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当中国想要低调,全世界都在默契配合
点击:  作者:镇长本人    来源:互联网思维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7-03 13:58:56

 

 

去年,俄罗斯智库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美国主义患上“夜盲症”》,指出整个西方认知被扭曲,集体拒绝承认中国的强大与崛起,对中国的一切分析不以事实为依据,而是要么简单认为中国必然崩溃,要么干脆把中国视为一个异常,直接无视。

 

这也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普遍的问题,经济学研究已经变成了纯粹工具的研究,追求模型的精致,对于不符合模型的数值直接忽视。

 

不过俄罗斯智库有点过分了。实际上,这是东西方乃至全球的默契,中国想要保持低调、暂时不想暴露真实实力,而西方还没想好如何迎接一个强大中国的新世界,于是非常“配合”的无视。

 

中国的强大就成为“房间里的大象”,房间里所有人都看到了,甚至大象都需要卧在地上、拼命收缩自身,稍微舒展一下,房子就被挤得咯咯响,有人被大象挤到墙壁上,脸都变形了,但就像被集体施加了知见障一样,就是不肯承认大象的存在;或者说,正是因为大象不想被看见,于是房间里的人选择了配合。

 

毕竟,无论大象被发现、还是房间里的人发现了大象,都会带来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如何处置这头巨象?

 

对中国来说,长期奉行“韬光养晦”,距离世纪之交“外交四大耻”才过去不到30年,近代百年屈辱成为中国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所谓“五千年辉煌一笔带过,百年屈辱上下两册”,中国人仍然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自然倾向于最大限度地保守评估自身力量、高估对手。

 

体现在中国人内心理解的世界大战,是以中国对抗全世界作为极限设想。比如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最初的中国版本,就是中国迎战全世界的开始。

 

居安思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已经刻进了中国人的灵魂。中国人不相信、也不需要盟友,只有自己才最靠得住,这也是几千年文明的经验。

 

而且中国很大,虽然目前的经济成就已经令整个西方恐惧,但仍然不足以彻底解决全民富强,积累的力量需要首先服务于国内民生,而不是对外侵略、压迫。

 

从现实角度,领导世界是需要支付成本的,大象一旦被看见,就需要承担超越自身意愿和能力的国际责任,甚至还会被要求按照他国的规则行事。正如美国构建的全球霸权,带来的收益已经不足以覆盖成本,而且这种全球霸权,还导致美国无视内部矛盾,精英资本从全球获得补偿,并不在意国内底层民众。这也不是中国希望的未来。

 

所以,中国并不打算展现真实的实力。从自身来看,短短几十年快速崛起,力量增强速度远超认知更新,中国社会内部也需要更新对国家定位和国际角色的认知,而大象仍然在快速长大,房间就这么大,只能不断调整步伐和方向,这又增加了认知的难度。

 

对西方而言,挑战就更大了。过去几百年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规则体系、价值观念,核心是西方最强大,如果承认中国这头“房间里的大象”,整个旧秩序和旧观念就面临根本性调整,甚至是颠覆,西方并没有做好准备。

 

 

于是发现大象,就必须把大象处置掉,但整个西方早已丧失了处置大象的能力。中国已经如此庞大、如此强大,任何试图约束大象的企图都不可能实现,甚至自身会被大象随意地晃动碾成肉饼,西方已经习惯了主导一切,这种无力感自然令西方无所适从。

 

这还涉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调整,西方的一切自信就建立在高高在上基础上,西方仅仅是最近几百年才阔起来,并没有经历过低谷。于是西方世界才会在20世纪90年代搞出来“历史终结论”这种荒谬的优越感,与西方有着不同价值观、文明观的中国崛起,会粉碎西方的骄傲。

 

最现实的是利益调整。现有国际体系的规则都由西方主导制定并维护,这些规则包括WTO、气候、海洋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决策机制等等,现在已经面临中国的挑战。

 

比如世界银行,由美国主导,但现在已经面临亚投行的挑战,2024年世界银行年度贷款970亿美元,而亚投行刚更新的2030年中期规划,年度贷款目标是170亿美元,目前计划到2030年将再投入至少750亿美元,注意相比世界银行更聚焦,而且资金利用效率更高。

 

而对西方民众而言,中国发展太快了,西方持续几十年对中国的扭曲、抹黑、贬低,多数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甚至有的停留在一百多年前,突然发现,原来瞧不起的中国比自家更强,这如何能接受?

