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陆齐华: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演进
点击:  作者:陆齐华    来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发布时间:2016-09-24 10:30:40

 

        【内容提要】:沙皇俄国扩张政策中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倾向和观念等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是基于对领土和霸权的攫取,使沙皇俄国能够利用所得领土和霸权来争取更大的优势。从地缘战略角度看,苏联比美国在欧洲占有较大的优势,然而,随着冷战结束、东欧剧变,特别是苏联解体,俄罗斯的这种地缘战略优势不复存在。一如既往,谋求在周边地区建立缓冲区仍为俄罗斯的重要战略目标。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展示了捍卫主权、独立、国家和领土完整的能力,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调解国家间冲突和危机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毫无疑问,俄罗斯的安全战略走向将对欧洲的安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从彼得大帝至今300 多年的国家安全实践中,俄罗斯遵循着一种持久的模式,即“扩张+不断向前投送力量=帝国安全”。由此给欧洲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即使在当今俄罗斯安全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所造成的阴影仍未从欧洲人的心目中完全消失。而俄罗斯对欧洲的看重也没有片刻放松。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曾经指出:“我们的命运取决于欧洲的事务发生什么样的转折。换句话说,苏联的安全同整个欧洲的安全是密不可分的。”现今的俄罗斯仍然认为,在欧洲所处的安全环境如何,决定着国家安全的整体态势,对于俄罗斯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阿列克谢沙皇到彼得大帝

17 世纪中叶的阿列克谢时代到彼得大帝统治时期,沙皇俄国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思想发生了超乎寻常的变化。彼得大帝之前,还有许多俄国无力执行雄心勃勃的对外政策或无法实现战争目标的事例。最典型的就是在17 世纪末阿列克谢沙皇最初的军队现代化尝试的失败,其建立的新的常备军在克里米亚和纳瓦的战争中被彻底瓦解,军队人数的锐减及作战能力的低下根本无法保证一场战争的胜利,更别说是一场侵略战争了。在神圣同盟中,沙皇俄国既没有手段也没有策略去同奥地利和威尼斯结成反土耳其联盟;既没有连贯一致的战略也没有进行战争的经济保障 ;既没有必要的舰队在亚速海去攻击土耳其人,也无力在南部的克里米亚和北部的波罗的海取得突破。很显然,沙皇俄国没能制定出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而正确运用军队的安全战略。彼得大帝后来不惜重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克服了这个弱点,在保持陆军的同时,开始注重建立用于之后向外扩张的海军。

1689年彼得亲政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举措,重新建立了沙皇俄国的军事力量。彼得大帝将当时的募兵制改为义务兵役制;将原来杂乱无章的陆军编成步兵、骑兵、炮兵、工兵四个兵种;创建了拥有战时传统的俄国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兴办兵工厂,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 ;创办了航海、炮兵、军事工程等军事院校,并聘请外国军事专家担任俄国军队顾问。经过多年的军事改革和发展,俄国军队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之一。在战胜瑞典之后,彼得大帝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沙皇俄国成为“北方强国”。但同时,沙皇俄国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彼得大帝耗尽了几十年开发的资源,破坏了国家的财政基础,使沙皇俄国处于内部混乱和虚弱的状态之中。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沙皇俄国也曾在欧洲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欧洲大陆的权力均衡发挥了巨大作用。此后,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年代,沙皇俄国都奉行向西扩张的政策,即便是在走下坡路的时候,曾经大批军舰生锈于港口,驻普鲁士的军队在7 年战争中有3 年时间既领不到军饷也得不到补给, 但向西扩张的政策始终未变。但直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随着行政管理、财政和经济的恢复,陆军和海军得以重建,俄国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大国和强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扩展了沙皇俄国的波罗的海海岸,夺得了大部分波兰和克里米亚的领土,结束了土耳其对黑海的独家控制。

