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周秦汉:合资车怎么成为了落后技术
点击:  作者:周秦汉    来源:铅笔经济学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5-20 11:00:29

 

合资车怎么成为了落后技术

 

 

现在,寒气已经传导到汽车行业,目前4月的汽车销量已经开始下降。

 

这还是在各个车企,今年纷纷大降价的前提下。

 

今年春节开始,行业一哥比亚迪带头开始卷,开年雷击。

 

 

然后,各个车企,不管是传统车,还是新势力,统统跟着降价。

 

最近降价的是造车新势力一哥理想。

 

 

在这降价的大潮中,最为受伤的,还是合资品牌。

 

 

近乎腰斩的销量降幅,简直把老外都杀懵了,完全手足无措。

 

几年前还风光无限的合资车,为什么今年就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呢?

 

这其实我早在3年前的《电动车终结贴》,就预测到了:

 

 

而这其中的道理很复杂,但只要说清楚了又很简单。

 

请听我给大家来细细分解。

 

首先,从1999年开始,奇瑞出了第一款车“风云”,合资和进口车就已注定了败局。

 

 

同时期的,还有吉利,比亚迪,长城。

 

这些被称作自主品牌,意思是中国人自己做主的汽车品牌。

 

中国的产业有个规律,只要中国民企能做出来的产品,那么外资和国企,都会被赶跑。

 

无非是时间问题。

 

因为中国民企,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

 

除非我不能做,不然我一定赢。

 

而汽车行业,也是这个规律下的一个典型案例。

 

只是这次,时间有点久。

 

2000年刚开始的被人看不起,到2010年的立稳脚跟,最后2020年的起鼓相当,中国汽车行业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

 

前十年,自主品牌就像被退婚的落魄家族少主,被人反复羞辱捶打。

 

后十年,自主品牌又像爽文男主一样,十年之期已到,恭迎龙王归位。

 

 

这中间,无非都是一个打怪修炼升级的过程。

 

大家都在练级,而自主品牌,是速度最快的那个。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技术扩散

 

第二,因为技术快速扩散,自主品牌的实力在快速追赶。

 

2003年,比亚迪出了非常著名的F3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车有多丑。

 

而且,这车是对着丰田卡罗拉(当年也叫花冠),一比一的抄袭。

 

当年抄袭到什么程度?

 

就是卡罗拉的零件拆下来,比如车门,你能原模原样安装到F3上。

 

这种赤裸裸的抄袭,在今天肯定是违法的。

 

 

这时候的自主品牌,怎么可能让人看得起。

 

山寨车,是这时候最好的形容词。

 

但是,因为丰田卡罗拉要15万,比亚迪F3只要5万,对比参考大众的桑塔纳要20多万。

 

所以F3还是卖爆了,一年卖10万多台,而且供不应求。

 

当年经销商来抢车,抢到什么程度?

 

4S店老板,直接不呆在店里了,挤在比亚迪厂里抢车。

 

抢不到车的老板,直接拿个榔头,把车门玻璃敲碎掉。

 

 

意思是,这是我损坏的车,所以我负责提走。

 

我之前听到老同事跟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心算了下:

 

修个玻璃大概300元,4S店开回修好立马卖掉,一单赚几千元没问题。

 

符合逻辑。

 

这时候,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物资匮乏阶段,只要有货就不求卖。

 

然后,自主汽车立稳了低端,开始进军中端。

 

于是,第一个技术扩散就开始了,增加电子配置

 

2000年出车的5年后,2005~2010年附近,自主车企在销量爆表的前提下,开始了第一波的自我升级。

 

我不仅比你卡罗拉便宜,我电子配置还比你多。

 

比如遥控钥匙,玻璃电动升降器,无钥匙启动,电动座椅,电子大屏,收音机也给你换成CD机。

 

 

外资不是没有这些技术,但是他们只放在豪华车上,屌丝车不配有电子配置。

 

但是这些玩意又不是车企生产的,都是零件厂家做的。

 

自主车企们算了一下采购价格,发现真的便宜的很。

 

各种配置都是几百元一个,加个5000元成本,零件厂家统统给你配齐喽。

 

比亚迪奇瑞吉利,就贵个12万,很快出来了电子高配版的车;

同样的合资车,如果你加这些配置,直接得贵上108万。

 

于是,自主品牌很快获得了市场的青睐,中低端的廉价高配汽车,带来销量的节节攀升。

 

但是,在疯狂提产能的情况下,质量就被忽视了。

 

当年比亚迪内部,王传福给各级高管开会,2小时里面,1小时55分钟谈产能问题,5分钟谈质量问题。

 

