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除了设备和材料,日本电子产业还剩下什么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芯榜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5-23 10:30:45

 

 

最近几年,“卡脖子”是中国科技领域出现最多的词汇之一。

 

细看广为流传的“卡脖子”清单,我们会发现,中国被卡最严重的技术里,有一大半涉及材料、设备领域。

 

毕竟全球超过50%的半导体材料来自日本公司,日本半导体材料占据了韩国半导体材料进口总额的80%以上。提起日本电子产业,可能很多人会联想到“落寞的贵族”,但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日本仍然是“骄傲的王者”。

 

铸造时代淘金之“铲”

 

半导体制造通过前段工序,在硅晶圆上形成晶体管、电容、排线等的3D 结构。此外,在硅晶圆上同时形成约1,000个芯片(Chip)。

 

前道工序中使用的主要设备的厂家如下图所示,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有涂布显影设备(Coater & Developer92%)、热处理设备(也被称为“纵型扩散炉”,93%)、单片式清洗设备(63%)和批量式(Batch)清洗设备(86%)、测长SEM80%)等。此外,日本在CMP设备方面虽然不占有TOP 1的优势,但日本的荏原制作所在逻辑半导体方面占有30%的市占率,因此,CMP设备属于日本企业占比较高的范围。

 

 

在半导体前段工序中,各家企业在各类设备中的占比,以及日本企业的占比。笔者根据野村证券的数据制作了此图。(图片出自:eetimes.jp

 

然而,日本企业在干蚀(Dry Etching)设备、CVD设备和溅射等成膜设备、各类检测设备方面的占比较低。但是,这些设备采用了很多日本产的零部件。其中,采用最多的是石英产品、陶瓷产品等。

 

其次,前段工序中使用的主要材料的企业占比如下图所示。日本企业在硅晶圆、各类光刻胶、各类CMP粉浆、各类高纯度溶液等产品中的占比极高。可以说,日本各家材料厂商的气势绝不亚于设备厂家,存在感极高。

 

 

在半导体前段工序中,各家企业在各类材料中的占比,以及日本企业的占比。制作此图笔者得到了诸多日本材料厂家的协助。(图片出自:eetimes.jp

 

把握全球市场“命脉”

 

日本半导体产业已经不像30多年前那样辉煌,但年老的雄狮依旧有着锐利的“獠牙”。在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制造环节,硅片、电子气体、光掩膜、光刻胶配套化学品、抛光材料、光刻胶、湿法化学品、溅射靶材等多种关键半导体材料的生产都要高度依赖日本企业。日本企业在许多关键半导体材料方面全球领先。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日本后端半导体材料所占全球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日本各材料领域龙头企业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从数据上看,在DRAM关键原材料领域,日本企业占据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就硅片市场而言,日本企业信越和胜高几乎垄断大尺寸硅片市场,在该领域占据全球份额的60%左右。在光刻胶领域,日本厂商同样“当仁不让”,在全球前五大光刻胶龙头企业中独占四席,占据了光刻胶70%的市场份额。在光刻胶的细分领域—Arf光刻胶中,日本企业甚至可以占据93%左右的市场份额,呈现高度寡头垄断格局。ABF也是由日本味之素一家独大,市场占有率超99%+

 

在一些略显冷门的半导体材料领域,日本企业同样有着很强的实力。以半导体封装环节中使用的光阻剂为例,日本JSR Micro及东京应化工业(ToK)是全球前两大供应商。在IC封装载板、ABF基板层介电材料、制造封装基板核心层材料、环氧树脂固态封装材料、导线架、焊线材、底部填充剂等方面,不少历史悠久的日本厂商仍是独占鳌头。

 

创道投资咨询总经理步日欣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等半导体材料的核心基础是基础化工,大部分电子级材料对纯度的要求比较高。再加上相关领域的品类繁多,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受限,所以不太可能形成多寡头局面,日本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的领先优势明显。

 

最新光刻胶全球市场份额占比

 

 

如今日本仅仅在设备和原材料领域占据优势地位,要知道日本曾经在整个电子产业独霸世界。

 

日本电子产业的兴盛

 

1989年全球市值最高的50家公司中,日本独占32家,不仅美国公司被碾压,纽约地标洛克菲勒大厦也被日本买下。索尼、松下、NEC、东芝、日立、三菱,世界前10的电子业巨头几乎也被日本公司垄断。小到随身听、游戏机,大到家庭影院、电视机,各类电子产品大卖帮日本企业傲视群雄。

 

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曾出版了一本新书——《日本可以说不》来叫嚣欧美发达国家。整个90年代日本社会弥漫的是美国陨落,日本第一的情绪,纽约时报还因此向美国人发出灵魂疑问,到底是谁打赢了二战?