1676 年阿列克谢沙皇统治结束到1762 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开始,或者从1801 年亚历山大一世统治开始到1917 年尼古拉二世统治结束,沙皇俄国的外交政策、外交战略、安全和防卫观念是否具有延续性?这个问题的答案众多复杂。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从晚期的莫斯科大公国到以圣彼得堡为首都的彼得帝国,俄国的政策制定模式是反复无常的。这种模式在对军队特别是海军建设的态度上、在结交盟友和对外战争中都有明显的表现。沙皇俄国大体上坚持传统安全和防卫观念,但有时也会将之抛在一边,统治者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毫无逻辑和有损国家利益的决定。这种事例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62 年彼得三世出于对腓特烈大帝的敬畏令沙皇俄国退出对普鲁士的战争,从而丢掉了即将到手的利益,使沙皇俄国争夺东普鲁士、确立与法国和奥地利一样的大国地位、将撒克逊变成自己的附庸以及控制波兰的战略目标彻底破产。

二、从帝国到“社会主义大家庭”

彼得大帝的继承者没有为他们的帝国制定国家战略或持久的安全观念,叶卡捷琳娜二世却咄咄逼人,接连实现了领土目标和战略政策目标:她将克里米亚同刻赤半岛变成了自己的“直布罗陀”, 从而为夺取通向黑海的出海口扫清了障碍 ;在时属土耳其内湖的黑海海域确立了沙皇俄国的海上霸权;控制了位于普鲁士和芬兰之间的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霸占了波兰 ;征服且兼并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 ;将奥斯曼帝国全面击败并且决定性地将其驱逐出欧洲。虽然之后沙皇俄国在多瑙河下游地区被奥地利挫败,而且没有控制住土耳其,但叶卡捷琳娜还是实现了大多数目标,再次确认了彼得大帝雄心勃勃的扩张设想——把帝国扩张到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地区,再经过克里米亚向高加索地区扩张。在波罗的海和波兰,叶卡捷琳娜则完成了彼得大帝最初开创的“事业”。

正如卡尔·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自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沙皇俄国扩张以来,沙皇俄国的“向西扩张政策”直到帝国结束一直是既定国策。甚至在“十月革命”后,苏联又成了沙皇俄国这种扩张政策的持续表现形式,这种形式的帝国在19191949 年间逐步形成(附近只有芬兰和波兰未加入苏联)。叶卡捷琳娜创建了一个持久存在的理论参照体系,即:统治波兰和多瑙河下游地区,打破土耳其对巴尔干的统治,控制波罗的海和黑海海域,着眼于控制土耳其海峡。她的继承者们在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海域建立了永久性的海军基地,打开了沙皇俄国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这些沙皇俄国扩张的永久性目标都远离沙皇俄国的疆界,这种扩张倾向在整个19 世纪都是显而易见的。在19391949年间,苏联终于实现了沙皇俄国长期孜孜不倦追求的战略目标,沙皇俄国由于受制于西方列强而未实现的扩张目标都在斯大林时期得以完成,甚至埃及和叙利亚都在苏联向外扩张战略的准星之内。早在19 世纪,俄国就渴望涉足近东地区,斯大林也曾于1945 1947 年间试图介入近东,但遭到了失败。到20 世纪70 年代,苏联势力最终得以渗透到这一地区。

18 世纪开始,沙皇俄国就一直积极介入欧洲权力的竞争当中。这种从彼得大帝延续下来的霸俄罗斯学刊;叶卡捷琳娜使之获得新生 ;保罗一世使这种政策再度得到实践,他攫取了马耳他的主权,在地中海为沙皇俄国争取到了永久性的海军存在;亚历山大一世又充实了这种霸权政策的内容,他在1812 年后将沙皇俄国的影响扩大到了欧洲。

英国历史学家塞顿华逊曾经指出 :“1815 年,沙皇俄国似乎已成为欧洲大陆上首屈一指的强国了。”彼得的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1917 年沙皇俄国结束,对沙皇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尼古拉一世征服了高加索并以武力使波兰臣服,又于1849 年对匈牙利进行了军事干预以挽救欧洲的正统王朝秩序,其一切行动都遵循扩张这条老路。他想和英国、奥地利结成欧洲联盟来进行一场反对“欧洲病夫”——土耳其的战争,以期控制土耳其海峡,使俄国从高加索延伸至安纳托利亚,并在巴尔干建立霸权。最后的三位沙皇仍然维持着这种扩张政策,甚至包括最软弱的尼古拉二世,他也几乎赢得了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海峡和整个波兰。在1914 1915 年对奥地利的作战赢得了初步胜利之后,他曾在波兰庆祝加利西亚回归到“俄罗斯祖国”的怀抱。在辽阔的欧亚平原,没有天然屏障阻挡侵略者的扩张,也没有天然堡垒用于防守,因此对境外领土的攫取经常被视为保护沙皇俄国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种手段。

