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百姓话题 > 民生权益 > 阅读信息
管理你的身心能量,而非时间!
点击: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2-27 12:41:50

身心导语:与数千位领导人和管理者的访谈发现,这些高管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为了在工作压力面前挺住,他们把自己的发条越拧越紧,感觉就要崩溃了。你是不是也处在如此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中呢?


史蒂夫·万纳今年三十七岁,已婚,有四个年幼的孩子,他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一位德高望重的合伙人。他每天要工作十二到十四个小时,总是觉得筋疲力尽,就连晚上也难得和家人欢聚,这让他深感愧疚和不快。他睡眠不足,没有时间运动,很少正常吃饭,不是随便抓点什么匆匆填进肚子,就是坐在办公桌的旁边干边吃。万纳的经历并不鲜见。我们大多数人都用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来应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心理和情绪。而对于企业来说,这必将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精力涣散、离职率居高不下、医疗成本激增。在与数千位领导人和管理者的访谈发现,这些高管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为了在工作压力面前挺住,他们把自己的发条越拧越紧,感觉就要崩溃了。

延长工作时间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相比之下,能量则不同。我们将能量定义为工作时可资使用的潜在能力,对于人类来说,能量主要来自四个源泉--身体、情绪、思想和精神,通过形成特定的习惯,以上每个源泉都能为人类系统地增加并定时补充能量。
所谓特定的习惯,就是有意识地按照严格的时间表进行日常活动,并尽快使它们转变为无意识的、自动自觉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能量,万纳设定了一系列习惯和行为,他的生活由此焕然一新。他将睡觉的时间提前,戒掉了曾使他不得安眠的酒类。这样,他醒来时会觉得精力充沛,更想去运动--现在,晨练几乎成了万纳一道雷打不动的作息程序。还不到两个月,他就减掉了十五磅。晨练回来后,他会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早餐。万纳的工作时间仍然很长,但他一直有规律地恢复和补充自己的能量。他不再把午餐拿到办公桌边来吃,而且早上和午后常常去户外走上一圈。晚上回家之后他比以前也要轻松许多,与妻子和孩子相处得也更加愉快。

一、好身体产生高能量
我们首先从对体能的关注开始。谁都知道营养不良、缺少运动、睡眠不足和休息不够会降低人的基础能量水平,削弱他们的情绪控制力和专注力。然而,现实中许多高管都无法将健康有益的行为坚持下去,因为生活中牵扯他们精力的事太多了。

加里·法罗是美联银行的一位副总裁。在该计划开始时,他体重严重超标,饮食不规律,从不按时做运动,总是没完没了地工作,通常每晚最多只睡五六个小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法罗开始定期进行循环系统和力量的训练。他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就寝,使睡眠时间得以延长。他还改变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从前他每天只吃两顿饭,每顿都暴饮暴食,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简直就是狼吞虎咽」。而现在他每隔三个小时吃一顿饭,再搭配一点小吃,每餐的饭量都比原来小。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他在一天之内均衡葡萄糖水平,避免摄入量忽高忽低。在此过程中,他减掉了五十磅的体重,能量水平有很大提高。法罗说:「以前,当我必须专心投入到某项攻坚任务时,我会把它放在早晨来做。而现在我再也不必这样做了,因为我发现下午五点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和早上八点时一样集中。」


法罗采纳的另一个主要习惯是,在一天的工作当中,间或离开办公桌休息片刻。这种休息的好处在生理学上是有依据的。「亚昼夜节律」是一个九十到一百二十分钟的周期,在这个期间,我们的身体逐渐从精力旺盛的状态过渡到生理上的低谷期。在每个周期即将结束时,身体就开始渴望进入到恢复期,它会发出一些信号,包括坐立不安、打哈欠、饥饿、走神,但我们许多人都不把这些当一回事,继续埋头苦干。结果,随着一天工作的结束,我们的能量储备--剩余潜能--也被消耗殆尽了。

我们发现,间或休息一下来补充能量能够提高和稳定绩效。休息的质量比时间更为重要。如果你能养成定时放下手头工作休息的习惯,真正做到张弛有度,那么你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甚至是几分钟内)得到很好的恢复。休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你可以和同事聊聊工作以外的事,可以听听音乐,也可以在办公楼的楼梯上下走几个来回。虽然在大多数组织文化中,休息都不值得称道,也不符合许多事业有成者的观念,但休息的确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