 

奇怪的是如今我们身边还有电器是日本品牌的吗?本是让日本安身立命的消费电子,不但今天产品几乎在江湖上绝迹,一个个日系品牌还接二连三“卖身”和倒闭。2022年日本电子产品甚至破天荒地出现了30多年来首次贸易逆差812亿日元,所以日本电子产业的大败局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日本落败是自找的,不如说日本发展已经到了美国设定的边界,日本战后产业的兴起得益于美苏冷战。索尼的晶体管显像管技术,恩尼西的半导体技术源头都来自于美国的恩赐,日企工程师拼命加班在技术应用上创新,因此才实现了电子产业的弯道超车。

 

“兔死狗烹”,走向衰落

 

而“东芝事件的突破法则标志着小日对大哥底线的冒犯。而紧接着是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美国眼中钉肉中刺均在自行瓦解,共同强敌不复存在,兔死狗烹也是必然的。

 

 

广场协议、日美半导体条约、301调查,一个个比今天更重磅的制裁纷纷发布,但日本电子业居然没事儿,这些超乎预期的制裁没有立即击垮日本电子业反而日本无论是GDP还是电子业的高点都延续到了2000年前后。要知道1985年到1988年,日元兑美元就升值93%,可整整20年日本电子业还在扶摇直上,这又是为什么?

 

首先,日美贸易战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从纺织、钢铁新材料一路打到电子半导体,而按以往的经验,美国每次制裁都是小打小闹,所以当时日本甚至无法判断这次制裁电子业会不会又是历史的重复。

 

其次,日本自己对制裁其实也没搞清楚到底是好还是坏,比如关于广场协议带来的日元升值到底会不会重创日本经济学界就有争论。因为日本是向外型经济,日元升值的同时,也导致日本购买原料和专利技术的价格降低。甚至有学者发现1987年日元升值,虽然导致出口损失了9万亿日元,但进口同时节省了9.6万亿日元,而这一来一回反而还赚了0.6万亿日元,而作为具有垄断性优势的电子业,就是在这样的小算盘中狂喜。对于电子业来说,日元升值不但原材料更便宜了,还有利于企业购买很多他们认为优质的技术和资产。

 

而越是财大气粗的收购所谓先进的技术,就越是可以继续打造日本电子产品的高端化,这样在日本产品国外涨价也名正言顺。

 

1990年之后电子业总体还在增长,但日本电子工程师的心态已经悄悄发生了逆转。

  

1990以后日本股市楼市开始剧烈下跌,1991年日本房价下跌了近65%。东芝半导体70个工程师为什么会被三星一挖就走,因为这些人都伴随着日本泡沫的膨胀和破灭,不仅多数人家里都有负债,而且在过度悲观的心态下早已没有了家国大义,只剩下了给钱就来的妥协,这就是为什么三星在上世纪90年代疯狂挖东芝工程师。

 

虽然制裁没有影响到电子产业产值,但其内部也开始巨变,半导体人才流失直接导致了应用创新的难以为继,新产品的迭代就没有人开发。既然这样企业层面干脆选择不做下游产品,退居更容易赚钱的上游零部件和材料,这也影响到了如今日本半导体的发展路线。还在电子消费产品上苟延残喘的厂商,因为固有的技术垄断就更想赚现钱,保护本国市场,于是就出现了日本电子产业独有的一幕,集体性脱离全球产业链,采用独立标准只在自己的技术路线里盈利。

 

在进入21世纪后,电脑和智能手机这两个超级终端的出现给了日本电子产业最致命一击,全世界的产业链都涌入这个赛道,而日本电子企业则仍在自己的小角落里。上一代晶体管和存储技术虽然领先,但电脑和手机需要的是CPUGPU以及网络技术,根本拿不出像样创新的昔日巨头们彻底失去了竞争力,所以不但那些引以为傲的电子产品如今都成了电子垃圾,很多品牌也在互联网时代消失殆尽。

 

2022年全球市值最高50强中没有一一家日本电子企业,仅剩一家日本企业,还是饱受电动车转型困扰的丰田,一个国家持续繁荣的密码到底是什么?

 

是创造性破坏经济机制,也就是所谓的破坏性创新。

 

从日本电子行业的大败局可以看到,这种破坏性创新曾经就是他们赶超的密码,可对时局的判断错误,对危机熟视无睹,让他们在时代红流的变幻中不得不固步自封,走起了极端,以至于忘记了创新才能带来能力,最终眼睁睁的被别人将会打击。

 

而中国企业的今时今日恰如别时彼刻,虽然跟日本电子业一样,我国已经有很多领域有所超越,但谁又敢保证我们今天没有踩到跟他们一样的坑,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持续繁荣,到底是什么?

 

来源:芯榜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