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有人要炸毁喀什的毛主席塑像,红色标语上写着:他老人家站在这里,妨碍了谁?
点击:  作者:佚名    来源:喀什零距离  发布时间:2016-12-28 09:33:33

 

1.webp.jpg

 

      12月26日,是我们喀什人深深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伟人毛泽东的诞辰,今年是第123周年!

 

千丝万缕的种种关联,让我们喀什人心中结下对毛主席深深的情感。此刻,让我们一起缅怀伟人,一起细数毛主席在喀什留下的“身影”。

 

一座塑像

 

1969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人民广场,由群众自发捐款捐物捐劳建造了一座全国最大的毛主席塑像。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塑像,整体高24米,其中底座高11.74米,毛主席立像高12.26米,寓意毛主席的生日。毛主席塑像的雄伟姿态,引来了无数群众不断来此瞻仰。来的最多的自然是维吾尔族人了,他们说,“北京离得那么远,能在这里看到毛主席塑像,心中也获得了一份安慰和补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说是包括与喀什同等规模的内地大城市竖立的毛主席塑像在内,各地的多被拆除,喀什的这座也将被炸毁。消息传来,喀什市各族群众都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一天早晨,人们发现在广场毛主席塑像的底座上,贴上了一张红色大标语,上写“他老人家站在这里,妨碍了谁?”

 

同时,有关部门又发现,在没有“豆腐渣”工程的时代里建造的这座塑像,居然坚固无比,无论是砸还是炸,谈何容易!于是,计划被搁置了,毛主席塑像有幸保存了下来。

 

1997年,喀什市对人民广场实施重点改造,这时的领导遵从民意,不仅保留了毛主席塑像,还以此为中心,修建了宏伟高大、庄重典雅的新主席台。与此同时,又把毛主席塑像底座全部用花岗岩贴面,进一步在塑像背后新建高10米,宽62米,全部花岗岩贴面的诗屏。诗屏上雕刻着镏金的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在诗屏的衬托下,毛主席塑像显得更加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喀什市人民广场毛主席塑像,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完好无损,岿然独存。1998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批准,列入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应该是喀什各族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的真实写照。毛主席永远活在喀什各族人民心中。

 

 2.webp.jpg

 

矗立在喀什市人民广场主席台后的银灰色毛主席巨型塑像,雄伟壮观、气势恢宏,早已是喀什市一道亮丽的风景。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接踵而来,瞻仰赞叹、摄像拍照、流连忘返。

 

这座塑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产物,由群众组织建造,是全国最高最大的毛主席塑像之一。同样规模的毛主席塑像,当时全国只有4座,如今只剩2座。这座塑像在那个时代里,在边远闭塞的南疆小城落成,体现了喀什各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深情和崇敬。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喀什也成立了许多群众组织。由于在“打”与“保”走资派问题上观点不同,又分化组合为两大派四大组织,各自开展着自己的“革命活动”。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从流行手拿小红书、口唱语录歌、胸佩红像章,发展到了广泛制造“红海洋”、修建语录墙、语录匾、忠字塔……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喀什各派群众组织也纷纷进行各种宣传和“献忠心”活动。

 

大约是1968年,喀什四大组织中间持同一观点的两大组织,决定效仿内地,在喀什建造一座毛主席塑像。消息传出,这两个群众组织的干部、工人、学生纷纷响应,积极行动起来。经研究,他们决定采用北京、南昌、西安火车站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塑像模式,使用同一模具,选址在喀什市人民广场,建造一座钢筋混凝土毛主席塑像。此后,派人外出联系模具的同时,在这一派两大群众组织中,自发性捐款活动骤然兴起。出于对毛主席的深情,干部、工人、红卫兵人人不甘落后,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慷慨解囊情景感人。听说当时南建司有一位老干部,一生节俭,但为建造毛主席塑像,一次捐款600元。还有一位老工程师,子女多,负担重,也一次性捐款500元。其它一些单位的干部职工,也不顾自己的困难,有的拿出一个月粮票,有的拿出一个月工资,力所能及地献出自己的忠心。即使没有工资的学生红卫兵小将们也不甘落后,有捐一、两元的,有捐五、六元的,也有捐八元、十元的,几乎人人都献出了一份真情。这在一般干部职工每月只有几十元工资的当时,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在各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下,两大群众组织很快就筹集到了一部分建造资金。  

 

 3.webp.jpg

 

群众组织还派自己在棉运司、喀运司、专区车队等运输单位的下属组织,调车前往大河沿,拉运从西安发出的塑料模具。这些模具整整装了16大卡车。执行任务的司机师傅们披星戴月、多拉快跑,谁也不肯懈怠。当时南疆的公路路况很坏,喀什前方有好几座桥梁被洪水冲垮,行程多次受阻。为了按时开工,群众组织还专门派出一行人员,从喀什出发,随时检查,一路修桥铺路,保证了塑像模具顺利完好到达喀什。模具到达喀什的当天,群众组织还在北大桥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此后,整套模具被存放在尚未建成的喀什工人文化宫工地,等待开工。于此同时,另一支汽车队也前往浙江(一说四川)拉运浇筑巨型塑像使用的专用白水泥。

