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李子旸:伊朗为什么这么悲摧?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看懂中东乱局
点击:  作者:李子旸    来源:铅笔经济学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6-14 13:44:26

 

波斯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 图片来源:互联网

 

 

伊朗古称波斯,中国一样,也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著名的希波战争、温泉关战役、马拉松跑步等等,波斯人都是当事一方。他们的历史足够长。不过,和中国比起来,波斯历史有两大不如。

 

短板1  历史断裂

 

七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并且让他们放弃本土宗教,改信了伊斯兰教。波斯的历史由此分成了前伊斯兰时期和后伊斯兰时期两段。

 

短板2  历史记录匮乏

 

这个短板更令人郁闷,波斯的历史虽然长,但历史记录却非常匮乏,和我们中国丰富的历史记载完全没法比。希波战争人人皆知,但史料都来自希腊那一边——主要是希罗多德的《历史》,波斯这边几乎没有。现在伊朗人提起希波战争就气不打一处来,说波斯人的历史形象被大大贬低了。可被贬低也没办法。谁让你们没有史书呢。

 

 

希波战争地图 | 图片来源:互联网

 

2006年,好莱坞拍摄了大片《斯巴达300勇士》,表现的是希波战争中的温泉关战役。这场战役明明是希腊一方全军覆没,但既然是西方人拍片,当然会借机把波斯人丑化了一番。伊朗人看了电影,气愤不已,破口大骂。但还是那句话,谁让你们没有史书呢。

 

 

好莱坞大片《斯巴达300勇士》海报 | 图片来源:互联网

 

说起希波战争,这段历史对西方人的观念影响不小。从希波战争开始,西方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由的西方小国,英勇地面对独裁专制的东方大国的挑战,并最终战胜之”的模板,成为西方人理解东西方关系的默认背景。后来,苏联和中国先后被放进这个模板中,扮演“东方大国”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中国人应该可以理解一些伊朗人的郁闷和气愤。

 

虽然能多少理解一些,其实也只是聊胜于无。真要想理解伊朗人的心态,就得更多地了解伊朗的历史。伊朗的历史,说起来实在是一言难尽,只能用“悲摧”来形容。

 

 

 

波斯人属于雅利安人的一支。这一点后来被纳粹德国所利用,把伊朗人忽悠得晕晕乎乎。这是后话,这里先不展开说。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支雅利安人来到现在的伊朗地区。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也被称为第一波斯帝国——就是和古希腊人打仗的那个波斯帝国。

 

这个王朝算是伊朗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出了好几位伟大的帝王:居鲁士大帝、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等等。第一波斯帝国的国教是本土宗教索罗亚斯德教。

 

 

居鲁士大帝 | 图片来源:互联网

 

波斯人和希腊人打来打去,最后还是被希腊人给打败了。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灭亡了第一波斯帝国。可是没过几年,亚历山大本人就死了,他的帝国随之分崩离析。波斯人又建立了帕提亚王朝,也就是中国史书上所说的“安息”。

 

帕提亚王朝以后是萨珊王朝。这个王朝也比较强大,被称为第二波斯帝国。这个时期,“伊朗”这个名词和概念出现了。

 

萨珊王朝建立于224年,这就赶上了罗马帝国。两大帝国之间冲突、战争不断。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分出来的东罗马帝国继续和波斯人征战不休。两国交战互有胜负。波斯人也打过大胜仗,但歼敌一千自损八百,自身的实力也被严重消耗,逐渐衰弱。这就埋下了隐患。

 

到了七世纪,阿拉伯人兴起了,他们高举伊斯兰教大旗,开始攻击衰弱的波斯人。637年,萨珊王朝主力军被击败。651年,萨珊王朝灭亡了。波斯开始被阿拉伯人统治,由此,开始了伊斯兰化的进程。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这是一个野蛮征服文明的故事。波斯是文明古国,国家制度很成熟,在政治、经济、艺术、技术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阿拉伯人则是一群刚从骆驼背上下来不久的待开化者。这种故事我们当然不陌生。先进的中原王朝也曾被野蛮落后的蒙古人征服。冷兵器时代,文明和战斗力还没有挂上钩,甚至正好相反。越文明,战斗力越弱;越野蛮,越善于战场上面对面的厮杀。

 

