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树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如何破题?——我的批评与建言
点击:  作者:树人    来源:察网  发布时间:2019-07-16 12:00:12

 

 

 

 一、从体育和健康下手

1、我在网上看到中央教科所和教育部有关司局5年前联合进行的一份调查,认定:反映中国青少年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的多项指标,近26年一直呈不同程度下滑的趋势;从近期国内外卫健康部门的调研看,这种险恶的趋势,仍未能被有效遏止。

当下普遍认为,中小学(及大学)学生体育和健康的三大痛点是:近视、三高(肥胖)和网瘾。这三大疾病都已过高危的临界或红线,绝不能再观望、犹疑、不作为,而必须痛下决心、采取行动,进行大力度(雷霆手段)的干预。近日,仔细阅读中央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提质的意见,文件采纳部分人大代表的建言,将学生体质健康与毕业挂钩,以及将体育纳入高考录取计分科目——动了真格,我支持,赞同。

2、体育和健康如何与毕业挂钩,如何纳入高考录取计分?

其实,几年前(2017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已出台,身体形态、功能和素质三个维度,照4个等第,共120分。如今意见明确,此项测评不及格、不达标,不予毕业,有理可据,有法可依。这样,判别高中学生能否毕业,就至少增添两把尺子:一、体质健康是否达标;二、体育-健康课的12个必修学分(216学时)是否完成?都是硬指标。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用于结果或终结性评价。在我看来,支撑这一结果的当然应是学校的健康和体育课程(及其过程或发展性评价)。同样在2017年,国家颁布高中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因此,我建议,还应该给体育和健康课程的发展性评价120分。其中,健康和体育认知(常识和基础知识)赋30分,体能模块(约11项)赋30分,健康生活行为和体育活动赋60分。最后这60分,大多也都可以客观测度和评价,比如若发现抽烟、喝酒、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被记录在案,总分(和等第)自动被递减;而积极参与徒步、自行车、游泳、跳绳、登山等健康体活,则自然被加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激励或惩戒作用。

3、目前,体育与健康在高中,叫学科领域。健康包含在体育课内。然而,照(世界卫生组织)大健康的理念,健康不仅指身体,还包括心理、人际——在我看来,还应将人与自然(环境)请进来——至少4个维度。因此建议,还是叫健康-体育课为好。

中国青少年(及成人)的体质健康近20-30年持续下行、难以被遏止,反思之,除了生活环境、饮食和作息习惯的重大改变——全球(人类)因素,过度保护的隔代教养,再加上教育和卫健行政主管的长期不作为——社会因素,也与体育课定位的失当,有直接关系。

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健康第一,说说而已。实际上,在中小学,体育课不仅不是被当做核心素养要求——必修、必考的主课,被边缘化,被挤兑,有些时候连副科都不算——哄孩子的糊弄事儿罢了。至于健康课,就更无人知晓。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体育课与体育教师的地位、尊严、能力、素质还能有什么说道?

不久前,我阅读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宗明义的一段,让我大吃一惊: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学校体育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健康教育学为基础,同时还涉及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和体育史学等学科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高中课程,是基于生命、指向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学科”。】

再看全文及附件,足足几十页。我怀疑,有多少中小学的校长和老师能通读、理解、领会和切实执行这个文件?高蹈的标准和现实的落差、代差,实在太大、太大。然而,新课标能为健康和体育课正名,不也是颠覆性创新?基础教育的教改和提质,需要这样颠覆性的创新,多多益善,善莫大焉。

4、食育!

体育和健康的问题、痛点说了半天,咋办?多运动,管住嘴——食育

今年4月初,《柳叶刀》发表对195个国家和地区饮食不合理致死、致病的重磅调查结果。最让人震惊的是,中国因饮食结构不合理——高盐(高糖、高脂)、低水果(菜蔬)和低杂粮,致病和致死率居然比美国还高!民以食为天,一直以舌尖上的中国为傲。但照《柳叶刀》的国际权威调查,中国恰恰成为不会吃,错误和有害饮食行为习惯的重灾区!这不羞煞人,让人无地自容?知耻而后勇。反思之,中国学校的教书育人中,最起码、最基本的食育的确严重缺失。

食育,光上课和考试不行;学校教育、教学的成败,在知行能否合一。知行合一,非得结合吃每顿饭来教、来育,来习惯养成。去年929日,我在北京青年报上阅读有关国外推行营养餐的长文,印象最深是印度——通过中央厨房(供应链)模式,对1.2亿学童实行免费营养餐——世界最大的公益项目。印度能办成,中国为什么不行?为什么不能干得更好?