只有列宁在1917 年十月革命后才打破了这种模式,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挽救了在彼得格勒饱受战火洗礼且摇摇欲坠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列宁之后,在斯大林的统治下,传统的扩张政策得到恢复,这就是通过势力范围和对邻国的政治控制来确保国家安全。1945 年斯大林对德国取得胜利之后,不仅巩固了自己在苏联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而且强化了一项与俄罗斯历史攸关的传统安全政策,即以不断征服和对已征服地区实施铁腕控制来确保苏联的国家安全,无论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处在苏联的近邻范围——诸如芬兰的卡累利阿、波罗的海诸国、东普鲁士北部、东部波兰和东部罗马尼亚,还是处在广大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国家,如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大家庭”一词是后来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提出来的, 用以称呼广义的苏联集团。这一提法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掩盖苏联的安全战略:通过扩张或实现其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霸主地位来寻求安全。一些简单的公式,诸如“扩张+ 不断向前投送力量= 帝国安全”或“战略利益区域= 防御地带前移+ 广阔的边缘安全地带”已经不足以对这个问题加以解释了。

现在的俄罗斯在处理安全问题时所持有的思想观念或所采取措施的最基本内容仍然是 :建立一个能够应付危机的安全地带、能够长期依靠的军备优势、能够直接和长期使用的数量足够的军队。

沙皇俄国和苏联上述政策之基本点就在于其辽阔的领土空间。空间能够为其提供做出反应的“缓冲”时间,可以保证其有较大的兵力储备,而丰富的资源能够满足其对军需品的超额需求。这一点可追溯到彼得大帝第一次用兵,追溯到对亚速和纳瓦的围攻,而二战的反败为胜则相当于对其进行了完美的诠释。苏联军队在战争初期遭到德军的重创,但是,在经历了失败并吸取教训之后,苏联红军利用其广阔的战略纵深逐步恢复了元气,从最初的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反攻,并最终率先进入柏林并将其攻占,再现了俄国军队于18121814 年间反败为胜、最终战胜不可一世的拿破仑的历史辉煌。侵略者在这个国家领土上向前挺进时,总有更大部分的土地不能被占领,并且被占领的土地也很难长期控制住,致使侵略者每前进一千米都消耗巨大。自17 世纪初波兰入侵以来,空间因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时间因素对沙皇俄国和苏联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性,直至现在这一点仍然不可否认。

三、苏联时期的安全环境优势

1922年苏联成立之初,由于加盟共和国数量少且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并且几乎所有精力都用于解决国内问题,当时苏联对欧洲和世界安全事务的影响并不大。此后,随着数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特别是随着加盟共和国数量的增加和疆域面积的不断扩大,苏联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不断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欧洲战场的东部方向牵制了法西斯德国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并为彻底打败希特勒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二战结束后,随着自身最大疆界的确立和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苏联作为该阵营的盟主与美国进入了全面对抗的冷战时期。