中原王朝虽然被野蛮的蒙古人征服了,但“胡虏无百年之运”,不到一百年,蒙古人就退回大草原了。中国的文化根基没受到影响。波斯人却没这么幸运。阿拉伯人对波斯的统治,持续了差不多两百年,波斯人皈依了伊斯兰教。

 

阿拉伯人走了以后,波斯先后出现了一大堆短命的小王朝,情况和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差不多,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直到1501年,沙法维王朝统一了今天的伊朗地区,这就是第三波斯帝国。沙法维王朝正式确立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为国教。

 

和沙法维王朝差不多同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崛起了。两大帝国虽然都信奉伊斯兰教,但彼此之间打起仗来并不客气,断断续续差不多打了两百年。还是那个局面,战争互有胜负,但沙法维王朝自身的实力被严重削弱,逐渐陷入了分裂和混乱。

 

1796年,凯加王朝建立。这个王朝积贫积弱,在伊朗人心目中的形象很差,主要原因其实是欧洲列强这时已经开始到全世界抢地盘了。波斯沦为列强刀殂下的鱼肉。英国和俄国,一南一北,在波斯展开了明争暗斗。

 

1921年,一个军事将领礼萨汗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925年,他正式登基,建立了波斯人的末代王朝——巴列维王朝。1935年,礼萨国王把国家名字从波斯改为伊朗。

 

1941年,知名度很高的巴列维国王即位。即位后,他在伊朗大力推行世俗化和现代化建设。伊朗发展速度很快,国家地位迅速提升,虽然还谈不上恢复波斯帝国的光荣,但也算是中东地区的大国之一了。1971年,伊朗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纪念波斯帝国建立2500周年庆典活动。这一方面是要把当代伊朗的历史追溯到强大的波斯帝国,另一方面,也强调伊朗是一个大国。

 

 

德黑兰自由塔,是纪念波斯帝国2500周年大典的献礼工程。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后,改为自由塔。图片来源:互联网

 

和现在美伊关系势如水火正相反,巴列维王朝时期,美伊关系好得很。二战后,美国大力扶植伊朗,把苏联势力赶了出去,打算把伊朗弄成自己在中东的坚定盟友。可是,巴列维国王的目标可宏大得很。这从他大办波斯帝国2500周年大典就可以看出来。他不甘心于当个美国的小伙伴,很排斥美国把伊朗变成他们在中东的工具。美国也看出了巴列维国王的心思。

 

 

伊朗巴列维国王 |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一时期,伊朗的世俗化和现代化在结构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引发国内众多社会阶层的不满,导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国王成了革命对象,王位不保,仓皇出逃。美国对此放任不管,只是收留了出逃的巴列维国王。

 

 

 

快速浏览了一下伊朗历史,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历史上,伊朗人多次建立起强大的帝国,但不管帝国么多强大,旁边都会出现一个强敌,这个强敌还会一再打击和重创伊朗。

 

波斯第一帝国时期有希腊人,希波战争打了又打,最终,亚历山大大帝把波斯帝国给灭了。萨珊王朝时期有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双方缠斗多年,精疲力竭,给阿拉伯人提供了机会,趁虚而入。波斯人被征服、被伊斯兰化了。

 

到了沙法维王朝,好容易有了中兴之势,旁边又来了奥斯曼帝国。波斯人和土耳其人较量了两百多年,两败俱伤,都成了欧洲列强的附庸。到了巴列维王朝,现代化好歹有了点起色,可是,近处有了以色列,远处有了美国,亡伊朗之心不死。看上去,伊朗简直是厄运缠身上千年,挥之不去啊。

 

在我们旁观者看来,这应该主要是因为伊朗的地理位置太差。伊朗位于亚欧大陆中部。“金角银边草肚皮”。位于中部,四面八方只要出了强国,都免不了要和伊朗较量一番。这个走了那个又来。所谓四战之地,就是说的这种地方。

 

 

位于亚欧大陆中部的伊朗 |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一比就看出来了,我们中国的地理位置太优越了。老祖宗太会挑地方了,占据了亚欧大陆的东端,一直到海边。虽然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南下,但我们只需一面对敌即可。就算暂时失利,也可以“衣冠南渡”,保留文明的血脉。战略大后方总是有的,而且还可以一边撤退一边开发,渐渐地把亚洲大陆东端这块地方差不多都给占了。

 

