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忞䜣:“八化”并行 人文化成 ——“新文科”之“新”感悟
点击:  作者:忞䜣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9-09-29 10:26:48

 

1.webp (49).jpg

 

这段时间学习“新文科”,特别是领会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教授关于新文科的谈话讲话,深受启发,并对“新文科”究竟“新”在哪里产生几点看法,简单总结,大致有八个方面,概括为“八化”并行,鉴于其文科之思想文化特质,将其功用概括为“人文化成”。这里重点阐述“八化”,其功用潜蕴其中,供诸位文科同仁深化讨论参考。


第一,新文科之新“魂”——马学化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新文科的“马学化”,即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上,要凸显近年来中央一直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领航作用,在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的深层次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这在学术界叫做“马学为魂”。这一点之所以“新”,乃是因为在过去好多年,中国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长期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论、历史和文化虚无主义乃至形式化、抽象化、工具化等错误思潮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极大影响,出现了总书记所说的“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习总书记5·17讲话)因此,新文科必须克服过去深藏于文科领域的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恢复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在新文科的学术研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实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指导意义。更何况,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习总书记5·17讲话)所以新文科之“新”首先应该体现在它的“魂”是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领航作用落到实处。


第二,新文科之新“根”——中国化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新文科的“中国化”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植根中国本土实践,弘扬中华民族主体性,其方法论原则就是“中学为体”或“中学为根”。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文科领域,大量地无批判无鉴别地引进西方的原版教材和学术专著,引进了西方数理化形式化的研究方法和模型建构等,这些东西看上去非常美,但很抽象,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予以公式化的理解,而且隐藏着一些无需证实也不容置疑却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相违背的理论预设,同时其论证的理论逻辑和结论也不符合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学者言必称希腊,研必颂美国,讲必呲中国,教必赞西方等等,研究成果不可谓不丰硕,但对学生的价值观和立场造成严重误导,更与中国人民的福祉、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的前途等等了无关联,甚而产生显著的负面作用。这种状况要求新时代隆重推出的新文科必须克服上述严重的不良倾向,必须切实研究中国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们现在的文科学术却不能够解释中国发展的成就,对党的创新理论缺乏彻底的、有深度说服力的阐释和深化,更对中国发展改革中的现实问题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和论证,对于中国发展的未来也缺乏深谋远虑的战略预见,甚至对中国社会发展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也缺乏敏锐的感知和预测,更不用说提出什么有力的应对预案了。所以新文科之新更应该体现在中国化方面,真正做到以中学为体,立足中国本土实践,建立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话语方式话语体系、学科学术体系、课程教材体系等,从而真正能够解释中国社会,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切实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第三,新文科之新“眼”——时代化


凸显新文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视野及对各种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关注。时代化就是新文科要把自己的眼光聚焦到新时代的问题上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习总书记5·17讲话)新文科必须围绕这些问题,面向新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立足中国和世界的现实,面向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和阐发,使之不仅具有中国价值,更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也日益凸显和紧迫起来,新文科要看得清楚、抓得准确、悟得深透、说得明白、理得顺畅,要对新时代的新问题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深刻的感知力,把相关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为新时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食粮、智慧启迪、方向引导和行为规约,从而创造真正属于新时代的中国文明,为世界增添积极能量,为人类开辟光明前景。


第四,新文科之新“器”——科技化


智能化高科技广泛深度融入,关注并引导其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器”就是器具、工具、手段方法、拐棍手杖等等。人类文明已经进入这样的时代,即智能化高科技日益渗透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并引起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最为深刻的变革,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I等等为核心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等技术体系就是这个时代人类实践方式的典型特征。这不仅提供了最为先进的生产、生活和思考研究问题的手段,也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生存的基本技术-社会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文科人要学会运用这些最先进的手段、方法,用来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我们新文科在高度融合及联动发展中来自社会结构和实践方式革命性变化的整体性、战略性问题。相对而言,现实的文科人的科技素养普遍是比较差的,但基于社会结构及其运动的高科技化及由此催生的新文科,其大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文科人必须加强智能化高科技素养,否则就没办法推进新文科在这样一个智能化高科技时代的交叉融合及其整体性、综合化发展。


