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音九岁作·五月端阳。祝大家安康吉祥
爱使痛苦光辉
又到端午,这是个中国节日。被放逐的屈原是有痛苦的,然而山野间农民铺天盖地的痛苦淹没了他个人的痛苦,令他道不出孤愤。
他写的《九歌》《天问》《离骚》,其实都是天下大众的生命音节。在他之前,没有哪位知识分子如此深情地讴歌过乡间农民的生活和追问。 楚怀王可以把屈原放逐,但夺不走屈原对祖国的爱。祖国并不是楚怀王一人的,而是所有楚国人民的。真正的爱,不是你爱我,我才爱你。爱是一往情深,而非等价交换。屈原心中的爱,无论于国于家于个人,都有取之不竭的宝藏。 人生不可能拒绝痛苦,但对待痛苦的态度可以改变痛苦。爱使痛苦光辉! 这个节日一定是农民创造的。
中国第一位诗人就站在这里,昂首向天。那形象是如此与众不同。
中国民间的食品多种多样,“粽”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形象。农民为什么创作出一个“有棱有角的形象”来纪念他,这不是象征屈原鲜明的独立个性,能是什么!这样的食品形象,同时期的两河流域没有,埃及没有,印度没有,希腊没有,美洲印第安人也没有。这是个艺术形象。岁月流过了两千多个春秋,我们仍然不能不为农民在历史深处创作的这个艺术形象击掌称绝!
何以称他为第一位诗人?屈原之前早有诗,西周王朝派采诗官员去采来的各诸侯国的土风民歌,在民间口头传唱中经过许多人集体创作,具鲜明的共性特征。被称作雅、颂的诗歌,应该是有个人创作的,遗憾的是,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的姓名。我们只知道,屈原把民间集体创作口头传唱的诗歌,升华为十分饱满的独立创作的诗篇。屈原也是第一个以诗讴歌农民生活的人,他的《九歌》就是明证。
西方人的历史著作说,古埃及的《太阳神颂诗》和《亡灵书》,古巴比伦的史诗《吉尔枷美什》,都是经由先民口头创作传颂而流传下来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也是前人流传下来经荷马整理后再传下来。印度的《罗摩衍那》被称为印度的第一部诗作,传说作者叫蚁蛭,但已无可考证,该诗也是口头流传,增增减减,因人因地而异,成书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他就是公元前4世纪的人。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作品是确切完全由他独立创作的诗歌。因之还可以说,屈原也是人类第一个知名的伟大诗人。
重要的不仅是独立创作,更在独立创作中表现出那么鲜明的人的独立个性!在人类精神史上,表现出人的独立个性,是非常重大的进步。屈原那么奔放,那么充沛地表达了他的理想,他的困惑,他的追问,他的爱与激情,那是他整个生命所熔铸的宏伟诗篇,闪耀着光芒四射的个性光辉。因而还可以说,屈原是第一个开人类诗歌创作个性之先河的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大义凛然、桀骜不驯、才志超拔者不乏其人,为什么要立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位诗人?诗人很重要吗,比三皇五帝都更重要?凝神一想,这也像个历史之谜。
屈原并不是职业诗人,他曾任楚国的“左徒”,这是掌国家内政外交大权的高级官员。他曾经两次被放逐。这样一个高级官员被放逐,能没有痛苦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写在《离骚》中的诗句。被放逐的屈原,看到了乡间农人的生活是那么艰难而痛苦,一定是这弥漫天下的农人的痛苦把屈原个人的痛苦淹没了,使他道不出孤愤。
我是在插队归来多年后才读到《九歌》,这时我发现自己能用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去理解屈原。我相信,屈原一定是发现了,即使在最艰难痛苦的日子里,也有爱情发生,也有婴儿诞生。爱可以使痛苦光辉,新的生命总会给人们带来希望,不是吗?而民间的祭神活动,追求的是期望,总是对未来怀着日子变好的期望,总在希望中生活和奋斗。这就是生命和生命的力量。这就是值得讴歌的,于是有了《九歌》。
在他之前,没有哪位知识分子如此深情地讴歌过乡间农民的生活和追求。我以为人民纪念他,更大的原因在他的《九歌》,其次才可能是《离骚》。《九歌》不仅写了民间的祭神习俗,屈原还写进了男女爱情,写人神之恋。在他的笔下,一切神都具有人性,神比一般人更美更有深情,实际上就是优秀的人的精神。
《九歌》对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描述,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又那么色彩艳丽,情思馥郁,奔放而浓烈。我相信被放逐的屈原一定得到过民间情感的哺育,汲取了平民的梦想和生活智慧。
因屈原而有一个节日,其殊荣似乎超过圣人孔子。艺术有如象征生命的绿叶,有如喂养生命的食粮,我们的先人是这么想的吗?我相信那里有情意深深的期盼。
龙舟逆流而进,呐喊声声发出的是集团的声音,讲究的是合力同心。水花像光芒那样四射,速度因之诞生。这又象征着什么?人民爱个性,却也没有忘记共性。我的老师文怀沙先生曾说,在中华艺术中,《诗经》的“风”代表共性,屈原的“骚”代表个性。那么我们看到,人民创造的这个纪念艺术家的节日,既尊重个性,也重视共性,可谓占尽“风骚”。
因而我以为,这“端午节”是个传承千古的中国人的艺术节,传承着中国世代苍生对艺术永不泯灭的热爱和崇敬。
岁月如河,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划舟击水的过客。一生中,身前身后也永远是波涛连着波涛。不管时光流过多久,那追求过奋斗过的,都会化作某种信仰的庄严形态,升华为一个巨大的象征,有如一座伟大的纪念碑。我们能站在它投下的影子里,做一个虔诚的信徒,是一种拥有。
写于1994年端午节
【补叙】
人在高位,很难体会到普通人的阳光。一个读书人经历过磨难或打击,若日后未能洗去怨气,便还陷落在过去的阴影里,且大抵是未能从最底层的人们中汲取到生存智慧。普通人的生存智慧是存在的,否则如何能在非常的艰难困苦中生活下去,如何还能发出笑声?即便是名气很大的名家,写出的文章未能洗去怨气,便不可能是大家。所谓大家,就是深谙底层人之艰难与生存智慧,与普通人情感相通,会说“普通话”者。
(作者系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宏甲文章”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