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邱炜煌:让思想的光芒照亮人生
点击:  作者:邱炜煌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3-12 12:29:54

 

 

恢复高考那年我考上江西大学中文系,有幸加入“七七级”,从此把“笔杆子”作为人生追求目标,渴望在报刊发表理论文章。然而这却是不易抵达的“彼岸”,没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坚守、“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磨砺,哪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大学毕业那年,我便经历了“出师不利”的挫折,我研究关汉卿杂剧的论文通过《江西大学学报》编辑部审定,谁知在期盼样刊的憧憬中收到退稿通知,告知“大学生优秀论文选登”栏目取消。面对意外的变故,我心有不甘,重新出发,继续在思想丛林在苦苦追寻、长途跋涉。

 

1982年大学毕业,我分配到中学当老师,两年后被选调到机关,长期在地方党委部门任职。一直以来,没有什么“官念”,本科学历到顶,力求做一个“思想者”,超越“述而不作”,让思想的光芒照亮人生。

 

做一个“思想者”,我手写我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学毕业后五年,我在工人日报理论版头条发表《不能冲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并首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它犹如一朵“报春花”,引领我走进气象万千的思想丛林。

 

2006年我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调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不改本色,甘当“写手”,在学习中研究,在工作在思考,超越“述而不作”。我始终坚持“我手写我口”,讲话自己准备,课件自己制作,从不“笑纳”别人的成果,从不挂名发表文章,从不花钱买版面发表,一直把理论思考作为自己的人生支点,于是写着文章进机关、当领导、做教授。“我思故我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思想”成就了我。

 

我的不少文章并非“有意栽花”,倒是不经意间的“无心插柳”,只是因其跳跃着思想的火花而吸引编辑的眼球。于是讲授讲授《共产党宣言》,就有了《反对本本主义首先要“胸有本本”》,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发表;结业典礼寄语学员,不说套话,只说心语,润色为《做个“与众不同”的你》,被学习时报采用;为学校首届学习节作动员,形成《知否记否:我们的学习节》,天津日报收稿即编;与大学教授席间闲聊,演绎成《民主贵在适合》,《唯实》杂志果敢登出;在校庆诗歌朗诵会上致辞,润色为《让我们诗意地生活》,学习时报欣然刊发。     

 

天道酬勤,人生添彩。至今我已在求是、人民日报、瞭望、光明日报、红旗文稿、学习时报、党建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300多篇理论文章,出版专著《经典效应解读社会主义》(获江西省党建优秀读物奖)、文集《荒村听雨》、《思想者说》,拟将十八大以来发表的文稿编成《触摸时代》。

 

我是写着文章进党校、获奖励,不但破格评上教授职称,还荣获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全国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命题专家,尤其是作为本市唯一推荐人选,在与全省专家学者的无差别PK中胜出,2016年获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江西省文化名家”殊荣,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由于是“零的突破”,市委宣传部撰稿登报鼓励。在市委党校主政十年,我校夺得全省党校系统办学质量评估第二名,科研成果稳居全省第一,我本人连续五届获全省党校系统科研成果一等奖,两次获全国党刊优秀文章一等奖。退休后,我又被省委宣传部聘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攻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三报一刊”。

 

做一个“思想者”,不人云亦云

 

对于地市级基层“写手”来说,在报刊发表文章难,在大报大刊发表文章更难,在“三报一刊”发表文章难乎其难。要在有限的版面中“分得一杯羹”,必须树立“突围意识”,实现“错位发展”。

 

回顾我的创作实践,一是突出问题导向,研究倾向性问题并提出对策。针对日渐突出的社会不公,我在红旗文稿发表《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丰富社会主义因素》,人民日报《思想理论动态参阅》全文转载,由此开启了我余这两家刊物的多年合作。基于一些领导干部忽视学习马列经典原著,从本本主义走向“胸无本本”的另一个极端,我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首先要“胸有本本”》,《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发表后,又应北京日报之约加重分量发表。尤其是2013年《净化官场政治生态》在学习时报“思想理论”版头条发表,一不小心成了“现象级”文章。人民网和中国新闻网当天发通稿转载,人民日报客户端以《政治生态十种“常见病”》为题图文并茂推出,引发媒体一波又一波转载。尤其是北京日报就此约我写了四篇系列文章,北京支部生活杂志”隆重推出“,配发作者简介和照片,北京青年报对我进行电话专访,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约我出书,它使我的编辑“朋友圈”不断扩大。

 

二是把握中观定位,走出“象牙塔”,追求“乡土味”,实现理论与实际深度融合。鉴于基层主题教育中出现的应付、作秀等“伪学习”现象,我把《重视解决“大学习”中的问题》投给红旗文稿,没想到被《求是》“相中”,以《形式主义的“学习”要不得》为题发表。我的《做符合“三严三实”的老实人》在学习时报发表后,湖北省委书记、组织部长分别批示各级干部学习,成为该省主题教育的必读文章,实在始料不及、喜出望外。尽管我的文章曾被时任中宣部长、江西三任省委书记批示,但就影响力而言,它应该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高峰之作”了。

 