众所周知,尽管苏联的综合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并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达到了巅峰,但其经济总量同美国远不能相提并论,在20 世纪5060 年代其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1/3 1/2。苏联之所以能成为同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主要是因为拥有庞大的军事实力。这种军事实力并不仅仅反映在庞大的军队数量和精良的武器装备方面,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其拥有绝无仅有的有利的地缘政治优势和地缘安全环境,从而形成了雄厚的综合军事潜力。冷战时期,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苏联和美国尖锐对抗并相互争夺的两极世界格局,欧洲被一分为二,分别成为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势力范围,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包括西欧地区多数国家在内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以苏联为首的包括许多中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集团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对峙局面延续了40 年之久。苏联凭借有利的地缘政治优势、地缘安全环境和雄厚的综合军事潜力与美国在欧洲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同时通过华约组织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以确保其西部边境的安全。苏联把3/4 的军事力量部署在欧洲地区以保持对西欧的强大压力,在战略上一度拥有较大的优势。当时对于苏联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外敌入侵的现实危险,倒是几乎所有西欧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苏联在军事上对自己所造成的巨大威胁。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东欧在苏联和美国两家夺取欧洲的战略部署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东欧地区位居欧洲腹地,在苏联和西欧之间,被西方地缘政治学大陆学派的创始者麦金德称之为欧亚大陆这一“世界岛”的心脏,除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两国外,其余六国(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均是华约成员国,被纳入苏联的全球战略体系,成为苏联与美国争霸的主要盟国。东欧既可以作为苏联防御西方入侵的屏障,同时又是苏联向西扩张、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基地。2016 年第 4 期 :依靠东欧,分化西欧, 离间欧美关系,瓦解北约集团,逐步将美国势力排挤出欧洲,将西欧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同时,也准备在时机成熟时以武力控制西欧,进而称霸世界。欧洲中部地区是苏美争霸的前沿,除苏联的西部地区外,共有民主德国、联邦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八个国家。这里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兵力部署最密集的地区,其中华约的力量占有一定的优势。华约在中欧有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四个成员国,苏联在其境内均建立了驻外军队集群,中欧前线离苏联本土约900 千米,无疑是苏联西部地区的重要屏障。中欧的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三个中小国家,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虽属于西欧,但在政治、外交上采取中立和不结盟政策,因此,北约的中欧防区只包括联邦德国,地域狭小,纵深短浅,至大西洋沿岸仅600 余千米。苏联在战略态势上较为有利,苏军及华约组织的常规力量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只要华约部队由东德向西,突破北约西德防线,即可迅速向大西洋沿岸推进,拦腰截断北约欧洲战区南北之间的战略联系,为进军英国、切断美欧大西洋运输线和南下地中海形成有利的战略态势。而美欧北约集团只有从西德向东,越过东德,并占领波兰,才能发动对苏联本土的进攻作战行动。

在苏联的西南方向是普通地理概念上的南欧,除苏联的西南部分外,有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西班牙、葡萄牙、安道尔、摩纳哥、马耳他等国家及地中海。该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接合部和地中海地区,是世界海、陆、空交通线的会合处。它是欧洲的南大门,由欧洲中部到南部的出海口都在这一地区,扼守黑海与地中海的咽喉,又是苏联西出和南下的通道,军事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华约在南欧有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三个成员国,北约有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四个成员国,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是没有被纳入苏联全球战略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余各国则为中立和不结盟国家。从军事地理上看,北约和华约在南欧的对峙似乎对北约较为有利。但保、匈、罗三个华约国家都在巴尔干半岛,既可作为苏联西南部的屏障,又是苏联从南翼出击,增援中欧主战场的重要依托。该地区位于南欧的中心位置,是欧洲通往亚洲、非洲的桥梁,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之间的黑海海峡是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苏联的战略企图是:通过巴尔干,直逼意大利,切断北约中欧和南欧战区的战略联系,进而前出地中海或非洲北部沿岸; 控制黑海海峡,为苏联黑海舰队打开通往地中海的大门 ;同时企图占领土耳其。

在苏联的西北方向是普通地理概念上的北欧地区,有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五个国家,还有苏联的西北部分以及白海、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和波罗的海等水域,其中丹麦、挪威与冰岛是北约成员国,瑞典是中立国,芬兰是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的中立国。北欧地区为欧洲的北大门,三面海洋既是军事通道,又是北约国家之间的主要水道。东面和大陆毗连,与苏联水陆相通,战略位置重要。苏联在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北部相连的科拉半岛修建军事设施,并扩大北方舰队的军事基地,部署洲际导弹,将这里变成既可对付欧洲战场,又具有全球性作用的战略基地。从这里可直接经北极攻击美国本土,拦截北美与欧洲大陆的海空交通线,直接威胁挪威北部和挪威海甚至北海的安全,还可借道芬兰通过波罗的海直插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约在北欧方向防线漫长,而兵力却很少,因此北欧方向是北约整个防务体系中力量最为薄弱的环节。对于苏联来说,位于波罗的海的里加湾、芬兰湾以及巴伦支海南部不冻的摩尔曼斯克港,对其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出入西波罗的海、北海、北大西洋的北方海上航路具有重要价值,并将进一步提高苏联西北地区的经济、军事战略意义。一旦欧洲战争爆发,苏联将可首先夺取该地区的战略要地,打通挪威海、北海和波罗的海等增援中欧战场的海上通道,并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德兰半岛作为包抄中欧的重要侧翼。