吃,在中国,大体上早已过温饱-数量这个坎;但过犹不及,过甚于不及。当下突出和紧迫问题,是隐形饥饿——营养失衡的结构和质量问题。调结构,把离谱的三高(高盐、高糖和高脂)拿下来,说什么都没用,得干、解决地干预。据我知,为阻断隐形饥饿——营养失衡(我国70%的慢病与此有关),早在2004年,中国农科院牵头三十多科研单位开展作物营养强化的研发项目,进行多年,已培育出20多个富含铁、锌、维生素A原、叶酸等微量营养素的水稻、玉米、小麦、甘薯和马铃薯新品种。例如,一种改性的红薯,维生素A的含量较普通红薯高50倍,食用40天后,就见效。为什么不尽快将这些科研成果,向西部贫困山区的学童推广——为脱贫攻坚做贡献?然后,普及到1-2亿青少年,进而形成惠及十几亿、乃至几十亿人口的超级民心工程?如此巨量的需求和市场,再加上一些高效、精准的供应链,到终端——学校的食堂,又有健康食谱;此外,目前依然短缺的优质蛋白(牛奶和水产品),也没有无法克服的技术难题。若能把这些分散的项目或节点,由政府统筹、贯通,不就是一条健康、环保、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的价值链?

据估算,因营养失衡、隐形饥饿致病、致死每年给GDP造成的损失在3-5%。因此,若把做学校营养餐前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及社会几千亿投入与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生命收益比,差着数量级。对十几亿百姓重新进行食育——健康的再教育,从娃娃,从中小学抓起,子教三娘,会有奇效。而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收益更是天量、天价。

二、对高考的全面改革

从前述体育和健康课的改革入手,再经过约3年的过渡,推出对高考大力度、实质性、全方位改革的方案,并付诸实行,应该可期。作为多年从教(教研)的学人,不能再缄默。以下是我的几点具体建议——

1、现行高考可适当扩展到810,内容或内在结构需改革或调整——

1)语文150,应改做语文(大文科)150. 大语文,可参照国际普遍认可和采用的PISA(高中版)Literacy 测试的理念和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突破小语文的束缚,把历史、思政(再加一点文化人类学、认知和心理学的内容,就更好)也包含其中,尽量挤干小语文的泡沫或水分,脱虚就实。

2)数学150,大体不动,坚守中国12年数学教学在世界的比较优势和高质量;如能再增加一些数字思维、数学文化、建模、算法、概率、拓扑的内容,就锦上添花。

3)英语120. 由于近年英语学习的环境大大改善,再加上AI英语开始风行,适当降低英语的权重,应无大问题。但取消英语,我反对。理由很简单,英语为中国教改立了大功。多亏雅思、托福等学术英语在中国普及,使中国学生和教师不仅习得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更难能可贵:借重英语,可大量、有效汲取其中有益的学术素养,使补齐中国学生和教师严重缺失的学术素养有了可及、可靠的来源和抓手。所以,交际和学术英语这120分不能丢。

外语这一项,还可增加俄、德、法、西、日、韩、斯等小语种。

4)大理科150。中国要领跑世界新工业革命,大理科是必须的。物理、化学、生物(生命科学和生态学)、天文、地理(含宇宙学、天体物理、空间科学和工程以及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都不能不知、不考。与学术英语测试中STEM内容的深广比照,可知:为什么把现行的高中理科做大,那是必须的。据说,近年部分地区的考生因(对物理)畏难,故选择弃学、弃考,实在不应该,不足取。如何看待这种畏难?还是物理所曹则贤老师的批评一针见血:就对着一张几乎都是弱智题的试卷在97-100分之间斤斤计较争名次来说,物理难,或者说和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难。言外之意:如果物理课(和物理考试)能回归其求知——科学探索的本真、本源,就不仅不难,而且魅力无穷。

5)健康和体育各120分(如前述)。综上所述,合计:810分。

2、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可用等第分测评

2000年,作为一项重大课改,高中试行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研学、双社和其它社团活动等),06年规定为必修。从近20年的实践经验看,设置必修的活动课程,很有必要,释放了充沛正能量,大体成功。

办学,教书育人,就抓五个字:德智体美劳,通过既包括学科类又包括活动类的8-9个学科领域来落实,挺好。但不幸的是,课程评价——高考(会考)这一块,我行我素,俨然以学霸自居——垄断、卡位,就是不改,不匹配,造成严重的体制、机制梗阻与障碍。