三是关注社会热点,使政治理论与大众话题有效对接,回应热点,阐释难点,化解疑点,把握“歌颂”与“暴露”的平衡点。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每周四版)名家荟萃、颇有影响,绝对的业界“大佬”,2013年全党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启动,北京日报约我写了《淘汰官场“逆淘汰”》、《不让“好人主义”得好》、《让“琢磨人”的人“琢磨事”》、《“能力不如关系”当止》等一组文章,编辑坦言”如此向基层约稿,绝无仅有“,篇篇引起反响,《淘汰官场“逆淘汰”》在报刊文摘头版头条摘登。之后在该报陆续发表《不能滥套“新常态”》《党纪“负面清单”之外有底线》《治治基层“简单粗暴”问题》《“与人为善”是“伪善”》《拒绝没有精气神的“心态好”》等一系列理论时评,报刊文摘、文摘报屡屡摘登。尤其是《我们今天如何发扬”斗争精神“》《重视”落实性调查研究“中的问题》竟在理论周刊头条发表,引起较大反响。因为它频发我的文章,江西日报编辑电话联系我:“你总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能给家乡的报纸写些文章吗?”其实年轻编辑有所不知,家乡的报刊哺育了我,它们是我创作的“根据地”。我曾在江西日报“学与思”专版发表多篇文章,在江西省委党校《求实》发表的文章三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江西省委《当代江西》使我两次获得全国党刊优秀文章一等奖。

 

四是改进表达方式,改变“单色调”,拒绝“八股腔”,探索“政治美文”新样式,即把论文当作散文写,把散文当作论文做,使正能量得以软表达,让主旋律富有艺术美。我在人民日报发表《清贫丰碑遐思》致敬方志敏:眺望清贫树,我似乎看见古树枝叶低垂,正为方志敏致意默哀;仿佛听到太阳坑松涛作响,像是在传颂方志敏一个又一个清贫故事。方志敏的清贫就是荣辱观的标尺,是一种“大有”,它“有”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有”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有”一个清贫者的无上荣光。在红旗文稿发表《文化要在“以文化人”中彰显价值》诠释文化价值:文化是传递爱心的温暖,简单的一声叮咛、一句祝福,可以给人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次微笑,或许如暗香浮动,韵味深长。

 

做一个“思想者”,乐在其中

 

写作于我是“苦并快乐着”,有编辑的信任、梦想的追求、成功的喜悦,一切付出都值得。

 

“红旗”,一个极其响亮的词语;《红旗文稿》,多少“笔杆子”向往的刊物。自1996年与它结缘(时名《内部文稿》),有幸十多次攀登这座“高峰”。李编辑曾向我透露“秘密”:“你的文章有思想有生气,有时我们编辑轮流传看”。多年前同事省委党校开会回来,说系统同仁称我为“经常在红旗文稿发表文章的校长”。红旗文稿提高了我的“辨识度”,成了我的“标签”,因为它一些报刊向往抛来了“绣球”。

 

2009年起,我与天津日报一直保持着“热线”联系,在该报已发表50多篇文章,有时一天发表两篇,以致不得不另用笔名。对于我的稿件理论部王主任信任有加;她若需要什么稿件,我总是加班加点尽快完稿。尽管天津日报”薄酬”不薄,但赶稿的辛苦不可用投入产出比衡量,用王主任的话说,理论工作者需要超越名利的“情怀”。多年来,大凡中央召开全会或重要节点,她都会早早向我约稿。有时稿子未见报,一打听,原来稿子有分量,留作发头条。于是在天津日报理论版头条位置发表了17篇“重头稿”,每每读来觉得欣慰、暖心。王主任退休前把我“移交”给美女丁编,延续我与天津日报的联系。

 

退休后我有了“时间自由”,于是与《北京支部生活》杂志有了几年“蜜月期”,几乎每期约写“命题作文”,作为外地基层作者,我真有“受宠若惊”之感,闫主任却坦言,“我也约过北京的专家学者,但总觉得他们中规中矩、不接地气,所以才会舍近求远”。他非常信任我,竟约我写《“北京榜样”激励我们前行》,我不熟悉首都情况,又由不得推辞,只能“赶鸭子上架”,夜以继日阅读他发来的“北京榜样”事迹材料,用心构思,反复琢磨,终于没有辜负信任 。他也“善解人意”,对我投去的稿件,打开“绿灯”,基本采用。

 

本世纪初,我把《网络妈妈的启示》投到中宣部《党建》,王编审的回复热情洋溢,希望唯美一些,文章将配发压题照片和评论。二稿题为《网络妈妈的“别样美丽”》,我担心辜负信任,当她兴奋告知“总编非常满意”,真有如释重负之感。由此她对我的稿件总是投“信任票”,仅纪念方志敏的文章就发了三篇。她退休后我很少向该刊投稿,直到一天接到年轻编辑的电话,说查阅过刊觉得我的文章与众不同,于是再续前缘,约写《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做一个“思想者”挺好,不为谋生写作,不因功利笔耕,执着地表达思想,骄傲地抒写快乐。由此觉得自己很“富有”,因为思想丛林有自己栽下的一片绿,文化园地有属于自己的芬芳,每天都怀有期盼,都可能获得惊喜,打开电子邮箱有可能接到用稿通知,翻阅报刊也许自己的文章跃然纸上,搜索百度惊喜自己的文章又被转载。“我有几本书,足以慰平生”。当步入耄耋之年,于阳台泡一壶茶,品淡淡清香,咀嚼着自己的文字,不时跳跃着难忘的时刻、美好的瞬间,享岁月静好,望日月悠长,幸福便在心里徐徐升腾、缓缓弥漫------

 

 (作者:邱炜煌,江西省文化名家、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省作协会员、教授、江西上饶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在《求是》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300多篇理论文章;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邱炜煌:让思想的光芒照亮人生

    2025-03-12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