综上所述,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苏联在欧洲的安全环境十分有利,尤其是从陆地向西扩张有着非常便利的条件。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认为,世界力量中心所在的欧、亚、非三大洲由于发达的交通已变成一个“世界岛”,其“心脏地区”在东欧和欧亚大陆内部,并指出这个地区四周有冰海、山地和高原屏障,区内有重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除东欧这个门户外,海上强国从其余方向都不容易进入,而占据“心脏地区”的国家却可屡屡向沿海地区扩张。据此,麦金德把他的战略思想归纳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 谁就能主宰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他认为,从地缘战略角度看,苏联比美国在欧洲占有更大的优势。然而,随着冷战结束、东欧剧变,特别是苏联解体,俄罗斯的这种地缘战略优势在一夜之间不复存在。

四、苏联解体后的安全环境

苏联解体和许多新角色的出现改变了欧洲大陆安全体系的基本参数。这些变化是全方位的,发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各个领域,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族、种族和宗教等诸多旧的问题再次成为冲突的根源;战后继承下来的边界遇到了挑战;对于如何处理国家分裂问题无规则可循。更为严重的是,欧洲大陆原有的力量平衡已经被打破,致使各国不得不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原东欧国家相继加入北约,给转型时期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俄罗斯发现自己已被推到欧洲政治进程的外围。以前是紧邻而且控制了半个欧洲的俄罗斯,如今却被原东欧国家和原苏联西部共和国在地理上与欧洲隔离开来。由于突然成为欧洲最偏远的地区,俄罗斯丧失了原苏联可资利用的选择,对欧洲安全发展和变化的影响力急剧下降。

俄罗斯与其两个斯拉夫邻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关系,对于原苏联地缘政治范围的未来走向具有决定意义。在苏联解体之初,鉴于西方的影响和乌克兰的亲西方倾向,三者结盟的可能性化为乌有。俄罗斯采取了一项“双轨战略”——将白俄罗斯视为盟友,努力与其建立密切的全方位合作关系,保持政治联盟和军事联盟;将乌克兰视为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和俄罗斯占据主导地位的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之间摇摆不定的国家,对其实施打拉并举的策略,并希望以此为模式,把独联体国家分别纳入其整体外交和安全政策体系之中。怎奈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恩恩怨怨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彼此牵连、安全问题和发展问题互相缠绕的综合因素导致的,这是一场复杂深刻、旷日持久的全面危机。目前乌克兰国内局势表面上较为平静,实际上仍是矛盾重重。面对领土完整已被破坏、社会关系全面撕裂的现实,波罗申科政权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乌克兰的“濒危”局面,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和援助虚多实少,乌克兰陷入了“既脱不了俄又入不了盟”的尴尬局面。这种长期的“濒危”状态和“尴尬”局面将对地区局势、对俄欧关系产生不可预言的负面影响。

波罗的海三国在取得独立后,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亲西远俄”政策,在国际上努力摆脱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全方位与西方接轨,相继加入北约与欧盟。甚至对俄屡翻历史旧账,一再要求俄政府“为苏联的吞并之举道歉”。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成为其挥之不去的“历史之痛”。

俄罗斯与原中东欧及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关系也陷入僵持状态。苏联解体初期,关于莫斯科是否能够与苏联时期“老大哥”的模式决裂、与原盟国重新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关系的问题一度讨论激烈,而现在这些已只具理论意义了。中东欧的许多国家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均已在2009 年年底之前正式加入北约。黑山共和国于2016 5 19 日签署了加入北约的协议,即将于18 个月之后正式成为北约的第29 个成员。这使得俄罗斯在欧洲的地位更加孤立,也更加深了俄罗斯的警惕与防范。

