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习近平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四个表现和三大贡献
点击:  作者:习近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1-14 17:40:32

 

 

  2014年11月21日,我去延安干部学院参加研讨会,也到习近平下乡插队的延川县作了考察。当年的另一个大队支部书记告诉我,习近平在延川当知青7年。那时他带了很多书来,一有空就学习,许多人看书都找他。他当时的历史知识就比我们丰富。在“文革”批林批孔期间,我们都按照报上的说。他不一样,谈了许多我们不了解的历史知识,比我们的思想水平高出一大截,我们就觉得他博学有思想。这一席话说明,习近平在年轻时就打下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根基。

  回到北京后,我重新读了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些讲话,特别是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等,确实感到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厚学养。他的许多讲话都引用古人的名诗、名句、名典,以及生动朴实的格言俚语,说事论理,有质有文。

 

  一 习近平具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

 

  纵观党的历史发展数十年,就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来,在最高领导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酷爱,并非常重视传承和弘扬的,首推毛泽东。他广收博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读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过去攻读过古代经典文化和草根文化,特别是历史上的军事、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等思想,都在他的著作中打上了深刻烙印。他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对中国旧传统的复归,而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个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民族的文化,就是既要有革命的内容,还要有民族的形式。创造这个民族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而获得。这个民族形式应当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在创造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方面,为我们党开创新文风树立了榜样。这些著作,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而且开创了一代新的文体,成为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文风的范文。事实上,我们至今常用的许多话语都源于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我们至今的许多观念和认知方式也源于作为文化形态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高度发展。如刘少奇所说:它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概括中国历史、社会及全部革命斗争经验而创造出来”,“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为实现“两个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新的发展历程。

  两年多来,习近平在他的讲话和著述中,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他第一次会见中外记者讲话就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后,他就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当选为国家主席后,他发表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在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国访问回答新闻媒体如何治国理政时,他说: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这些讲话开启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运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展现治国理政情怀的新篇章。

  习近平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主要表现为这样四个方面:

  第一,习近平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一定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还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这里虽然是在一般意义上的泛指,而非专指。毫无疑问,其逻辑结论是明确的。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魂”,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文明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延绵至今。

  第二,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他说: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并且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是对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科学总结。

  第三,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个国家的强大,既需要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发展,也需要思想文化、民族素质等软实力的提高。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同年12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还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些讲话,既说明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巨大影响;也说明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第四,习近平特别强调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他说: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储存的智慧。因为在传承的知识中积累了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因此,“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这里在一般意义上讲的人类历史文明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借鉴作用,毫无疑问,也同样地适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上述四个特别强调,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 习近平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贡献

 

  习近平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至少有三大贡献。

 

  第一,站在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且高的平台上,与时俱进地阐明了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又一次伟大转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僵化半僵化、封闭半封闭转变为全面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平台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也采取了与时俱进的方针。习近平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对中华传统文化既继承毛泽东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制定的方针,同时又明确了与时代进步相协调、与世界发展相适应的新要求。

  就继承而言,习近平仍然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他多次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因势利导,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他解释“古为今用”说,这就是以古鉴今,对于“古”,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对于外国文化,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就是在与世界各国文明的相互学习借鉴中延续发展而没有中断。所以能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同时,兼收并蓄又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审慎的鉴别和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习近平这些思想,是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原则的科学坚持。

  就与时俱进和与世俱进而言,习近平更加强调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吸纳中创新。他说:我们从来认为,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从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基因和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这是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任务。他还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原则,将会使博大精深的灿烂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世界因之会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第二,高度评价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进步作用。基于上述基本原则,习近平第一次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身份比较系统地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对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作了高度评价。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他还指出:在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据此,习近平高度评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直面历史修正错误的博大胸怀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三,充分运用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治国理政、经纶安邦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也第一次对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助于治国理政、经纶安邦的重要思想作了系统梳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个方面的思想。

  一是关于经世治国、弘道化人的思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中列举了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15项。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的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以道德文化为鲜明特色而著称。讲道德建设,习近平特别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将核心价值观归结为“德”(包括个人之德和社会之德、国家之德)的这个思想,把多少年没有讲清楚的问题一语破的,让人豁然开朗。据此,他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在我国古代就有核心价值观,即是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习近平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他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还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深刻影响的许多思想,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习近平认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同时,他还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在这里,习近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揭示得一览无遗。

  三是关于发展国际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和在一些出访国家的讲话中阐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指出: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对人类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没有阳光和空气,万物就不能生存生长。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自觉的一个重要原因,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始终追求和平、和睦、和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习近平还特别将“亲、诚、惠、容”,作为睦邻、安邻、富邻的我国周边外交方针的“四字箴言”。他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习近平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发展国际关系的外交战略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习近平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文化资源,既运用在治国理政、经纶安邦的诸多方面,也深透在弘道化人、修身养德的主观世界改造领域。他在这方面的许多重要思想还需要深入研究。

 

  三 寄语青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成就精彩人生

 

  21世纪应该是也能够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世纪。所谓“应该”,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在19世纪以来受尽西方和东方列强的屈辱、蹂躏和宰割,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代代接力,不屈不挠地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艰苦卓绝斗争。所谓“能够”,是因为经过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艰辛奋斗,终于找到能使中华民族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积弱积贫的旧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业国。有了正确的根本制度、道路和理论,有了目前这样的雄厚基础,只要不折腾、不犯颠覆性错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到那时,中华民族岂能不腾飞?

  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和美丽梦想,当然要寄希望于青年。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说: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来说,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最重要的就是培育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认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有了正确价值观的基本遵循,就能使全社会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散发和凝聚正能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关于正确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三者关系的价值观。这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因此,他讲了上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也就是勉励当代中国青年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便捷路径来树立、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为了让广大青年把握文化根脉,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习近平还特别多地用传统文化语言来提出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以营造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他强调了四点: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大学阶段,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习近平勉励同学们“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习近平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习近平强调: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最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习近平援引《礼记》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告诫青年人: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以上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点,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劝学篇”。它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沉底蕴,也吹响了催人向上向善奉献火热青春的时代号角。

 

  近代以来,中国青年一直是革命先锋。新时期以来,是中国青年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我们相信,具有光荣传统的当代青年,必将接过历史接力棒,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自己美丽的人生乐章。天之降大任于斯矣,千年辉煌、百年苦难的中华民族,必将崛起于亚洲、腾飞于世界!

  (来源:天津日报)



  【昆仑策研究院简介】昆仑策研究院是由部分军地老同志、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发起成立的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这是一个自主独立的研究机构,它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这是一方群英荟萃、报国献策的热土,它在中国改革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和考验的时候应运而生,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它向社会各界具有爱国情怀、客观精神和慧眼卓识的仁人志士、专家学者们敞开大门,欢迎加盟。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klc002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