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历史人文 > 历史资料 > 阅读信息
延梅|中国医科大学——红色医生的摇篮
点击:  作者:延梅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4-04-28 15:41:54

 

1.jpg

延安时期“中国医科大学”旧址(1940.3)

陕北的秋天有着独特的韵味,层林尽染,叠嶂如画,湛蓝的天空漂浮着片片白云,红色的文化将大地深润滋养,这块土地有数不尽的历史文物。
我们驱车来到延安宝塔区桥儿沟柳树店村,这里是延安时期的中国医科大学旧址。迎面是两名红色医生的雕塑,右面是一排十三孔的石窑洞,曾是教室、图书室、化验室,正前方是军医礼堂展览室。
中国医科大学历史悠久,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以校名办学的军医特殊学校,是专门培养医务技术人才。它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红军卫生学校,于1931年11月20日在江西瑞金成立。那个时期已初具规模,有图书室、解剖室、动物化验室、标本、模型室、细菌室、化学实验室等,显微镜已有7台,模型、各类参考书400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设备更为密切,开设了外科手术室、消毒室、x光室和理疗等。
1934年10月学校师生背着书籍、器材、枪支弹药随军长征。1935年底到达陕北瓦窑堡复课,改为八路军卫生学校。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9月医大师生们纷纷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在平型关战役身先士卒,在兵运站救助伤员,接待伤员依次转运到大后方,在中国医科大学红色校史上留下了最值得书写的一页。
1940年3月迁至延安柳树店村,动员和组织当地百姓、医务人员和部队官兵规划修建军医大学教室和礼堂。官兵和医务人员居住在周边的农家和半山坡上的土窑洞里。9月毛泽东亲临视察并提议,中共中央批准改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先后办了16期。
中国医科大学是红色医生的摇篮,也是新中国的救护先锋。从此,该校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始红色旅程,健康、快速的发展。
从1940年到1945年,毛泽东多次亲临学校视察。1941年夏,为庆祝第十四期学员毕业,毛泽东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至今仍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和前进的方向。
当年军医大学新组建的校务会,由王斌任校长,史书翰为副校长,政委饶正锡,教育长曲正。学校《规章》所规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培养医务人才。目的是:“培养革命优秀的技术干部,适应抗战和建国的需要,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教育方针的宗旨是:“培养政治坚定、思想正确、忠于职责、贯彻始终的卫生工作者”。

2.jpg

延安时期军医大学的教室、图书和化验室(1940~1945)

校徽的含义:标识造型是三角形,外框由三条弧形边组成,代表中国医科大学。标识中间CMU英文缩写,象征医学教育事业为圣洁的事业;下缘标识英文和中文是郭沫若所写,寓意中国医科大学更加发扬光大。颜色是中国红和白色组成,藴含着中国文化哲学理论和中国医科大学红色血脉。红色象征吉祥、喜气、热烈、斗志、生命,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红色历史。白色象征纯洁、高尚、神圣,不容妥协、难以侵犯的气韵,彰显用红医精神培养白衣天使的特色。
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仁慈、谨慎,该校学制4年,制药班3年,调剂班1年,到了延安学校建设已经开始正规。校部设政治、教育、总务三个处。其中:政治处下设:组织、宣传、保卫;教育处下设:出版、注册;教育方面设:病理、生理、药理、解剖、细菌、内科等八个系。另外,还兼管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教学。
中国医科大学经历了百年的枪林弹雨、刀光剑影、风雨兼程,红色种子一直奔波在革命的路上。过湘江、战黎平、渡赤水、过乌江、爬雪山、过草地,曾被毛泽东称“马上卫生小学”,开启了一幕幕红医传奇。
在长征的路上唱着《药物学》的歌曲,行军路上将医学知识挂在背包上,边学习、边讨论。遇到红军战士生病、高烧不退,在没有药的情况下,用草药、民间土方法医治,穿刺、开刀等挽救战士的生命。
在延安建校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仅有几张教学挂图,一具人体骨骼和一台显微镜。没有黑板,用木板自制涂上墨汁,就是讲课的教板;没有桌椅,用石头、石板砌成;没有教材讲义,就由教员自编、刻蜡板、油印。

