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胡懋仁|对“第二个结合”的进一步思考
点击:  作者:胡懋仁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4-02-26 18:47:07

 

1.jpg 


关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庞大也相当复杂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恐怕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和过程,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深入地了解它和把握它。
在网络上,看到有些地方,或者有些单位,说起文化来,都是头头是道。在有些人看来,中国今天的发展,中国今天能不断走向强大,我们的文化是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如果只是笼统地说上一通,没有分析,没有提炼,没有对其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批判,则未必符合实际情况。我们总听到人们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为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它又是如何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它在我们民族的崛起和复兴中到底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那么简单。
记得在七十年代,我们看到一部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在这部影片里,就有朝鲜人指责当时朝鲜的某些知识分子,在面对日本侵略者对朝鲜吞并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的时候,朝鲜还是有一些知识分子完全不顾国家面临的危亡,依然还沉缅于所谓饮酒作乐、吟诗作赋的生活之中。当时朝鲜知识分子都在用汉字来写作。如果说朝鲜当时的读书人都在醉生梦死不一定合适,但至少在这部影片里,朝鲜所秉承的中华文化对于朝鲜抵御日本侵略方面,并没有发挥什么积极的作用。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建王朝在帝国主义步步紧逼的侵略面前,几乎完全没有招架之功,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一些爱国的文人,或者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我们为什么挡不住帝国主义的这种侵略行径,于是有人开始对中华文化本身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华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比是落后的,在抵御西方的军事侵略面前是无力反抗的。在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里,这样的争论也是相当激烈的。批判中华文化的,多是认为中国应该从根本上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那些维护中华文化的,往往则表现了固守陈旧,不愿意发生任何变革。这两个方面的观点,今天看起来都有一定的片面性。那么中华民族的救亡与中华文化之间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开始摸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我们的毛主席和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首先肯定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并且要将这种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但是我们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怎么办?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去解决文化方面的问题,但是在革命实践中,在探索我们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过程,以及在我们要解决党的建设,清除党内的错误思想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找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从主观的观念出发,也不是从书本出发。虽然中华文化中,对于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并没有用太多的文字进行讨论,但是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这个思想却是解决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一个大宝器。在俄国革命发生和进行的过程中,列宁也提出过,一切具体情况都要做具体分析。这个观点也涉及到实事求是的思想。但是中华文化中所讲求的实事求是应该说,更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用实事求是来干革命? 为什么要干革命,要在中国实行民族救亡和人民解决的任务。这就涉及到中华文化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思想与观念,即爱国主义和民本思想。这里就进一步涉及到家国情怀、民族大义。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和意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年,蒋介石也搞过一个所谓的新生活运动。在这个运动中,蒋介石特别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但是这些观念似乎与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这个新生活运动最终也不了了之。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朝鲜,还出兵中国的台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党提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这就唤起了中国人民心中的家国情怀。这种在新的形势下所唤起的家国情怀,极大的团结了全国人民,共同为抗美援朝战争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支持前线,支持这场民族的复兴之战。
这句口号,既包含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气概,也包含着支援兄弟友好国家的国际主义精神,更包含着,保卫中华民族自身安全,保全我们自己美好家园的坚定意志。这种在多个领域中得到统一的口号,既通俗易懂,又能激励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这句口号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践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杰出表率。
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因素的重要作用。当时有一些在文化上的正确思想和做法,例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还有一个叫“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今天我们回想起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的、正面的因素调动起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不就是古为今用吗? 我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应用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不就是“洋为中用”吗? 当然,我们学习和运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洋为中用的一个方面。
我们讲的第二个结合,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我们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作为我们进行这第二个结合的主导因素。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来说,就是用马列主义作为第二个结合中来引导、启发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因素的支撑点和指路灯。现在有些地方,有的部门,一说起文化来,就是中国的一些民俗文化,还有什么酒文化、饮食文化。这些文化不过只是中华文化中当中的一小部分,同时这个小部分文化也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并没有太多地涉及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灵魂。作为文化旅游工作,使用这样的文化要素并无不可。但是在涉及到第二个结合,以及塑造我们民族最高灵魂方面,中华文化中这一小部分可能就无法担当如此重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是支撑我们民族脊梁的骨干精神支柱,是维系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精神要素。我们所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主要说的这是这部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对文化因素的不加分析、不加选择的滥用,只会损害和贬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本来就需要取其精华、去取糟粕的一个筛选的过程。缺少这个筛选的过程,一味把文化中所有的东西都堆放起来,鱼龙混杂,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