第五,新文科之新“质”——人性化


凸显新文科研究导向和教育取向上的人文性、人性化。人文性不仅是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价值取向,在新文科的范畴内,它也应该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价值取向,借用爱因斯坦关于自然科学和人的关系的论断,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和幸福,应该始终成为文科的最为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成为文科发展的初心和使命。简而言之,人性化的新文科主要是从人性系统的思维方式来考察与人有关的一切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人性系统就是现实的人在其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意识)属性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辩证运动统一体。由此来思考我们新文科所面对的问题,它本身就应该是研究跨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高度一体化整合化之人性系统的学科,显然它必须基于相应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及其深层的普遍联系,要研究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及其深层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探索人的自然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及其整全性,推动整体的、现实的人的健康生存、文明享受和自由发展。更何况,在智能化高科技时代,人们最容易被种种高智能化的“物质体系”所奴役和捆缚,因而如何在这样的物质体系中维护并提升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由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实质性挑战,新文科必须为此做出独特的贡献;否则新文科便无以“新”、无以存。因此,新文科在本质规定上必须体现“人性化”的特质,必须在完整的意义上提升人在高度智能化物质体系中的生存尊严和自觉自由,为此,在人性系统的构架内,在人性化的导向下,就非常有必要推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的融合(这也许是新理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的学术使命,但新文科要在其中起到一个人性化导向和整合的作用),推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各自融合和相互融合及其与科学技术各学科的融合,实现它们之间人性化的整合提升和创新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马恩文集》第1卷P194)这样我们才能在系统化整全化的层面上,形成新文科显著区别于“旧文科”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即它的最根本的系统化、整全化的人性化价值取向,从而为高智能科技时代人的身心安顿寻找寄所、为生命意义寻到归宿提供智慧的启迪。


第六,新文科之新“核”——社会化


凸显人的社会性本质并为人的社会化发展提供指南。在人性系统中,人的社会属性居于核心和本质的决定性的地位,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性),人的自然属性才与其他动物的自然属性区别开来了,人的自然属性在人的生存实践历程中逐渐带上了社会化(比如分工)的印记;人的精神意识属性才有了最牢靠的物质根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人的意识作为社会性的意识总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如此,新文科在对人的理解上就要回归对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化存在与发展的深刻把握,而不能再用简单的孤立的、抽象的人的人性恶或人性自私的理论预设来开展其一切公式化推导和理论模型建构,而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及其论证置于现实的、复杂的、活生生的社会人的生存发展方式及其社会化环境之中来把握。因此,当自然科学开始从原子主义世界观和分析还原方法论逐渐走向整体主义世界观和系统整合方法论的时候,我们的文科也必须紧紧跟上,将先进的整体主义世界观和系统整合方法论转化为“系统主义社会观”和“社会主义方法论”,也就是说,新文科的世界观(社会观)必须是基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系统性社会化的,在方法论上必须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上必须是人民性和集体主义的,从而区别于“旧文科”原子主义的社会观、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私利最大化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把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从而体现现代社会基于智能化高科技的系统性和功能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发展性和为人性,并对它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以上关于新文科的人性化本质和社会化髓核的理解蕴含了新文科之学科融合化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


第七,新文科之新“怀”——国际化


凸显新文科的人类胸怀、世界视野、国际理念、天下情怀。亦可称为“世界化”、“人类化”、“天下化”等。相对于前面马学为魂、中学为体(根),这里就是“西学为用”或“外学为用”。这要求我们新文科在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情系人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在新文科的学术研究上要纵横捭阖、通遍全球、胸怀天下苍生,培养人才方面要立足于世界发展制高点,以国际化眼光培养具有国际化思维方式与和合天下之价值取向的通性人才,这样才能够使新文科形成一种战略性的思维、理念和方案,从而产生普适全世界惠及全人类的战略智慧,真正从根本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人类的健康幸福生存和文明永续发展。