20165 月普京总统在希腊访问期间对西方的对俄政策提出严厉批评,针对美国在罗马尼亚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发出严厉警告,声称“俄罗斯将不得不对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予以还击”。普京说,美国一直表示,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不是针对俄罗斯,不会成为对俄的威胁,但对俄罗斯来说它就是威胁。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5 21 日称,北约多国的军事存在释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即攻击任何北约成员国的行为都是在攻击整个北约。而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随后回应称,北约和俄罗斯的关系“很快退回到”冷战时期的状态。斯托尔滕贝格还说过,北约在东欧增加军事部署是对“俄侵略乌克兰”的回应。

高加索地区三国国内政治的高度不稳定形势、宗教势力的分裂作用、众多民族群体的跨边界联系等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高加索成为了一个极不稳定和极易发生冲突的地区,北奥塞梯与印古什的领土纠纷、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之间的纳卡冲突、车臣战争、别斯兰人质事件等都充满了火药味,使俄罗斯对该地区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面临着巨大风险。外高加索地区战略意义深远,战略资源丰富,成为各政治力量的角逐之地。美国和土耳其在格鲁吉亚设立了军事基地,格公开表示希望尽早加入北约。美国与阿塞拜疆就美驻军原则上也已达成协议,阿希望在不刺激俄罗斯的同时“融入欧洲”。亚美尼亚是俄罗斯在外高加索的坚定盟友,但也不时地向欧盟“暗送秋波”,不放弃欧美这一重要的外交发展伙伴。在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美国军事力量进入中亚的情况下,一旦外高加索成为北约的势力范围,俄罗斯将处于北约的半包围之中。俄罗斯竭力保持和加强在这一重要战略地区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存在,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俄罗斯在该地区的政策选择更加有限。

从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乌克兰危机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来看,欧洲的力量平衡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欧洲的安全处于极度的动荡不安之中,这给欧洲和俄罗斯在安全领域的相互作用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无论相互作用的方向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双方的共同努力是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后苏联欧洲新秩序的基本条件。

五、新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影响了国家安全战略的发展变化。2009 5 月,俄罗斯出台《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这份国家安全战略被称为国家综合性基础文件,由总则、当代世界与俄罗斯、俄联邦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重点、保障国家安全等五部分组成,阐述了俄在国防、内政、外交及经济等领域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及应对手段,界定了俄国家安全利益所在,提出了俄国家安全体系的目标和发展任务。新战略要求俄罗斯实行务实外交政策,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关系;强调俄将竭力保持与美国和北约的战略平衡,捍卫俄在北极利益;加强俄能源安全,避免因能源争夺引发边界冲突 ;改善俄经济发展上的原料出口模式和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行情的状况;努力提高俄罗斯公民生活质量等。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认为, 1997 年的《国家安全构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俄罗斯国内还是全世界,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起草新的基础性文件的客观必要性凸显出来。国家安全战略是对宪法的延伸,但同时也是一份全新的文件,尤其是就其观点而言。其主要特点在于,国家安全要靠国家战略任务的完成来加以维护。国家的安全目标、所面临的威胁、亟待完成的任务、建议采取的措施及其实施方案,这些内容构成了一个严谨的体系,界定了国家安全的状态以及国家短期(至2012 年)、中期(至2015 年)和长期(至2020 年) 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安全战略是俄罗斯联邦战略计划体系中最重要的文件。它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旨在提高国家管理水平,协调政权机构、国家及社会组织在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及保障个人、社会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行动。安全战略的构思、结构和内容与《俄罗斯联邦2020 年以前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构想》相互关联。总体来说,这些文件的基础是对俄罗斯联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及很长时期内国家安全可能遭遇的威胁做出的统一评估,核心是总统的政治指令。尤为重要的是,该战略的基础建立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与维护国家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依存性的条款之上。