2010年之后,自主品牌也大卖了几年,经过市场的沉淀和考验,消费者手中的新车变成了旧车,质量问题开始暴露出来,自主的口碑开始崩盘

 

奇瑞奇瑞,修车排”,也开始成为全国笑谈;

 

比亚迪、吉利,也同样因为质量问题,被认为是廉价低质。

 

 

以数据说话,大家可以看到,2011年起,自主品牌占有率有了非常大的降幅。

 

在当时,买自主品牌多为过渡,脸上没面子,都想用几年后再换车。

 

消费者都打上了思想钢印:合资可以开十年,自主只能开5年。

 

于是,在2011年后,出现了销量下滑,品牌价值下降,可以说接近了破产边缘。

 

自主品牌痛定思痛,面对停产停工的工厂和产线,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第二次技术扩散,沉下心来搞更深层、更精细的技术。

 

造型,车型,从以前的逆向抄袭,改为了正向开发;

 

工艺,制造,从以前的粗制滥造,变成了精益生产;

 

试验,质量,从以前的得过且过,换作了对标合资车企的标准。

 

 

比亚迪老总,王传福以前说,人+夹具=机器人。

 

到了这个阶段,他立马反悔了,反而这几年用机器人,买的比谁都狠。

 

毕竟机器人的焊接质量,比人工好那么一点;

 

最后带来全车的质量,又能提升那么一点。

 

技术革新需要人才,这时因为合资车企的人才已经充足,可以被高薪挖墙脚,自主品牌只要愿意下血本,技术进步都非常快。

 

比如挖过来一个质量总监,第一款车可能不能部署全面的质量体系,但是到了第二款车,就可以完完全全照搬合资的质量标准了。

 

同样的,如果车企想用高强钢,铝合金,请一个技术专家带队之后,经过2款车型的研发和生产,就能全面铺开。

 

 

这往往只需要5年时间,而且合资品牌没有任何办法阻止。

 

我们汽车的技术人员,3年学成出师,引进一个新技术,5年就可以培养两代自己的工程师了。

 

一个先进 高科技技术,5年就能变成烂大街的常规技术,在中国,就是这么夸张。

 

毕竟学习别人的先进,比自己研发,要容易太多太多了。

 

抄作业谁不会?

 

无非是谁舍得花钱去学习和部署,谁能多快好省的抄到手。

 

所以技术外扩是必然的。

 

而且,这些先进技术,车企们并不是照单全收。

 

自主品牌会改成更简便,更便宜,更适合自己,改良之后比外国的技术还强。

 

到了2015年,自主品牌的质量略差于合资,价格比合资低一半,电子配置全部给你拉满,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也能战个46开。

 

你拿什么和我打?

 

所以10左右的价位上,合资根本就没有任何活路,全靠品牌溢价撑着。

 

但是20万再往上的价位,自主车企还没入侵,合资车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法系和韩系车,从此开始迅速衰退,开始了每年销量腰斩。

 

系德系日系车,本身实力更强一点,仍然还有一战之力。

 

但是谁也没想到,在自主品牌苦练内功,略有小成,合资品牌根基还在,准备大战一番的时候,汽车行业开始了百团大战

 

最后,是一场旷世浩劫的造车新势力的大逃杀。

 

 

2015年开始,中国突然成立了100多家新的车企,上图仅仅是其中50家。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方面,美国特斯拉的成功和大涨的股票,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诱惑,各路资本刻在基因里的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比如腾讯阿里百度,都是国外复制到中国的互联网模式)又蠢蠢欲动了,市场上不缺投资人。

 

另一方面,是电动车技术比燃油车简单,市场上技术也已经成熟,那时已经有了无穷无尽的零件供应商、设计公司、线体服务商、汽车工程师,你只要掏出钞票,什么技术、产品或是人员,都能给你买到。

 

200亿就可以搞个车企。

 

而且可以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吸引外部投资人一起来烧钱,相当于可以分期付款。

 

启动资金往往10亿就够了。

 

哪个大老板、小老板掏不出10个亿?

 

于是,轰轰烈烈的造车新势力百团大战,正式打响。

 

从此,汽车行业开始了滚筒洗衣机模式,每家车企都卷了起来。

 

去掉还没有出车就死掉的,到了2019年左右,已经小几十家车企的新车上市,凭什么你能活我得死?

