淀 |
百年磨削工艺数据库积累,主轴热变形补偿算法 |
精密制造需长期数据迭代 |
机电一体化 |
自研直线电机、静压导轨系统 |
核心部件自主可控 |
智能化升级 |
StuderTechnology软件平台: |
硬件为体,软件为魂 |
材料突破 |
陶瓷/复合材料床身(减振+热稳定性) |
材料创新重构设备性能边界 |
三、瑞士学徒制赋能的人才金字塔
1.顶级技师的基石作用
60%装配技师持有EFZ(联邦职业教育文凭),其中30%进阶为高级技师(Höhere Fachprüfung),可手工校正机床精度至0.5μm。
关键岗位技师薪资超10万瑞郎/年(高于瑞士平均工资),尊重技术价值。
2.“双轨制”工程师培养
工程师团队中50%来自应用科技大学(FH),具备一线操作经验,能将理论转化为工艺方案。
案例:与伯尔尼应用科技大学(BFH)共建磨削实验室,定向培养复合人才。
四、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
1.本地化精密供应链
核心供应商半径≤50公里(如图恩Fehlmann机床厂提供精密底座),“即需即达”降低物流风险。
合作模式:联合研发协议(JDA)共享知识产权,如与FISCHER测量技术公司共研在线检测模块。
2.用户深度参与研发
领先用户(Lead User)机制:邀请航空航天企业(如罗罗)参与原型机测试,反馈直接驱动产品迭代。
典型成果:为医疗客户定制的CT机轴承磨床,将加工周期缩短40%。
五、可持续性:精密制造的绿色范式
维度 |
斯图特实践 |
行业价值 |
能源效率 |
智能能耗管理系统(节能30%) |
降低高端制造低碳 |
长生命周期 |
设备平均服役期≥25年(模块化可升级设计) |
摈弃“计划性报废”文化 |
循环制造 |
旧机床回收再制造业务(占营收15%) |
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
六、启示
1.拒绝“大而全”,追求“不可替代性”
学习斯图特在磨床细分领域的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
2.构建“技术-人才-生态”模型打造可持续竞争力
技术深耕——精密数据库+核心部件
人才体系——双轨制工程师+顶级技师
产业生态——本地供应链+用户共创
3.从“设备商”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
模仿斯图特Technology Suite:硬件销售只占60%,其余来自软件订阅、技术咨询及旧机改造。
4.拥抱“精准全球化”
在美、德、日设技术服务中心而非生产基地,保持瑞士制造标签的同时贴近高端市场。
结语:斯图特模式的本质
“精密不是技术指标,而是一种生存哲学。”
—— 其成功源于对 “长期主义”的坚守:
用百年时间打磨0.1微米的精度
用师徒传承延续工匠精神
用本地生态抵御全球风险
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制造业浪潮中,斯图特证明:专注深度比广度更重要,技术护城河比市场占有率更持久。
涌泉
20250629-87
来源:涌泉札记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