 

既然无法处置、难以应对,而大象暂时又不希望被完全发现,那就不如得过且过。

 

在中国人看来,完全可以合作共赢、和而不同,中国又不准备殖民西方。但共赢、和而不同是中式思维,西方思维就是二元对立,国家之间要么是盟友、要么是敌人,这套二元对立体系,无法容纳中国。

 

中国与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这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哪怕在最复杂的中东,中国就是有本事与区域内所有国家乃至非国家力量保持比较友好的关系。

 

中国的模糊性,对习惯了二元对立的西方实在太难受了,把中国划为盟友显然不对,可划为敌人又无法承受,可要是接受中国和而不同的主张,那西方世界观不就坍塌了?

 

所以就可以看到,围绕中国,出现很多自相矛盾的扭捏。

 

一方面鼓吹“中国产能过剩威胁论”,认为中国制造业太强大,卷得全世界都没有活路,认为全世界必须联合起来应对中国产能海啸。

 

这其实有一定道理,按照美元产值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35%左右,美国占12%左右。但这是用美元计价,如果改用真实产出,那么中国制造业实际占比肯定大于40%;再加上中国强大生产力外溢,如东亚、东南亚乃至非洲、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融入中国产业生态,意味着中国能够掌控的全球制造业产能,肯定已经超过一半。

 

中国仍然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未来只会更强。简单估测,到2030年,中国掌控的全球制造产能,保守估计在70%以上。一个国家掌控的工业力量,相当于其他主要国家之和的两倍,产能就是战争潜力的核心,已经不必多言了。

 

但另一方面,总是对中国经济增长视而不见,聚焦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渲染中国危机论、崩溃论等等。

 

在地区冲突上,也很拧巴。一方面认为中国完全可以要求俄罗斯退让,指责中国操控俄乌冲突;但另一方面,北约峰会,欧洲随便哪个国家,都敢对中国指手画脚,甚至有的国家还称要把军队派到太平洋,代替美军对中国持续施压,从而换取美军把部署在太平洋的军力转移到欧洲。

 

这就很奇怪,欧洲人害怕俄罗斯,认为中国完全可以管控俄罗斯,却又不怕中国?

 

一般情况下,中国也不在意,但如果有哪些国家太过出头,大象吹口气,这个国家就要被严重动摇,带着欧洲各国重新当回鸵鸟。立陶宛就是典型。

 

中国对外策略上,也呈现明显的务实主义。

 

在追求实际利益和平等地位的时候,更希望被正视存在。

 

比如在市场准入、公平贸易等方面,要求西方承认中国的经济贡献和产业强大,中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强大,是合理的,而非因为政府补贴;涉及环境保护、脱贫等方面,也要求西方正视。

 

在关键技术标准制定上,比如5G、航天、AI等领域,强调技术实力和产业实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而在争夺国际机构话语权、推进全球合作、争取发展中国家认同等方面也更倾向于被西方发现。

 

一旦可能出现体系性对抗的时候,就更倾向于战略模糊。

 

比如前面提到的西方困境,当前西方主导的体系,无法容纳一个无法处置的强大力量。现在西方集体视而不见,这就挺好,如果中国展现了强大到所有人都清楚无可对抗的军事力量,按照西方逻辑,是有可能催生新冷战对抗,而中国更希望与西方合作共赢,而不是陷入对抗。

 

在大家都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中国这个“房间里的大象”若隐若现,根据需求选择被发现和不被发现,房间的人默契配合,直到大象藏无可藏。

 

但就算现阶段,如果西方触碰到中国决不能容忍的核心利益,那么也就是亮剑之时了。最近央视就发了一段视频,展现了2022年辽宁舰遭某国两艘航母夹击,歼15挂弹升空对抗。

 

 

就在前几天新华社、央视发布,两艘航母圆满完成远海实战化训练任务范岗。

 

 

这种做法感觉是有些不够爽快,但很理性,是以最小代价实现有效威慑,避免过早触发全面对抗。虽然中国并不惧怕一切挑战,但时间在我,只要中国继续快速发展,那么全面对抗就永远不会发生,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作者:镇长本人来源:大树乡谈(IDdashuxiangtan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