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科技前沿 > 阅读信息
陈晓双:电动飞机、空中出租车 空客CTO眼中的未来飞行
点击:  作者:陈晓双    来源:界面新闻  发布时间:2017-05-02 17:20:54

 

11.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尽管Paul Eremenko这次还是坐着普通的民航客机来中国的,但他满脑子都是未来飞行的图景:有机翼和机身融合的飞机、一键呼叫直升机服务、驾驶电动飞行汽车在城市自由穿梭。

      “我想我们正在经历航空航天业第三次革命。”Paul Eremenko说。身为空客的首席技术官,他对此异常兴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对新一代商用飞机和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技术创新的展望。

      1979年出生的Paul Eremenko,是行业内最年轻的高管之一。他担当CTO重任,也代表了空客面向未来技术研究、创新方式上的变革决心。

      Paul Eremenko认为,数字化和电气化的兴起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航空航天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一代的大型商业用飞机将比此前喷气式飞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最直观的改变是飞机外形。“下一代大型商用飞机的外观将与以往完全不同,不再是机身-机翼式的构型。”据Paul介绍,新型飞机或将采用混合动力装置,可以将多个电动发动机分置在飞机上,而不是像现在——2个发动机分置在传统机翼上。由于飞机外形构造与空气动力学性能密切相关,所以下一代飞机的构型也会有一定的气动性优势。

      近年来,空客一直在探索电动飞机的可能性。不过Paul认为,全电动化大型商业用飞机受能量存储技术的限制,现在谈论还为时过早。

      前空客启动了E-Fan电动飞机项目,2016年E-Fan以电池能源成功穿越英吉利海峡,彼时E-Fan由两台三十千瓦的马达驱动2016年空客宣布与西门子在航空电气化方面的大规模合作项目,目标是未来推出E-Fan X飞机,推出动力是2兆瓦的混合电动演示机型。而一架全电动或者混合电动A320单通道客机则需要20到40兆瓦的动力,是E-Fan X的10倍到20倍。

      另外在飞机制造层面,空客通过投资数字化设计工具、设计流程中的数字连续性、数字化工厂和数字化制造流程,(包括3D打印、机器人、智能工具)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全新一代的飞机。

      除了新一代型商业用飞机外,城市空中交通的未来同样可期。在这一领域,空客想用新一代垂直起降飞机占领市场,会比目前的直升机更安静、更经济、更加适应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其在这一领域的主要项目包括Vahana、CityAirbus以及Skyways。

      CityAirbus定位于飞行出租车,其没有升力面,只有风扇,适合超短程直升直降;Vahana定位于城市通勤飞行器,其有机翼,具有倾斜翼概念,前进地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Skyways是一个中短途运输项目,采用全自动巡航无人机经由空中管道运送货物。

      此前空客认为,全球范围对空中出租车的需求将达到数百万辆,预计飞行汽车产品最快将在10年内走向市场,并将变革数百万人的城市旅行方式。

      此外,在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上,空客还与Italdesign汽车设计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概念产品Pop up,其拥有胶囊式客舱,连接两个不同且独立的电动推进模块。用户在城市路面拥堵时,可通过飞行前往目的地。即使在郊外,用户也可以通过手机程序呼叫飞行服务,系统根据多项考量给出最佳方案,将空中模块或地面模块连接至胶囊式客舱,搭载乘客飞往目的地。

      据空客首席技术官Paul Eremenko介绍,Vahana和CityAirbus预计将于今明两年先后完成首飞。

      除了制造和销售飞机外,空客开始创建新的商业模式。其在巴西与99taxi推出一键呼叫直升机产品VOOM。用户打开app,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后,便会有汽车将乘客运送到最近的直升机机坪飞往目的地,到达之后还会有汽车接驳。据空客首席技术官Paul Eremenko介绍,如果该项目成功,将会把它与城市空中交通组合联系起来。

      除空客外,Uber方面也在未来城市空中交通领域布局。今年4月,Uber方面表示,旗下按需航空服务项目Uber Elevate计划在2020年迪拜世界博览会期间公开测试网络。据此前报道,Uber短途飞行服务采用了VTOL技术(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类似直升机,可以实现盘旋和垂直起降。但不同于传统的直升机,其有固定机翼,未来可能实现电池充电和噪音减弱及无人驾驶等。这一服务仍处于概念阶段,Uber方面预计这项科技有望在十年内投入使用。

      虽然城市空中交通产品Vahana和CityAirbus将于今明两年完成首飞,但Paul认为这和可以载客在真实的城市环境中投入运营完全两个概念,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突破技术上和社会认可方面的障碍。“我们不能轻视或低估技术上的挑战,毕竟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障碍,例如自主控制、电动推进和全新的构型以及实现车辆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成本限制。另外公众的接受程度、与城市交通的整合和对不同于传统商业模式的新商业模式的探索等,我们在这方面还很稚嫩。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