马修·兰是索尼公司位于南非的一家分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他采纳了与法罗相同的一些习惯,包括午后散步二十分钟。在散步的过程中,兰不仅在思想和情绪上得到休息,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而且还闪现出一些绝妙的创意。这是因为,在散步时,大脑不是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这样,原先占主导地位的左脑就让位于右脑,而通观全局、进行富有想象力的跳跃性思维正是右脑的强项。

二、好情绪提高能量的质量

不管外部压力有多大,人们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提高能量的质量。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自己的情绪在一天工作的各个时段中有何变化,这些情绪对我们的效率有何影响。大多数人都发现,当自己情绪愉快的时候,往往就是绩效最高的时候。

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习惯可以驱散消极情绪,我们称之为「买时间」。做深呼吸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慢慢地呼气,持续五到六秒,你会感到身心有所放松和恢复,「战斗还是逃避」的反应也消失无踪。

另一种可以有效地带动积极情绪的习惯是向他人表达赞赏和感恩,这种行为对于接受者和施予者都会有好处。赞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写张便条,发份电子邮件,打个电话,或是聊聊天--赞赏和感恩的内容越是详尽具体,效果就越好。

最后,我们可以学着换一种方式来讲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以此来培养积极的情绪。不论在哪种情形下都叙述那些最令人振奋、最能给人鼓劲的故事,当然前提是不否认或粉饰现实。如果想换个方式讲故事,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三种新的「透镜」来看待这种情形,而不是以受害者的眼光去看世界。例如,透过反向透镜看一看,他们就会自问:「冲突中的另一方会怎么说?在怎样的情况下他会这样说?」透过长焦透镜看,他们会问:「半年后,我将会如何看待这一情况?」透过广角透镜看,他们会问自己:「且不论这个问题结果如何,我能从中学到些什么?会取得怎样的进步?」每一个透镜都能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培养更为积极的情绪。

 

三、集中思想可以加强能量

许多人认为,如果有一大堆任务摆在面前,就必须同时着手处理,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会降低工作效率。一心多用的代价是高昂的,将注意力从一项任务暂时转移到另一项--例如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回复电子邮件或打电话--会延长完成主要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最多可能会延长25%,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切换时间」。如果你能在九十到一百二十分钟内集中全部精力去做一件事,然后好好地休息一下,接着再全力投入下一项活动,那么你的效率就会高得多了。

丹·克卢纳是美联银行的一位副总裁。为了让自己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他设计了两套习惯。第一套是,每当他需要专注于某项任务时,他就会离开办公桌进入会议室,躲开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打扰。现在,他完成一份报告所用的时间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


四、精神追求可以激发能量

当人们的日常工作和活动与他们最为珍视的、能够赋予他们意义感以及目的感的东西相一致时,他们的精神能量就会发挥作用。如果他们正在做的工作对他们真的很重要,他们通常就会感到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并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遗憾的是,高要求、快节奏的职场生活让人们很少有时间去关注这些问题,许多人甚至没意识到,生活意义和目的的追求也是能量的潜在源泉。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乔纳森·安斯帕赫尔是从向自己提出一连串问题中受到启发和鼓舞的,他从中找到了哪一些事情对他是最有意义的。他告诉我们:我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些反省,问问自己希望别人想起你这个人时,脑子里是怎样一种印象?你肯定不愿意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工作狂式的合伙人,从早到晚就知道干活,让手下人也跟着受罪。如果,我的孩子打电话给我,问我「你能来看我们乐队的演出吗?」我希望回答他「好的,我一定去,而且要坐在第一排。」我可不想当那样的父亲:走进音乐厅,坐在最后一排,开着黑莓手机,一来电话就立刻跑出去接听。


为了从精神中获取能量,人们需要理清优先事项,并以此为准在三个方面制定习惯:做自己最擅长和最喜欢的工作;有意识地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域分配时间和精力,认真工作,关心家庭、健康和他人;此外,还要在日常行为中奉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在发掘自己最拿手和最喜欢做的事情时,你要意识到这两者并不一定是彼此重合的。做你非常擅长的工作时,你可能会得到许多好评,但你却无法从中获得真正的享受。反过来,有一些事情是你特别想做的,但你也许并没那方面的天分,你若想在这些事上获得成功,就得付出远远超于常人的能量。

责任编辑:klc002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