 

不久,毛主席塑像的建造工程开工。工程由南建司、养路段、新疆公路局第一工程队、喀什纺织厂等单位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施工,专区设计室有关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和监督。工程开工后,施工队伍苦干巧干,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夜以继日的奋战在工地上。为了早日完工,施工队伍还挑灯夜战。正是凭借各族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工程进度很快,仅仅几个月就完成了主体工程。

 

1969年的一天,毛主席塑像工程基本完成。整个塑像高24米,其中底座高11.74米,毛主席立像高12.26米,寓意毛主席的生日为12月26日。塑像建成后,这一大派两大群众组织在人民广场举行了庆祝活动,持不同观点的群众也纷纷前来拍照和礼谒瞻仰。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流言蜚语沸沸扬扬,说是包括与喀什同等规模的北京、西安火车站等地的毛主席塑像在内,各地的塑像多被拆除,我们喀什的这座也将被炸毁。消息传开,议论哗然,喀什各族群众都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据说当时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早晨,人们发现在广场毛主席塑像的底座上,贴上了一张大红色标语,上面写着“他老人家站在这里,妨碍了谁?”充分反映了喀什各族人民对这座毛主席塑像的珍爱。据说,受有关精神和内地影响,喀什有关部门也确实有过拆除这个塑像的动议,甚至也派人前往现场实地勘察。然而他们发现,在没有发生“豆腐渣”工程的时代里建造的这个庞然大物,居然坚固无比,无论是砸还是炸,谈何容易!于是,计划被搁置了,毛主席塑像有幸保存了下来。

 

1997年,喀什市对人民广场实施重点改造,不仅保留了毛主席塑像,还以此为中心,修建了宏伟高大、庄重典雅的新主席台。与此同时,又把毛主席塑像底座全部用花岗岩贴面,还在塑像背后新建高10米,宽62米,全部用花岗岩贴面的诗屏。诗屏上雕刻着镏金的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在诗屏的衬托下,毛主席塑像显得更加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喀什市人民广场毛主席塑像,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完好无损,岿然屹立在喀什市人民广场。1998年,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批准,列入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应该是喀什各族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的真实写照。

 

毛主席永远活在喀什各族人民心中。

 

一座纪念碑

 

巴楚县三岔口镇是喀什的交通要道,过往车辆频繁,经济日渐繁荣。网友“社会主义”近日来信称:前天路过巴楚县三岔口镇街头,发现这里新建起一座毛主席纪念碑,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啊!其实这并不是一座新建的纪念碑,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座碑就已经建立了。

 

4.webp.jpg

毛主席纪念碑

 

后来,镇政府对纪念碑粉刷一新,看上去就像是新建的一样。碑身用维、汉双语镌刻着“毛主席万岁”、“为人民服务”,碑底座分别镌刻了毛主席《清平乐 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七律 长征》等诗词。这座纪念碑历经50多年,依然屹立,它寄托了巴楚各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深深感恩之情和无尽怀念。网友拍了一组碑身的照片,与大家一起分享:

 

5.webp.jpg

毛主席诗词《清平乐 六盘山》

 6.webp.jpg

毛主席诗词《忆秦娥 娄山关》

 7.webp.jpg

毛主席诗词《七律 长征》

 

一封回信

 

新中国成立前,喀什帕哈太克里乡的大部分土地被几户大巴依(地主)霸占着。群众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各族人民终于迎来了翻身做主的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广大农村进行了减租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初,帕哈太克里乡来了土改工作队,全乡82%的贫穷农民人均分得土地3亩多,还分得了房屋和农具等。许多贫困农民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表达自己感激的心情,他们决定给毛主席写一封信。1952年3月23日,当时的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农民在庆祝土地改革胜利的大会上,以长诗形式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致敬信——《献给毛主席》,深切倾诉过去的苦难、描述翻身的喜悦,抒发了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无比热爱之情,并递请赛福鼎·艾则孜转送毛主席。同年10月16日,该乡农民收到了毛主席请赛福鼎·艾则孜转来的回信。全文如下:

 

喀什区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全体农民同志:

 

感谢你们今年三月在庆祝土地改革胜利时写给我的信。你们已经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中获得解放,希望你们在爱国丰产的口号下,更加团结,努力生产,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8.webp.jpg

 

一九五二年八月三十日毛主席的回信使帕哈太克里乡沸腾了,这也是毛泽东同志唯一给新疆县乡基层地方农民的回信,让人感佩、令人钦羡。乡亲们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9.webp.jpg

赛福鼎·艾则孜送来毛主席回信

 