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上高考,能拿得出手的理由,无非是难以公平量化及比较。

其实,早在大数据、与计算和AI问世以前,银行业就可以对企业(法人)的行为、绩效和信用进行相当严格、精准和客观的评级。如今有了大数据、云计算和AI,在智慧校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实践和创新行为、习惯、绩效等,进行定量、定性、客观、精准的记录和评估,在技术上,几乎没有任何障碍。上海和北京清华附中等,都有切实可行的经验可参照。所以,建议——

6)研学可与艺术类课程的评价合并——着重测评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和精神气质。研学,重点测试以课题或项目引领,自主、合作、探究和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过程与绩效。

7)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立德树人,德育至上,怎么落实,何为抓手?德育,有认知、信念和实践三方面。德育认知和信念,思政(历史)课支撑;信念和实践,知行合一,才是德育的重中之重及切实可行的抓手。作为志愿者到社区,出于自愿和爱心,不计报酬,服务于社区和百姓的公益。在奉行金钱至上的当下,志愿服务无疑是勇敢挑战流行价值观的奇葩。教育要接地气,更要面向未来。当年,革命导师列宁就从工农兵和市民积极参与苏维埃的星期日义务劳动中,看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希望与萌芽,因而奋力鼓呼与倡导。即使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以逆袭、挑战和正能量姿态出现的志愿服务,依然拥有相当的存在和活动空间。因而,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所体现的价值,无论过去、当下和未来,才是真正普世的,彰显了人性中本真和美好的一面。

当下的问题是,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投入、重视,依然远远不够。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系统、协同的志愿服务生态,如何组织、评价社区服务课程?因此,我建议:要把社区志愿服务这件重中之重的德育实践课真正组织好、运行好,光靠工青妇、慈善机构及其他非政府组织都不行,还非得由各级党委、党组织牵头、领导,才可能全国一盘棋,大力协同。社区志愿服务,如何联网?可借鉴异地医保结算和学分互认的套路。

某些发达国家志愿服务创造的价值,已占GDP5-10%。中国没有理由逊于这一水平。考虑中国的体量,那可是相当可观的天文数字和无私奉献——百分之百的正能量。因此建议:发改委或国家统计局,能否将志愿服务创造的GDP单列?

8)社会实践,层次和内容相当丰富。如重走红军长征路,重走玄奘西天取经之路,重走中共进京赶考之路,还有沿一带一路行走等。学工、学农、学军、学商、学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都算。

如何大幅度提升社会实践活动课的质量?说到底,需要重新定义、重新构建学校和课程,把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以及产---用的各种阻隔与壁垒打通,真正照学习和创新型共同体的理念办学,使学校(和学校的课程)成为此共同体的中心或母体。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国家公园、行将超越硅谷的大湾区和雄安以及诸多大科学装置和超级工程的布局与快速推进,不是已可看到这种学习-创新型共同体的雏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必要斤斤计较,用等第分计量和评价即可,且不失客观、精准。

3、这样,今后高中学生成长和毕业大考,不再唯一看高考总分,而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手册,不仅含上述810——核心素养或能力的指标,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表现、等第评价和总学分。随着推行终身学习,该手册会如同公民的信用记录,伴随人的一生。如此,考试也被重新定义。

4、由于国情和地区差异,高中课程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势不可挡。实行走班、选课,即使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与学生的选课组合也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不放手,依然要求千校、万校一律的统考、会考,不仅给基层学校、老师和学生增负、添乱,更要命,使研发、实施、选择和评价课程的自主权回归学校、教师和学生——现代学校制度和治理的基本要求,依然难产,依然无法破题。

因此建议:除上述四项核心素养的测试,其余无关的统考、会考一律取消,使课程研发、选择、实施和评价的权力逐步回归学校、教师和学生。

三、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

1、此次中央文件特别强调国家课程和教材之重,我们完全理解。几年前,就知道:中小学的语文、历史教材摊上大事——出要命的政治立场和方向问题。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班子竟混入袁腾飞这样极端反共、反革命的败类和人渣。其流毒,至今未被彻底肃清。这样的教训能不记取?到2022年,高中采用全新的语文、历史和思政国家统编教材——也是我们的期待。

2、在克服一放就乱的倾向同时,又不能不警惕一统就死的另一种有害倾向。深思之,把课程统得过死,千校一面、万马齐喑,刻板僵化,一旦被极少数居心叵测的坏蛋或利益集团把持、操控,不更危险,不更容易导致难以挽回的颠覆性错误,使教育事业整体陷落?