随着2013 年年底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俄罗斯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不断发生改变。2013 年最新版的外交构想中,关于国际局势出现的动荡局面, 俄罗斯认为全球经济危机是首先导致地缘政治版图发生深度位移的强大催化剂;第二个动荡因素是西方干预他国内政,如“阿拉伯之春”,西方将自身价值观强加给他国的企图可能导致国际关系中出现动乱和失控;第三个因素是联合国地位的不稳固,这体现在某些国家试图采取安理会框架之外的单边制裁或武力行动来解决国际危机,随意解读安理会决议,实施旨在推翻合法政权的计划。俄罗斯认为自己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威胁加剧,并首度将网络空间的威胁列入重要威胁的环节。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认为当前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是国际关系的重新意识形态化。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在2008 年的外交构想中提到 :意识形态对抗已不复存在,冷战的遗产正得到逐步清除。面对动荡的国际局势,俄罗斯认为需要充当国际事务和全球文明发展中的稳定因素,并将从这一超级使命出发构筑自身的外交政策。

20155 月,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表示,鉴于世界出现新的军事威胁,俄罗斯正在调整2020 年前国家安全战略。这一决定与“阿拉伯之春”事件之后叙利亚、伊拉克、乌克兰及周边地区出现的新的军事危险和威胁有着密切的关联。帕特鲁舍夫认为,西方大国利用民众、激进和极端组织以及私营军事公司的抗议潜力,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间接行动已成典型。美国和北约积极部署全球反导系统,对俄罗斯的攻击性正在加强,在俄罗斯边境地区的进攻潜力亦不断增强。2014 12 月底俄罗斯通过了新版军事学说,虽然基本内容保持不变,但首次出现有关保障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利益、俄罗斯与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同盟关系以及关于外国私营军事公司危险性的相关内容。

201512 月通过的国家安全新战略对俄罗斯国家安全近年来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威胁做出了回应。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指责美国及其盟友企图对俄罗斯施压,并借助政治、经济及宣传手段对俄罗斯的独立自主实施制裁,从而保持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霸权地位的行径。考虑到俄美双边关系对国际局势,尤其是在削减核武器、解决冲突和反恐战争等问题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俄罗斯表示愿与美国在完全平等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此外,俄罗斯指责西方国家实行推翻合法政府的政策,因而为“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新版国家战略中,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依然被认定为来自北约,更加明确地定义了俄罗斯防御军事打击的战略目标,指明了应对极端思想传播的方式。同时,新战略还将经济增长、科技和教育、信息安全、战略伙伴关系等问题列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优先任务。

总之,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诸多新独立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正处在动荡不稳的转型时期。作为苏联遗产的主要继承国,俄罗斯已经不再是与美国争霸欧洲和世界的超级大国,其地缘政治状况变得十分不利,综合国力也遭到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要严重的破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已经失去了与美国全面抗衡的实力,但仍然是欧洲乃至世界的一个大国,仍将对欧洲安全格局的未来走向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美国及其欧洲盟国看来,在冷战后的欧洲大陆上最有可能打破现有力量平衡,从而对邻国构成威胁的强大国家仍然是俄罗斯。因为他毕竟依然是欧洲乃至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最多的人口,具有巨大的经济和资源潜力;在独联体、中东欧、巴尔干以及北欧和波罗的海等地区有着传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更有着数百年绵延不断的扩张历史。美国和西欧认为,只有当俄罗斯发展成为一个“繁荣、民主与和平”并纳入西方世界体系的国家,俄罗斯“才能像美国那样不会对欧洲构成军事威胁”。目前,俄罗斯的政治制度虽已发生变化,实行了西方式的民主选举,但远没有达到西方所希望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的目标。美国和西欧对此十分担心,因为俄罗斯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失败对西方利益构成的威胁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国家。冷战结束后多年的实践表明,由于尚未建立起一套相对合理、完善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制度,俄罗斯仍不得不继续艰难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其政治和经济改革至今未完成的阴影始终笼罩在欧洲上空。可以说,正是俄罗斯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使欧洲及世界安全的发展趋势变得难以预测。毫无疑问,俄罗斯的安全战略走向将对欧洲的安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