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历史资料 > 阅读信息
王丹誉:康熙何以“谈”收台湾
点击:  作者:王丹誉    来源: 横渠书院  发布时间:2016-06-12 14:37:21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中秋,大清的月亮分外圆满。康熙刚收到六百里加急捷报:全面收复台湾及澎湖金马诸岛!而立之年的康熙皇帝当即传旨:普天同庆,放假三日。

  从顺治到康熙,父子两代揪心四十年的台湾,至此终于收复,大清因此完成统一。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可安抚天下万民。随即明诏天下。十一月,康熙以收复台湾,告祭祖陵。

  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从荷兰殖民头目揆一手中收回台湾。从此,郑氏却以南明延平王的名义割据台湾。八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康熙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统一台湾大业。二十二年过去了,康熙对郑氏的和谈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进行。虽然九次和谈均未获成功,但却使和平统一大业一直推进。即使最终出兵,同样也是以和谈的方式而大功告成。康熙以“谈”收复台湾,既是以大清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作后盾,又直接体现着康熙皇帝非凡的政治胸怀、风度和智慧。

强大的自信和不懈的努力

康熙二十年(1681)八月,刚刚接到任命的福建水师提都施琅在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中,特别强调清政府统一台湾的“三大必胜”条件:一是政治上,“新平三藩”天下归心;二是经济上,“天下之财赋”雄厚;三是军事上,“以我之众百倍于彼”的优势。大清对台作战的最高统率决非吹虚之词。他是对双方综合实力进行深入研究后,作出的科学判断。康熙这位少年英主,在新政之后不久——康熙八年(1669)五月,用亲自训练的布库(摔跤队),以小孩玩家家的方式果断打掉了飞扬跋扈且老谋深算的鳌拜集团,恢复“内三院”内阁制。康熙十六年(1677),二十四岁的康熙设立“南书房”,结束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把中央权力全部集中于天子之手。以此,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清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政治、组织基础。

  康熙还注重发展经济。废止“圈地”,推行“更名田”之制,使大批无地佃家成为具有自已土地的自耕农;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使大片泛滥区成为良田,并且“水归故道,漕运无阻”。此举皆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赋税收入,使当时GDP达到并且长期保持世界总量的32%,为统一台湾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康熙除了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一支以精锐骑兵为主的八旗兵部队,还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水师。康熙十六年(1677),恢复福建水师建制;康熙十八年(1679),任命熟悉台海、作战勇猛的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都;当年,福建水师已经成为拥有训练有素的官兵28580人、精良战船240艘的强大舰队。福建水师中取得战果和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清廷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心。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康熙力排众议启用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开始整顿军务,练兵选将,督造战舰,并探测航道,侦察敌情。为统一台湾作好充分的军事准备。

在此长达22年的时间里,朝廷对郑氏集团的和谈,屡遭失败。但这并没有消沉康熙收复台湾,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念和决心。和谈之局使20万郑军向朝廷投降,仅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至十一月间,朝廷共接受投诚郑军官员1237人、士兵11639人。因此和谈在继续,和平统一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

最大的诚意与最终的底线

积极谋求政治解决台湾问题,努力通过和平谈判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康熙皇帝不改的初心,也是清廷基本国策。从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朝廷与台湾郑氏集团谈判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康熙皇帝每次都最大可能地表达诚意。

  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刚刚收复台湾就因病去世。次年,清廷立即派出使者往厦门招抚郑成功的儿子、继位者郑经归顺。郑经则以“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剃发易衣冠”为由,致和谈无果而终。

  康熙六年(1667),朝廷派出总兵孔元章两度赴台议抚,答应如郑经归顺,可封“八闽王”。却遭郑经以“非属(中国)版图之中”,以及“先王之志不可坠”为辞拒绝。显然他数典忘祖,他父亲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时曾在给荷兰殖民统治者揆一的声明中义正辞严地指出: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领土也!

  康熙八年(1669)八月,刚刚亲政康熙就派出刑部尚书明珠为钦差大臣,奉旨赴福建主持和议,并派知府慕天颜入台宣抚。此次,康熙作出重大让步:“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又因郑经故意“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致使和谈失败。

  朝廷平“三藩之乱”之后,曾与乱军勾结的郑经孤军退回台湾。康熙十六年(1677),朝廷再交作出重大让步。只要郑经归顺,答应郑氏在闽粤沿海“拥兵东归,世守边土”,可以考虑对郑氏按朝鲜事例处理。郑经又提出“资以粮饷”等苛刻条件,致使和谈破裂。

康熙郑重承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据此可见,凡此种种,康熙皆以最大诚意招抚,而郑经则每每借口托词,其实质正是“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即“台独”。这也正是康熙皇帝、清朝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断然不能答应的。康熙皇帝的底线——不允许台湾以任何形式独立。

大兵压境并坚持和谈

九次和谈均以失利而告终。康熙认识到以单纯和平方式统一台湾的希望何其渺茫,他不得不作出最后的抉择——万不得已时,必须付诸武力。即使他在最终对全台实行大兵压境之时,依然没有放弃和谈的努力,并在最终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台湾问题。

  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暴卒,其长子郑克臧继位初即遇害,12岁的次子郑克塽初立,郑氏集团风雨飘摇。康熙决定出兵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清军,直逼澎湖。二十二日,清军强攻澎湖郑军主力,清军大获全胜。击毁敌军战舰一百五十艘,毙伤郑军主力一万二千余人,生俘五千余。郑军主帅刘国轩仓皇逃回台湾。同时,福建总督姚启圣用大船载金银、丝帛、米和军需送往前线,给郑军降卒发放许多物资,遣返回家。康熙圣谕“抚之为善”,发布《安抚输诚示》:严禁在澎湖台海杀虏,优先俘虏,宽大投诚。施琅不计家仇,向郑军保证:“断不报仇”。与此同时,朝廷继续与郑氏开展和谈。七月五日,郑氏集团全面接受清朝和谈条件。十三日,施琅按照和谈条款,率清军登台湾岛,兵不血刃,在台湾万民夹道欢迎中全面接收台澎金马。康熙皇帝还以“海外孤忠”,称赞郑氏一门收复台湾并回归祖国的功绩。

  康熙收复台湾的壮举在中国大统一的历史成为光辉典范。毛泽东曾称赞:“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对中国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秋功罪,后人评说。康熙大帝也许因此而赢得后世“圣祖仁皇帝”尊号。333年过去了,康熙“谈”收台湾这一最可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正如时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先生所说:康熙统一台湾,对于今天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王丹誉:康熙何以“谈”收台湾

    2016-06-12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