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范学新:抹黑知青上山下乡的公理何在?
点击:  作者:范学新    来源: 知青问题研究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5-06 15:03:28

 

 

最近,又看到一些抹黑知青上山下乡的言论,自以为理直气壮,“政治正确”,实则危言耸听,虚无历史,自私狭隘,颠倒是非,不值一驳。这些言论虽出自少数人,但却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故有必要予以澄清。 

 

有人说,“1700万知青下乡,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大倒退、大灾难。”这顶大帽子实在太吓人,令人匪夷所思。中国的知青下乡,就算再怎么悲惨不堪,也不能列入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事件,也无法与美国贩卖黑奴、一战二战、日本侵略中国相提并论吧。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毫无立足之地。我们研究历史,应当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切不可信口开河,随心所欲,不负责任,妄下结论。

 

 

知青下乡,从中国历史上看,是坚持弘扬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和光荣传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必由之路,推动缩小“三大差别”的历史进步。诚然,知青下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具体动因、主要任务等,但它的本质是相同的、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1968年以后的知青下乡而言,中国面临着取消高考,大学停止招生,“老三届”就业重压的特殊情况。组织大批知青上山下乡,既是国家既有政策的延续,也是解决这一“特殊情况”的有效措施。就知青而言,既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也是为国担责分忧。当时,中苏关系紧张,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应对战备,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这支准军事部队应运而生,屯垦戍边,对苏联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为保卫边防、建设边疆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40多万知青成为兵团的主力军,是响应国家号召,担负国家使命。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不管经历多少艰苦磨难、贡献大小,这都是每一个青年应尽的责任,一段神圣光荣的历史。但是,很可惜,这段历史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少数顶着“兵团战士”的知青却自我诋毁,自取其辱,岂不悲哀?!

 

 

城市知青下乡,是逐步缩小、消灭“三大差别”的战略举措,是同千百年来传统的陈腐观念的挑战和决裂,是历史的进步,绝不是什么“大倒退”。在一些人看来,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要永远延续下去,不但不能触动,还要强化、扩大“三大差别”的鸿沟。城市知青下乡大逆不道,没天理,没人性,罪不可赦。殊不知,在我们1700万知青下乡的同时,还有远远超过1700万的农村回乡青年“子承父业”,难道他们就比我们低人一等吗?我们大多数人只在农村呆了不足十年,却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灾难”而念念有词,耿耿于怀,而他们却是一辈子甚至世代传承,这天然合理吗?这是人权平等吗?我们就这样心安理得吗?!现在的城市人口,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是城市的本,是城市的根。城市人不能忘了这个本,这个根。改革开放以来,几亿农民工为了生存和发展进城打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这似乎理所当然;而城市知青下乡务农,建设新农村,则申冤叫屈,大逆不道,这是什么逻辑呢

 

 

同任何事物一样,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曲折和斗争,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应当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即肯定主流,又看到问题。不能用问题否定主流、成绩,也不能用成绩掩盖问题。就黑龙江兵团而言,在完成屯垦戍边的任务中,在短短几年内接受安置四十多万知青的情况下,也出现了死亡事故频发、严重迫害知青事件、走后门等不正之风。这些都是事实,不容否认。但是,现在有些人抓住这些问题不放,无限放大,“上纲上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企图全盘否定兵团的成绩,否定抹黑上山下乡运动,这就混淆了是非,颠倒了黑白,是不能容忍的。

 

知青在乡下确实吃了不少苦,遭过不少罪,也有成长中的烦恼,这也是知青下乡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多数知青都确立了正确的“苦乐观”,以苦为乐,磨难兴邦,乐观向上,成长成才。他们以奋斗奉献为荣,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许多知青模范多次将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别人,许多知青大学毕业又回到农场继续务农,成绩斐然。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就是靠千百万人的点滴奋斗汇成大海,成就伟业的,这是真正的希望所在。但是有少数人,不讲奋斗,不比贡献,似乎国家欠他太多,牢骚满腹,陷入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的泥潭不能自拔,这才是民族精神的倒退。 

 

 

知青下乡,国家很早就有病退、困退的返城政策,体现了区别对待,对知青的关爱。当然,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走后门、弄虚作假、“曲线返城”等歪风。按照病退、困退政策返城很正常,光明正大。但有些人则不然,不安心边疆建设,又不具备返城条件,便想歪点子,出馊主意,甚至以“自残”的方式搞病退。这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虽做法不妥,但亦无可厚非。可时至今日,有人却拿“自残”病退说事,抹黑国家的病退政策,否定知青上山下乡,用老百姓的俗话,明明是“拿着不是当理说”,而且还“正襟危坐”,这就有些太不仗义了吧。 

 

当然,后来以病退名义的“返城风”不在此列,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是凝固了的事实,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历史拒绝假设,没有如果,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但现实中,总有些人生活在“虚无”的世界里,“如果没有‘文革’”,“如果没有知青上山下乡”等等,借此聊以自慰,无异于自欺欺人,画饼充饥。

 

 

知青上山下乡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似乎早已归于平静,尘埃落定。但是,就现在的国情看,“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短板,人才匮乏依旧是困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方面城市人才相对过剩,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农村人才短缺,望洋兴叹,长期不能破题。于是,当年下乡黑河地区的知青徐桔桔、贾爱春、杨晓沪“二次下乡”,继续创业。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知青下乡的重要性、迫切性,也道出了我们面临的两难尴尬。

 

终上所述,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从我们当年下乡时的背景,还是当今的现实,知青上山下乡都是正确的选择,都是国家实施的一项战略措施,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具体政策上采取不同的方式而已。抹黑知青上山下乡的各种悖论违背常识公理,可以休矣!

 

 

(作者:范学新,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屯垦戍边,曾任连队指导员;1983年以后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工作,历任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长等职;本文写于2024427日。来源:知青问题研究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