3.jpg

军医大学先后由八路军野战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许多知识分子前来执教,他们有史书翰、曲正、鲁之俊、黄树刚、周泽沼、谭壮和李治中等。还有美国友人马海德、印度的巴苏华、朝鲜的方禹镛、德国的米勒、苏联的阿洛夫等担任该校的教员。
我们来到后面的手术室旧址,认真仔细地观看眼前一件件简易的临床实物,手术器材、穿刺针、缝合线、老式的显微镜、消毒液、敷料罐,还有那张肺血管图和胸肌胸锁关节及靱带图。一本本粗糙纸张的笔记、编辑、翻译、油印的教材,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和窑洞内简陋的床位。许多中央领导、前线指挥员、战士的手术都是在昏暗的汽灯下完成麻醉、手术后并在这个环境里慢慢康复的。
望着这个非常隐蔽的沟壑,中国医科大学就是在这里。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一步步地发展起来。
在延安办学时期,医科大学是建校以来环境最稳定,内容最丰富,办学条件和效果也是最完善。学校图书、实验仪器设备大有增加。一方面从重庆、香港购买大批设备;另一方面师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学模型、标本,学校仪器设备基本达到国内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水平。其中:解剖、生理、细菌各设备较好,接种室、血清设备室、动物室,用来教学,制作疫苗和预防血清,以供边区人民和部队使用。在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医科大学不断发展,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员,从这里毕业走向各个战场,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

4.jpg

军医大学手术室旧址(1940.3~1945.11)

5.jpg

军医大学简陋的手术室(1940.5~1945,10)

6.jpg

延安办学时期,学员们在做化学实验(1943)
我走进医科大学礼堂,这里展出1931年~2021年的医科大事记。这里曾是知名学者执教,外国医学专家讲学、病理实习、分析、学术报告、专题讨论讲座的地方。学校除完成本身教学任务外,还帮助边区医专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经常派出医疗队帮助地方进行流行性疾病的防治和卫生知识的宣传。为防治天花,学校试制生产了35万只牛痘疫苗,为党培养“红色医生”,为边区军民服务建立了医治基地,也称军民一家的发祥之地。
在延安时期,学校继承和发扬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每周由政治教员上1至2次政治课。主讲《中国革命问题》、《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此外,还经常进行时事教育,毛泽东主席先后为师生讲:要好好学习白求恩对病人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治疗工作中不能马虎大意,并阐述中西医团结的重要性。为人民服务,为工农服务与工农相结合及学习。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陈云等先后来作报告。
1941年7月,学校举行了建校十周年展览会,展出挂图302件,标本108件,模型119件,生药标本200余种。毛泽东参观后写下了“办得很好”四个大字,朱德总司令题词“埋头苦干”。
在中国医科大学的毕业证书上印着“誓为千百万革命战士的健康而奋斗”。1945年,中国医科大学师生将献给中共中央的这句题词,制作成一面锦旗悬挂在中共七大会场。现藏在延安历史博物馆。

7.jpg

中国医科大学礼堂旧址(2023.10.7)

8.jpg

中国医科大学师生制成一面锦旗献给党中央(1941)
1945年11月18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中医大从延安出发,辗转到东北大后方办学。在延安时期培养出数千名医务工作者,先后毕业了19期学员,共计2302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1948年11月2日,医科大学迁至沈阳,与原国立沈阳医院合并为辽宁医科大学,开启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1950年10月,医科大学的师生又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建国几十年抗震救灾、抗击疫情……在最危险的救援第一线都有他们的身影。中国医科大学“以红医精神培养白衣天使”,一代代红医人引领他们,全方位的践行着仁心医者的使命担当,诠释了新时代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时代在变,学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红医精神,服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没有变。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于民族危难之际,播种在井冈山,诞生在瑞金,锤炼在长征路,成长在延河畔,驰骋在白山黑水,腾飞在辽沈大地。92年的红医征途上,已经培养出30多万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领导干部100多位,医学教育界著名的学者、专家,将军40余位,中科院、工程院士近20位。被誉为“红色医生的摇篮”,现在是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和医务工作者的教学基地。
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不辱使命,追溯她的根在延安,为回报延安人民的初心和付出。2013年10月24日~2015年4月24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后6批20个专业46名专家帮扶延安医院。成效显著,深受老区人民的好评。

9.jpg

10.jpg

中国医科大学与延安人民医院专家帮扶团携手

军医大学在延安开展科内讲座310余次,会诊1900余人次,参与危重病人151人次,治疗4300余人次,完成手术370余例,指导完成手术260余例。参与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培训12场,医科大专专题讲座27次,开展新技术、新业务99项。参加各市、县、乡等医疗机构义诊活动20余次,指导申请市级科研项目5项获得自助。其中朱悦教授和庞雷锋副教授指导的项目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延安医疗战线上历史性的突破。
如今,延安人民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甲综合医院。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延安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帮扶医院,是延安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国家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