甚至可以说,在历史上波斯人一直在给中国挡枪。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这一系列亚洲中部的崇山峻岭,挡住了西方人向东的步伐。不管是亚历山大大帝,还是罗马帝国,他们在和波斯人的缠斗中耗尽了力量,也就不能翻越崇山峻岭继续向东进发了。虽然处于同一块大陆,但西亚北非的风云变幻,影响不到中国。

 

 

长期给中国挡枪的伊朗 | 图片来源:互联网

 

伊朗人恐怕不会认为这一切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面对本国这种悲摧的历史,伊朗人形成了两种心态:  

 

一是大国心态。毕竟历史上波斯不止一次曾经是大帝国,虽然史料匮乏,具体情况模糊一片,但基本的史实还是可以确认的。“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总冠军的心”。曾经的大帝国,和从来都是别人附属的国家,心态大不相同,有人称之为“主宗文化”。相应的,那些从来都是别人附属的国家,就是“附属文化”。

 

对“主宗文化”的国家来说,永远都会忍不住想要重现昔日辉煌,自建山头,自成一方,而不满足于依附于别人的山头。就算现实条件所限做不到,野心却一直都在。一言以蔽之,不甘心。在这方面,伊朗人并不特殊。我们中国人的“主宗”心理更强烈——可能是全世界最强烈的。

 

因为有大国心态,所以伊朗总是不情愿把自己混同于一般中东国家,而老是想要拔个尖,至少找找当带头大哥的感觉。

 

知道了伊朗人的这种大国心态,伊朗的很多政策、做法就可以理解了。比如,在伊斯兰世界里,伊朗是把自己看成“一极”的,是全世界什叶派的领袖,率领什叶派和逊尼派斗争到底。对逊尼派阿拉伯国家,伊朗一直持严厉批评的态度。

 

再比如和美国的关系。巴列维王朝时期,美国大力扶持伊朗,但伊朗并不愿意像沙特等国那样成为美国的驯服小弟,而是要追求自身的独立地位。这也是美伊关系后来闹翻的内在原因所在。

 

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伊朗的特殊态度也是大国心态的表现。我们中国人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伊朗那么极端仇视以色列——伊朗至今不承认以色列,并且公开宣扬要消灭以色列。按说,犹太人、以色列和伊朗并无宿怨,历史上,波斯帝国以宗教开放自由著称,为什么现在伊朗却和以色列那么势不两立呢?

 

原因就在于,阿拉伯各国对巴勒斯坦问题实际上很不负责,少有作为。既然如此,伊朗就勇挑重担,主动承担了代表伊斯兰国家和以色列斗争的责任。只有这样,才符合伊朗给自己的定位——领导级别的伊斯兰大国。 

 

 

 

我们中国人也有大国心态,可是我们同时还有大国文化、大国规模、大国实力和大国地位。虽然一度失去,但现在正在全面恢复。大国心态对我们中国来说,是很强的正面激励,推动我们不懈努力,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伊朗可就差远了。有一颗大国之心,但现实中早就没了大国的实力和地位。自认为是“主宗文化”,却被别人传了教。真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越想越郁闷。

 

因此,大国心态反而扭曲了伊朗人的精神,造成了特殊的受害者心态和反抗精神。回顾历史,伊朗人看到的是,每当自己强大时,就一定会有外部的强大对手来阻止、破坏。而且,悲摧的是,和这些强大对手较量的结果,往往是伊朗遭到惨败或被严重削弱。

 

看起来,周边世界仿佛存在一个针对伊朗的千年阴谋,目的就是要阻止伊朗国家的发展壮大。你们为什么总是来为难我们?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这是困扰无数伊朗人的“天问”。

 

因为这种心理,伊朗人往往对国际压力做出过激反应。过激反应招致相关国家的报复性反击,这就成了自我实现式的预言:看,他们果然是针对我们来的。

 

在伊斯兰革命中,霍梅尼高举反美大旗,把美国描述为伊朗的头号敌人,促成了美国大使馆人质危机,美伊关系全面恶化。伊拉克看到伊朗被严重削弱,觉得有机可乘,发兵入侵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由于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对美国、以色列、阿拉伯各国都采取对抗态度,两伊战争爆发后,各国就纷纷支持伊拉克。美国更是明确表示要和伊拉克合作,支持萨达姆。于是,阿拉伯石油国家出钱,美国出武器,提供情报,大家合起伙来打伊朗。

 

伊朗人简直被气疯了。明明伊拉克是入侵者,是战争发动者,还悍然使用了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却一致支持伊拉克。天理何在?你们的良心何在?

