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左宗鑫:四大巨头垄断中国特气市场近九成!中国企业奋力破局
点击:  作者:左宗鑫    来源:中国工业报  发布时间:2020-08-15 10:34:25

 

在半导体芯片生产领域中,仅次于硅片耗材的电子特种气体成为决定芯片成品率的关键,特种气体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业气体,包括薄膜、刻蚀、掺杂、气相沉积等方面,对电子产品的生产起到关键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电子工业的血液

 

 

四大巨头垄断特气市场,占据我国市场份额近九成

 

21世纪以来,跨国气体公司加速对行业进行整合。2004年,法液空花费大约27亿欧元收购了欧洲第四大气体供应商梅塞尔的大部分资产;2006年,德国林德以1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老牌气体公司,欧洲第五大气体供应商英国氧气公司;2016年,法液空斥资134亿美元收购美国气体公司Airgas2018年底,两家世界前五的气体公司德国林德和美国普莱克斯完成了价值900亿美元的对等合并,世界气体行业四大巨头最终成型。截止到2018年,美国空气化工、法液空、新林德、日本大阳日酸四家公司总计占据了世界电子特气市场份额的94%

 

同时,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8年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约为1220亿美元,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为1350亿元,2010-2018年年均复合増长率达到16.0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工业气体消费量还处在较低水平,根据2018年的人均工业气体消费量统计,我国的人均工业气体消费只有美国的1/26,不足西欧与澳洲的1/20,与南美和东欧国家也有较大差距。

 

 

由于我国电子特气行业起步较晚,过去国内的气体公司与国外巨头相比一直存在10年左右的技术代差,中国的电子特气市场同样被几家大型跨国气体公司所垄断。

 

根据卓创资讯统计,截止到2018年,美国空气化工、新林德、法液空、日本大阳日酸总计占据我国电子特气市场份额的88%;国内的气体公司,比如华特气体、金宏气体等占比都没有超过3%对此,早在2011年就有学者评论,电子特气作为半导体产业的上游关键原材料,供应却受制于人,"一条产业链,半截在国外"

 

政策扶持,电子特气国产化提速

 

要做大做强我国的半导体产业,打破国外气体公司在华的垄断局面势在必行。

 

10年,国内电子气体不断实现高端品种的技术突破,与国外的技术代差逐渐缩小,外资气体公司在华的垄断格局松动,国产气越来越多地进入下游大客户的供应链。2018年以来,持续升温的中美贸易战以及美国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卡脖子"手段,激发了国内政府和产业的高度关注,国内电子特气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研发、产业化生产和融资都将进一步提速。

 

 

2017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首次提出“加快高纯特种电子气体研发及产业化,解决极大规模集 成电路材料制约”;201912月,工信部发布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9版)》中指出,将用于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的电子气体的特种气体:高纯氯气、三氯氢硅、氯化氢、氧化亚氮等列为重点新材料。

 

此外,国家大基金(二期)于20197月募集完成,将加大对国产设备和材料领域的投入。20199月,国家大基金二期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零部件峰会上透露了未来大基金的投资布局及规划的三大方向,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基金在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持续推进装备与集成电路制造、封测企业的协同,加强基金所投企业间的上下游结合,加速装备从验证到“批量采购”的过程,为本土装备材料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督促制造企业提高国产装备验证及采购比例,为更多国产设备材料提供工艺验证条件,扩大采购规模。

 

中国气体势力崛起,垄断格局开始松动

 

 

相比于全球,中国的半导体和电子特气产业表现出更高的增长速度,也孕育着更大的机遇。据SEMI统计,2018年中国大陆的半导体材料销售额达到84.4亿美元,自2006年以来的年化复合增速为11.11%,超过全球半导体材料行业增速的2倍。2006-2018年间,中国大陆的半导体材料市场的规模已经从占全球的6.40%提升到了16.25%,是仅次于中国台湾、韩国的第三大市场。

 

受益于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电子特气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据统计,2010-2017年中国特种气体市场平均增速达15.48%2017年中国的特种气体市场规模约178亿元,其中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光伏能源、光纤光缆等半导体领域的特种气体市场规模约100亿元。同时,卓创资讯预计,2018-2022年中国特种气体市场规模仍将以平均超过1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到2022年中国特种气体市场规模将达到410亿元,特种气体将为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经过国家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数十年的苦心研发,华特气体、金宏气体等国产特气公司终于率先突破了外资巨头的技术垄断,主力产品达到甚至超过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了对下游集成电路、面板、光伏厂商的常态供应。外国气体公司在华的垄断局面已经松动,特气市场将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芯”势力。

 

尽管国产特气公司已经完成了从 0 1的突破,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特气体系的多样性、完整性,以及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我们与跨国气体公司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从 1 10的路可能会更难走。国产特气公司必须持之以恒地大力投入气体研发与产能建设,主动挖掘客户需求,紧跟产业前沿,并且不断迭代技术,降本增效;还必须加强科研型、服务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及借助资本的力量,对当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特气行业进行整合,方能实现对气体巨头的弯道超车。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