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朱亚夫:曹聚仁曾劝蒋氏父子“易帜“
点击:  作者:朱亚夫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3-09-29 11:00:31

 

曹聚仁

 

近日,翻看夏衍的《懒寻旧梦录》,在《西安事变》一节中,夏衍谈到了曹聚仁为国共合作,奔走海峡两岸,劝蒋氏父子易帜之事:“有一次,恩来同志和我说,曹聚仁终究还是一个书生。他爱国,宣传祖国的新气象,这是好的,但是他还是把政治问题看得太简单,他将会碰壁的。┅┅他想到台湾去说服蒋经国‘易帜’,这不是自视过高了吗?“

 

这当然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事件,也是一个海峡两岸的大事。因为“易帜”,意味着更换旗帜,改变政体。我国现代史上就有 “东北易帜”事件:1928年发生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的“皇姑屯事件”后,他的儿子张学良主持了东北军政。1229日,他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对,发布了“易旗”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在东北三省同时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浙江浦江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以散文驰名文坛。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8年他与蒋经国相识于南昌,两人一见如故,从而有了曹的大著《蒋经国论》。1941年蒋经国更是盛情相邀其主持笔政,创办《新赣南报》、《正气日报》,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新四军驻地,对国共两党头面人物都有联系。他对蒋经国的生活、思想,尤为熟悉,蒋经国也感叹:“知我者,曹公也!”19727月病逝于澳门。一生著述逾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70多种。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明面上国共两党剑拔弩张,相互指责,私下里国共曾有三次秘密和谈,其中两次,未见开花,只有曹聚仁牵线这一次,还真开了些花,可惜最后没结果。

 

那末,曹聚仁是如何当起两岸的“和平使者”的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的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单纯靠武力解决的方针,改变为立足武力,伺机彻底解决和力争和平解放相结合的政策。19555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毛泽东也表示,我们跟台湾要“和为贵”,爱国一家。这个信息很快传到了海外。

 

19567月,新加坡工商考察团要访问北京,曹聚仁作为新加坡《南洋商报》的特派记者,随团来到了北京。716日,周总理在颐和园设宴招待曹聚仁,当年国共要人邵力子,张治中、陈毅等人作陪,宴会结束之后,大家一起泛舟昆明湖。说起台湾问题的时候,曹聚仁直截了当地问周总理:“你许诺的‘和平解放’的票面有多少实际价值?”

 

“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国共合作过两次,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这是共产党第一次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倡议。

 

接着,周总理又坦然地回答道:“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双方完全可以合作,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共同商量安排。”这也是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只要国民党“易帜“,其他都可以共同商量安排。

 

当时,邵力子接过周总理的话,对曹聚仁说道:“你有许多条件,又有海外地理之便,这工作要多做些。”曹聚仁是邵力子的学生,一生的事业都得益于邵力子,听到老师的话,他赞同地点了点头。

 

这时陈毅在一旁打趣道:“曹先生不会推辞吧?”

 

“哪里哪里,聚仁身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原来曹聚仁当年多次采访过新四军驻地,与陈毅也是老朋友。他接着颇有感触地说道:“国共合作,则和气致祥;国共分裂,则戾气致祸。”

 

北京之行回去后,814日曹聚仁在《南洋商报》上发表了《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总理会见记》,海外报纸旋即纷纷转载此文。文章中“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也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蒋经国获悉消息,立刻派人前往探望,曹聚仁对来人详细转述了周总理的几次谈话内容,来人也转达了蒋经国对于国共进一步谈判的意见。

 

一个多月后,也就是1956年国庆期间,曹聚仁第二次前往北京。这次,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接见了曹聚仁。毛主席于103日下午与曹聚仁作了一次长谈,肯定了蒋介石某些历史作用,也表达了愿意再次和蒋介石握手的想法。毛主席知道曹聚仁和蒋经国关系甚好,便请他详细说说蒋经国。曹聚仁对蒋经国的为人表示了肯定,还说自己曾经写过一本《蒋经国论》。毛主席当场表示自己想看看这本书,请曹聚仁回香港之后寄一本给他。

 

19575月,曹聚仁奉蒋氏父子的指示到浙江奉化,查看是否如中共中央在给蒋介石的信中所说“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并代蒋氏父子到蒋母的墓园扫墓。回港后,曹聚仁立即向蒋经国通报大陆之行的情况,并寄去他在溪口拍摄的照片。在另一封信中,他还谈了自己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看法。蒋介石有些心动,他嘱曹别气馁,容他从长计议,可这一耽搁,就是好几年的时间。

 

1965年夏,李宗仁从海外辗转回到大陆,受到了热烈欢迎。在此影响下,蒋介石父子也展开了推动两党谈判的行动。经常来往于香港和台北负责联络工作的使者王济慈通知曹聚仁,蒋经国将在近期亲临香港,接他到台湾商量要事。曹聚仁听到消息,急忙飞往北京,与中共领导人商讨了谈判的大纲要目,然后匆匆返回香港,等候蒋经国的到来。

 

曹聚仁此次带往台湾的大纲要目,就是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针对两岸统一的基本条件所作的概述:“一纲四目。”

 

1965720日,蒋经国秘密乘船来到香港附近海面,接上曹聚仁后立刻起航返回台湾。在日月潭涵碧楼,曹聚仁向蒋介石出示毛泽东给蒋介石的一首《临江仙》词,其中有“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之句,道出毛泽东“国共再携手,一笑泯恩仇”的诚意。

 

笔者查“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按词律,当为《临江仙》词的第三、四句,或为第七、八句。毛泽东用艺术的手法,巧妙地向他的“老朋友”表达了“结束飘泊生涯,回归祖国大陆”愿望。老蒋对着这这首《临江仙》,浏览了多遍,不禁感慨良多。想当初,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将旧作《沁园春·雪》在重庆《新民报》、《大公报》先后发表后,引起轰动,被赞为“千古绝唱”。为打压毛泽东风头,国民党曾暗中布置,要求能作诗填词的人,以《沁园春》词牌填词,企望从中选出几首佳作,最后以老蒋的名义发表,将毛泽东的词比下去。哪曾想,结果征得的尽是些平庸之作,始终也没有搞出一首能与《沁园春·雪》一比高下的词,让老蒋好不失望。现在毛氏亲给他一首好词,怎不叫他感慨系之。

 

可惜这首《临江仙》全词,搜索百度和《毛泽东年谱》,未能如愿。如有那位学者,能找到这首《临江仙》全词,那不仅是文坛盛举,更是两岸佳话。

 

当时,曹聚仁还向蒋氏父子介绍了大陆方面关于统一的条件和要求,然后便逐条讨论、商谈,蒋介石父子也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经过几次讨论,初步达成6项共识,其大意为:

 

()蒋介石偕同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意即台湾最高长官在中国大陆的起居与办公之地)。

 

()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其他政务完全由台湾省政府全权处理,以20年为期,期满再行洽商。

 

()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如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照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

 

()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4个师,其中1个师驻在厦门、金门地区,3个师驻在台湾。

 

()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一师长由台北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的。

 

()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新版中国标准地图

 

随后,曹聚仁返回香港,将与蒋氏父子商谈情况及6项条件报告北京方面。正当他满怀信心地等待出现台湾“易帜”,实现祖国一统的时候,大陆爆发 “文化大革命”,不久作为国共两党和谈的牵线人陈毅、曹聚仁又先后去世(原计划由陈毅、蒋经国在福州口外川石岛初步接触),国共之间的联系再次搁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青山曾经共风雨,明月何曾分两乡。但不知下一位“和平使者“在哪里?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