第八,新文科之新“用”——思政化


挖掘新文科的思政教育资源、凸显其思政教育价值。“思政化”并不是说要把新文科普遍做成思政课,似乎在彰显思政课“霸权”,而在于凸显新文科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即其思政教育之“功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在我们一般的理解中,作为大学生必修的思政课由于具有公共性,也被纳入通识课程的范畴,不过被视为通识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必修;目前强调“课程思政”,好像也与通识课程及其教育勾连起来,只是用通识教育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来看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其实它们是有很大差别的。思政课目前被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以此为学科支撑;而在实质内容上涉及很多学科,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至少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甚至世界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至少涉及政治学、伦理学、人生哲学、法学、社会学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至少涉及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国际关系学、军事学等多个学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至少涉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史等;加上现在强调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老师还得具备深厚的国学素养,否则难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研究和教育,也难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果联系各个不同专业学习的实际,还会涉及到更多的学科。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学科本身就天然具有显著的学科融合性质,在实践上思政课研究与教学本身也具有高度的跨学科性质,其教学难度及对教师的综合素养绝不亚于任何专业课程,甚至还在其上。


另一方面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本质上不仅是指具有思政性质的体现人文价值取向或特定政治立场的一些通识课程或专业课程,更重要的是它的核心或精髓,是指各种专业课程里边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思政教育价值的培育和弘扬。各种专业课甚至科学技术专业课之所以具有思政价值,就是因为,从客观上说,任何一门课程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工具性,也就是知识性、真理性,二是它的价值性,亦即其人文性、政治性等。这样,如果从单纯的工具性角度去讲这门课,那它就是典型的专业课,只是传授知识、培训技能、培养专业素质;但如果是从价值性角度来讲这门课,那么它就应该成为思政课或具有思政教育的实际价值了,这就是所谓的“课程思政”。所以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其实也是一种跨学科、融合化的新文科的理解。我们要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希望学校能够在顶层设计上有一个专门在新文科的视野之内去探讨研究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以它来统筹全校各个学院各门课程的思政资源和价值的挖掘与整合问题。


新文科的发展从战略上讲不宜一哄而上,也不宜各自为政,而需要通盘考虑、整体谋划、特色发展、优势互补、共建共赢、服务中国、惠及世界。以山东大学为例,它应该能够充分发挥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特色和位于儒家思想发源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建构跨校区、跨学院、跨学科的的专题性“课程思政”。比如设立“文化中国”系列专题,整合山东大学所有相关学院相关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将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工具性文化和价值性文化统筹起来,通过“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的比较与融通,以文化自信来支撑我们大学生的“四个自信”;这样的课程既具有深厚的学术含量,又有强大的思政价值,既可仅面向国内在校学生,也可面向社会大众甚至留学生,所以是值得探讨研究和开设推广的。但是这需要学校在顶层设计上建立相关的协调统筹机构,整合全校各种相关资源来做这件事,做好了便可成为一种颇具山东大学特色的课程思政品牌。另外在思政范畴之内,还可以考虑一些跨越性的课程建设,比如说网络思政、美育(艺术)思政、哲学思政、历史(大历史、宽历史)思政、文化思政、科技思政等等,可以成立相应的课程工作室,推动新文科中相关思政教育的课程群建设。


如此“八化”并行,从自觉确立“马学化”之魂和“中国化”根基入手,以“时代化”之眼,运用“科技化”之器,彰显“人性化”之质和“社会化”之核,阔张“国际化”之胸襟(怀),透显出“思政化”(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之大用,此之谓新文科之“新”还是要“人文化成”,即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胸怀人类、创造未来而回归“物我同体”“人文化成”“参赞化育”“天人合一”之本根原道上来。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者;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2.webp.jpg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