 

卷服务,卷价格,卷配置,卷造型,卷强度,卷加速,卷续航,卷电耗,卷空间,卷智驾,卷死一切。

 

在生死存亡面前,什么都得卷到极致,才有一丝丝生存的希望。

 

在一年一革新的造车新势力面前,合资车简直就像一个僵尸,行动迟缓约等于一动不动。

 

比如我熟悉的一体式压铸,特斯拉带头搞。

 

蔚小理过了2年就学走了,其他造车新势力3年也出师了,传统车企5年也都试着用了。

 

但是合资车企呢?

 

一个都没有搞。

 

 

一体式压铸省钱省事,更高质量更高强度,你猜怎么招,我是老外我偏不用。

 

而这并不是孤例。

 

比如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超级大屏,等等。

 

 

老外就喜欢老技术,新技术都是奇淫巧技,老佛爷碰不得。

 

这是因为合资车企,要国企和外资双方扯皮,决策有时候要转到国外。

 

而国外的领导层,也是层层汇报,各个领导还不敢担责,所以也不敢轻易上新技术。

 

老外休假又多,经常一休一个月,碰到了就小半年过去了。

 

有时候决策通过,先搞个实验,再小规模造车,又一年多过去了。

 

再加上,国内正向开发一款新车,3年就够了;

 

国外同样的研发和制造,往往需要5年。

 

碰到稍微重大一点的决策,8年都算老外速度快的。

 

所以最近十年间,国内车企已经迭代了3次,国外连进步1代都算勉强。

 

所以外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完全被弯道超车了,而且连中国尾气都见不到。

 

但是造车新势力,多是纯电车,少量是增程车,对吃燃油车老本的合资品牌杀伤力并不大。

 

合资真正的溃败,是遇到了混动的比亚迪dmi超级混动。

 

 

dmi可油可电,亏电油耗4L,低速用电加速快,高速用油更节能,完完全全在各个方面,把合资燃油车吊起来打(燃油车一般油耗7L)。

 

本来,像丰田的普锐斯,比比亚迪还早了十多年,就有了油电混动技术,不用充电,油耗5L,广受到全世界的好评。

 

 

但是,丰田竟然就停住不动了。

 

只要丰田改一改,油电混动变成插电式混动,那么很多用户可以充电跑短途,还可以享受新能源政策,比如补贴、送牌、减免购置税。

 

对,你没看错,领先了十多年的丰田,就这么牛逼,把市场拱手让给了比亚迪。

 

就这临门一脚,就是不踢,我有钱就是不赚。

 

直到2019年,丰田卡罗拉双擎才终于上市。

 

终于能上绿牌了。

 

这时,比亚迪混动已经到了第三代,2021年更是推出了第四代dmi,各方面完全碾压丰田混动了。

 

 

也是从此,比亚迪开始了称霸之路

 

当时我预测到比亚迪dmi会火,但我没想到是直接变成一哥的这么火。

 

因此,就是因为合资的傲慢,各方面都被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吊打。

 

被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除了宝马奔驰还能稳住基本盘,其他合资几乎全线崩盘。

 

 

目前,新能源普及率已经达到了50%,留给合资品牌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合资品牌不光是新能源不行,也不光是被比亚迪dmi混动吊打。

 

再这样下去,原地不动,纯燃油车也会被吉利、长城、奇瑞占领。

 

 

由于中国汽车行业目前是世界第一的技术高峰,出海也是时间问题。

 

以后的外资品牌,只能通过各个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蜷缩在围墙之内,苟延残喘。

 

然后只能看着中国汽车,一个一个国家谈判,开厂,慢慢出海,把他们一个一个打死。

 

这其实和冶金业,服装业,家电业,光伏业,手机业,等各个行业的发展路径,一模一样。

只要领导别乱来,中国制造天下无敌

 

总结:

 

12000年开始,中国产业如果有了民企入门,外资被赶上只是时间问题;

22010年开始,自主品牌遇到下坡路,全面学习和吸收外资先进技术;

32015年开始,100多家造车新势力开始卷的飞起,而合资品牌都在原地踏步;

42024年开始,中国汽车会开始慢慢出海,把外资品牌一个个的连根拔起。

 

就像龟兔赛跑,你领先再多,只要停下来睡觉,那一定会被乌龟追上。

 

更何况,这次汽车产业,是兔龟赛跑,中国民企是兔,外资品牌是龟。

 

只要兔子不犯错,乌龟不管领先再多,都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被兔子赶超。

 

来源于周秦汉的里世界 ,作者周秦汉2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周秦汉:合资车怎么成为了落后技术

    2024-05-20
  • 内容 相关信息

  • 周秦汉:合资车怎么成为了落后技术

    2024-05-20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