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毛主席三次重用此人,他晚年动情评价:没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
点击:  作者:白衣    来源:故里梦长安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3-09-09 10:31:59

 

 

新中国有十名开国大将,第一位是粟裕,战功卓越能力突出,主要指挥的淮海战役歼灭国军大量精锐,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他排在榜首实至名归。

 

第二位是徐海东,雪中送炭党性极强,当中央红军辗转至陕北之时,缺衣少粮、弹药不全,徐海东大度地从拿出五千银元帮中央解了燃眉之急。

 

当时的背景也特别重要,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草地一别,生了间隙。徐海东是红四出来的人,却义无反顾地支持中央,红十五军团本来就只有7500银元,自身过冬都有些不够,但他还是果断拿出三分之二的积蓄相助。

 

甚至可以说,徐海东救了中央红军的命。因此后来毛主席和众多领导人都对徐海东特别关照,若不是粟裕太能打,很可能徐海东还会排在大将第一。

  

第三位是黄克诚,这里就有些奇怪,在大多数人看来,他的知名度不如排在第四的陈赓,既然如此,他为何又能排得这么高呢?

 

简单来说就是战略超然为人公正。毛主席曾经三次托付重任,他都顺利将目标完成,而在他的晚年,对毛主席也有一番非常客观的评价。

 

 

最能体现黄克诚目光长远的两件事,一为抗战时期提议恢复政委制度。当年为了民族统一战线,我党在军队编制上也尽可能向国军靠拢,番号改了、军装改了、政委制也改了。

 

有一段时间,政委变成了军事副职,政治部主任变成了政训处主任。中央领导们明白这是为了统战目标而暂时做的妥协,但广大指战员可不理解。

 

很多一线战士老红军抱怨连连,说跟国军打了这么多年,现在自己却变成了国军。

 

而没有政委后,部分在外发展根据地的将领开始滋生军阀气息,对中央的命令阳奉阴违。如果任由这些情况发展下去,后果是致命的。

 

 

平型关大捷后,军队也暴露出了问题,黄克诚收到一线的反馈便立即深入基层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让他大为吃惊。回到八路军总部他就迅速写了详尽的报告,强烈要求恢复政委制度。

 

中央收到报告极为重视,毛主席不久便要求全军开展反军阀主义斗争,并恢复原有的政委制度和政治机关。

 

这个决定非常重要,人民军队能够打不散、始终服从中央指挥,最关键的是思想,而抓思想的那个人就是政委!黄克诚能先一步看到没有政委的危害,确实眼光独到!

 

 

还有一件事是首倡抢占东北。日本投降后,我党有些干部以为和平已经到来,便放松了警惕。不过黄克诚看到了平静之下汹涌的暗流,1945914日,他向中央致电,建议动用一切力量抢占东北,速度越快越好,人数越多越好。

 

在全军当中,黄克诚是第一个提出此类看法的人,中央很快也做出了回复,并在各大根据地调集精兵强将出关。东北被日本人经营多年,有很强大的工业基础,拿下此处,对整个解放战争都有重大意义。

 

后来人民军队也正是凭借东北的发展,让局势逐渐倾斜到我们这一边。黄克诚首倡的功劳不能简单以一战得失来论了!

 

因为黄克诚是军政双全的杰出人才,毛主席每次有什么重要任务,都很放心地交给他。

 

 

194811月,中央已经规划好了平津战役,时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的黄克诚突然接到任命书:请黄克诚尽快结束工作,率干部随东北野战军南下,黄准备担任天津军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

 

天津也是国内排得上号的大城市,拿下它后就可以全面围困北平。要打,肯定能打下来,但接下来如何治理就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不能太柔,否则压不住城内有异心的人,又不能太硬,否则杀戮太多影响不好。总之天津必须做好一个榜样,让北平的傅作义放心,从而促使他下定起义的决心。

 

当时我党有大城市管理经验的人并不多,毛主席想来想去,认为能秉公办事的黄克诚最合适,于是黄克诚就接过了这个重任。

 

 

1949114日,解放军对天津发起总攻,15日下午3时,天津宣告解放,4时,黄克诚带着军管干部进入天津,开始对全面接管这座城市。

 

因为之前准备充分,入城各部队又兢兢业业各司其职,接收工作进行得很顺利,随后,在黄克诚的带领下,天津逐渐消除战争痕迹,开始恢复生产建设。

 

这次任务完成得出色,让毛主席决定继续重用,很快黄克诚就接到命令要去主政湖南。对于这个调动他非常诧异,毛主席宽慰说:是我点名让你去的,你在天津已有了经验,又是去我们家乡,风土人情熟悉,你去我放心。

 

黄克诚依然没有辜负期望,在湖南的三年里,他为稳定秩序、恢复生产出了很大力气,同时还配合中央完成了剿匪、土改、支援抗美援朝等一系列工作。

 

 

1952年,中央各大机关都急缺人手,毛主席又一次委以重任,让黄克诚入京担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往后的几年里,黄克诚一直兢兢业业,陆续担任过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只是在1959年,由于那场会议的影响,黄克诚失去军职,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负责重要岗位。

 

许多人一直将彭、黄看做一体,其实那场会议黄克诚本来也可以不受影响,当时华东局书记柯庆施找过黄克诚说:彭德怀以前不是也整过你嘛,怎么不站出来说说呢?

 

这就是一个信号,只要黄克诚撇开关系再搞点材料,那他就可以“过关”了。但黄克诚只是摇头:我没有石头。即不愿做那个落井下石之人。可敬可佩!

 

 

直到1977年,黄克诚才继续在中央工作,他在纪委期间,公正地看待了很多人,比如说林总。黄克诚特殊年代的遭遇跟林总也有几分关系,但他没有打击报复。相反,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初稿完成后,他还为林总正名。

 

初稿中关于林总的介绍,几乎只剩错误毫无功劳,黄克诚找来编写人员,告诉他们:

 

写史要客观,不能因为后期的错误就抹杀前期的贡献,战争年代林还是立下很大功劳的,人民军队在东北发展能这么快,林作为一线主要领导人,这点不能抹杀。

 

有他的坚持,《军事卷》才对林总有了客观评价。

 

 

后来黄克诚在《解放军报》里撰写了一篇文章,主要是对革命时期的一些回忆,但是在发表前,有工作人员对内容进行了稍许修改,将里面的毛主席都改成了‘毛泽东同志’。

 

黄克诚看过修改后的稿件皱了皱眉说:改成这样,我不习惯,感情上过不去,还是用‘毛主席’好!如果谁说革命年代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

 

就当时而言,其实黄克诚的做法也不符合“风向”,但他还是做了,最后稿件也按照他的原版发出。

 

他对毛主席的评价非常高,一次中央会议时说:毛主席去世,我感到深深的难过,虽然我自从庐山会议以来一直蒙冤,但我们这代人的感情是超过一切个人恩恩怨怨的.......

 

 

在纪委的座谈会上,黄克诚也直言:“如何认识和评价毛主席、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井冈山的红旗不倒, 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希望,对我们中国革命关系非常大。”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井冈山这面红旗,长征的胜利”。他对毛主席这些评价,后来都公开刊登在了报纸上,鼓舞了很多老同志。他的努力,给维护社会的稳定、统一全党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人!

 

作者:白衣 ;来源:故里梦长安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