3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新的高中课程计划,推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改革新政,就是要将以往过于集中的课程开发、实施、选择和评价权逐步下沉,从而有利于现代学校(课程)制度与治理的构建。对此,基层有识的教师、教研人员理解、欢迎并积极参与。

从这些年基层学校(校本)课程的实践经验看:一方面,绝大多数学校依然遵循国家课程(教材)的导向、架构和路径;另一方面,又结合地域、基层的实际和教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校本机动灵活、快速响应和迭代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拓展国家课程的内容、内涵,是国家课程的自然延展。国家课程(标准)再好,不是也必须到基层学校去贯彻?而学校课程若无国家课程标准的导引,岂不乱套?实际上,两者互相嵌合为一体。因此,我们对把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截然划分为三个不同(甚至对立)范畴的提法不解,由这种截然划分导致对学校课程的误读、误判和不必要的限制,尤其让人难以认同。

*这两天网上报道良渚申遗成功,如此新鲜的内容,国本历史还没有,但基层的历史老师认为,是中国通史内容的自然延伸,因此立马选用于学校课程,这不是常识和应有之义?

进入新时代,通过互联网,各种生动鲜活、高价值的课程资源或素材,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喷涌,基层学校的教师、教研人员发现和忙于收获这些资源或素材,形成创意,与大家分享,并用于自己学校的课程,其惊奇和喜悦之情,是对辛苦工作的报偿,哪有什么心思顾及是姓国还是姓校这种无聊、无谓、无益的话题?进入新时代,课程观必须翻新。怎能还一味执念围着几本统编教材和统考打转的范式?

因此建议:高层的(教育)政策法规研究人员,应更多下沉到基层,真正了解、体察学校课程的实际,力戒用过于简化、笼统、粗硬的概念或提法及钦差大臣的模样,动辄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瞎指挥。

四、教改的特区和特许(试验)学校

1、坦白说,我对这些年基础教育改革的迟滞,不满意。究其原因,一是被高考这位学霸挡道和梗阻。高考多年来考的无非是多元智能中符号操弄的一支,但过分偏执这一支,将育人必需的德体美劳等多维度统统碾压,连一分也不给。如此荒唐、悖谬,却像又臭又硬的石头,奈何不得,岂非怪事?二是基础教育改革,一直未能像当年的经济体改——开特区,给特区特事特办,先行先试的机会——搞活,但风险可控。迄今为止,这些年除了听说北京十一学校、人大附中和上海等几个重点校的经验,被反复炒,几乎未闻什么成气候,有影响力的新鲜经验。改革的文牍成堆、成山,但落地的足音几听不见。

所以建议:基础教育这块,应学习、借鉴办经济特区的经验,鼓励和支持开办教育特区,赋予有志于改革的教育家、校长、教研人员、教师,乃至企事业单位兴办试验学校以及自主开发、实施、选择和评估课程的更大、更充分的自主权;教育特区,可采用类似负面清单的办法,除国家禁止,都可大胆尝试。如今教育行政的某些高管,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插手;进退失据,动辄得咎,怎能让大家满意?

记得曹则贤老师曾以两个故事:泡利在准备高考过程发表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论文,以及1880年被招进马尾船厂的1314岁福建少年学习的物理课,与当今大中学校的物理课进行比较。天才少年的深刻,与庸俗、浅薄的反差,实在太大。也由此说明:当今的学校,在面向全体学生、守住红线、抬升底部的同时,其发展的潜能、高度、深广、多样和丰富,都大大超乎想象。放手开办各类特许实验学校,其发展、想象和创新的空间极其广阔。

我认为,高中应向大学好好学。我国大学对标真正国际一流,通过十几年努力,推出两万多新工科、农科、医科和文科的创新课程(金课),就是因为能从自我封闭状态突围,深化改革,在开放的生态,使创新的生机活力勃发。希望中小学也能推出至少5-10万个金课。

不久前,加拿大环球游报记者对任正非先生访谈,知:华为已启动在全球招募20-30名天才儿童的项目(不就还将扩展到200-300名);并一直在海内外寻求布局、部署多个大型科教、科创中心。读华为2018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知:华为设立的ICT学院已经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7所高校。

我的感触是:任正非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军人,也是罕见、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阅读华为、阿里、腾讯、科大讯飞以及英特尔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知其社会影响、(溢出)辐射范围都在几亿人口。不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教育全球化动向和时尚?产学研用以及大中小学乃至终身学习和创新的深度融合,特许实验学校为啥不跟进?

纪念五四百年,新中国建国70周年。特别是抓住近几个月经风雨、见世面,见证和参与伟大斗争罕有的学习机遇,广大师生的见识、心态、心灵、自信、价值都经受了难能可贵的洗礼或激变。东风压倒西风,天下归心的局面初现。在这种情势下,希望给最大多数的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以更大的信任,使基础教育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放开。

2019-7-15

【树人,退休教师和教研员】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