乡政府连夜决定第二天召开庆祝大会。第二天早晨10时左右,专程前来送信的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王恩茂、新疆省人民政府主席赛福鼎走进了会场。大会开始了,先是赛福鼎将毛主席的回信当众转交给帕哈太克里乡乡长,接着,由中共疏附县委书记宣读毛主席的回信。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与会的维吾尔族男女老少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他们争相传阅毛主席的回信。

 

10.webp.jpg

 

毛主席给帕哈太克里乡农民回信的消息,像长了翅膀,飞出了帕哈太克里乡,迅速传遍了整个新疆大地。从那时起,毛主席的这封信便被恭恭敬敬地挂在帕哈太克里乡政府的会议室里,同时也深深地刻印在维吾尔族农民的脑海里。(文据《新疆日报》)

 

一首诗歌

 

2003年,104岁的玉麦尔·艾孜米,看上去脸色红润,精神矍铄,腰背不驼,手脚灵便,还能帮孙子干一些农活。51年前,就是这位老人执笔,代表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1万多农民写信给毛泽东主席,报告了实行土地改革后,农民们分田分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过上自由民主的新生活的喜悦心情。

 

玉麦尔·艾孜米当年担任帕哈太克里乡农会主席,回忆起往事,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1952年冬天,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在南疆全面实行土地改革。此前,80%的土地掌握在不足5%的地主手里,90%以上的农民都是地主的奴隶,当牛做马,两头不见太阳下地干活,一年下来还吃不饱肚子。不少农奴一辈子成不了家,原因就是养活不了妻子儿女。解放了,农民们当家做主,又有了自己的土地,开春后大家自由自在地耕种,那种心情就像冰山溶化,铁树开花,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11.webp.jpg

司马义·铁力瓦尔地与百岁老人玉麦尔•艾孜米合影

 

当年3月,种下的庄稼发了芽,果园里杏树开了花,整个帕哈太克里都是一派花香鸟语的明媚春光。看看眼前的情景,全乡农民们不约而同产生了一个念头,就想写封信把解放后的新生活告诉给毛主席。写信的任务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农会主席,玉麦尔·艾孜米的身上。要代表农民群众给毛主席写信!玉麦尔·艾孜米说,他整整想了三天。第四天早上,找来了农会代表买买提·马木提、艾山·木沙、阿布都热依木·库尔班等,用一整天的时间写出了一首长达6页的诗歌,表达了全乡农民的共同心声。

 

玉麦尔·艾孜米说,当天就把写好的信交给了土改工作团的领导人赛福鼎·艾则孜同志。当年八月三十日,就在瓜果飘香的季节,毛主席亲笔回信了!听到这个消息全乡的老百姓就象过节一样高兴。

 

说着,老人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两眼含满了激动的泪水。在后来的日子,玉麦尔·艾孜米一直深藏着一个心愿,就是想亲自上北京,当面向毛主席汇报农民生活的新变化。可惜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观。

 

 12.webp.jpg

丰收的喜悦

 

老人回忆说,毛主席鼓励农民们搞好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半个世纪过去了,帕哈太克里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全乡村村通了柏油路,通了电,通了自来水,有电视、有电话,出门骑摩托、坐汽车,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子,不愁吃、不愁穿,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毛主席一生为老百姓谋幸福,如今,这个美好的愿望已经在帕哈太克里乡变成了现实。

 

 13.webp.jpg

新闻特写:帕哈太克里乡的变化

 

50多年来,玉麦尔·艾孜米老人每逢遇到高兴的事,他都会对着一直伴着他过了半生的毛主席像说上一番。他说,我的话毛主席会听得见,说了,我的心里就无比畅快。(文据喀什政府网)

 

一次见证

 

毛主席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神圣而崇高的。毛主席塑像风雨40年,至今无损无毁,岿然独存,是矗立在喀什人民心中一座不倒的丰碑。

 

14.webp.jpg

 

在毛主席塑像下的人民广场,喀什的重要集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国旗在这里徐徐升起,重要节庆焰火在这里腾空而起,元宵灯会在这里大放异彩,大型群众性文艺节目演出在这里放歌起舞,阅兵礼仪和成果检阅在这里展示呈现,各种宣传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这里,还是各族群众休闲、娱乐、游览的好去处。明媚三月,广场风筝飘飞,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夏季夜色降临,广场霓虹万千,是五彩斑斓的世界。

 

15.webp.jpg

 

2008年6月18日是喀什人民终身难忘的日子,北京奥运火炬在喀什传递,终点站就设在人民广场毛主席像下的主席台,最后一棒火炬手是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吐库曼拜西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他接过前一名火炬手手中的火炬,绕着主席台转了一圈点燃了熊熊燃烧的圣火盆,这是喀什人民无比幸福的时刻。

 

16.webp.jpg

奥运火炬传递

 

如今的喀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主席像依然高高矗立,见证着喀什的发展与繁荣、和谐与兴盛。

责任编辑:天山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