 

 

两伊战争地图 | 图片来源:互联网

 

直到今天,伊朗人仍然对两伊战争中国际社会的表现愤愤不平。这也是“伊核危机”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在伊朗人看来,“伊核危机”无非是国际社会又一次集体敌视、对付伊朗而已。国际社会从来就不会公正对待伊朗。这根本不是什么核问题,这是伊朗国家的尊严问题。

 

受害者心态和反抗精神,将长期影响伊朗的对内对外政策。伊朗甚至提出了建设“抵抗型”经济的主张,降低对石油天然气出口的依赖,大力提升伊朗经济的自主能力,以应对来自外部的封锁和打压。

 

 

 

除了政治问题以外,伊朗的宗教问题也格外复杂。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伊朗是个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国家,其实,伊朗人对伊斯兰教的态度,也是一言难尽。

 

前面说了,阿拉伯人征服波斯,是野蛮征服文明。我们中国人的历史经验是:野蛮人或许能打胜仗,但在精神和文化上,他们根本不是对手,毫无胜算。可波斯人却在战场和精神上都输得很惨。

 

实际上,阿拉伯人有效统治波斯的时间,不过两百年左右。并且,在这两百年中,阿拉伯人从波斯人那里学到了很多治理国家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在宗教上,阿拉伯人取得了成功。波斯人仅有的对抗手段就是刻意选择少数的什叶派,以此和阿拉伯人划清界限。

 

关于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区别,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详细说了。大致概括就是:逊尼派是主流是多数,什叶派是少数。什叶派认为自己遭受到了阴谋迫害。逊尼派则认为什叶派是一群不可理喻的疯子。

 

 

伊斯兰教派分布图 | 图片来源:互联网

 

受害者心态和反抗精神,也是波斯人选择什叶派的重要心理基础。或者说,波斯人的这种心理,和什叶派作为少数被迫害的状态,一拍即合。什叶派的历史中,有大量被迫害和牺牲反抗的事迹。什叶派最初的领袖阿里是遇刺身亡的。随后,阿里的长子哈桑也被人毒死。680年,发生了著名的卡尔巴拉之战。阿里的次子侯赛因被杀,引发了一系列什叶派暴动,当然伴有大量的流血和牺牲。

 

这次美国暗杀伊朗少将苏莱曼尼后,伊朗圣城库姆一座清真寺升起了一面血红色的旗帜。上一次这面旗帜升起的时候,就是680年的卡尔巴拉之战。升红旗不见得表明伊朗国家的官方政策,但肯定表明伊朗人内心深处“被孤立、被迫害”的历史记忆又一次被激发了。

 

受害者心理和反抗精神形成的悲情,已经渗透到伊朗人的心灵深处。有去伊朗的人注意到:伊朗的什叶派宗教人物基本上都是表情严肃不苟言笑,几乎没见过他们开怀大笑的样子。再加上黑色的服装和阴郁的大胡子,悲情心理可说溢于言表。

 

结果,虽然同属一个宗教,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并没有实现融合或融洽,并且,由于教派分歧,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区分反而更明显了,双方之间的鸿沟更深了,对立更强烈了。直到今天,波斯人对阿拉伯人往往都嗤之以鼻。

 

可能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伊朗人最厌恶的国家,不是美国,也不是以色列,而是沙特阿拉伯,尤其是沙特的瓦哈比教派,伊朗人认为那就是邪恶的极端势力。沙特这一边呢,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同样厌恶波斯人。很多沙特阿拉伯人甚至认为,什叶派根本就不是伊斯兰教,波斯人也不是穆斯林。

 

说到这里,就看出了历史断裂对一个国家人们心灵的内在伤害。因为发生了断裂,伊朗人实际上有了两个祖国——前伊斯兰的和后伊斯兰的。断裂带来的宗教、语言变迁,造成了认同上的混乱。前伊斯兰是光荣伟大的历史,充满了强大帝国的自豪回忆,但后伊斯兰则是现实中拥有的,是伊朗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前后两个,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波斯-伊朗?

 

事实上,今天的一些伊朗知识精英,正努力在前伊斯兰时期的本土文化中去寻找国家的发展之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德黑兰的伊朗国家博物馆分为两部分:前伊斯兰和后伊斯兰。参观前者的人要多得多。后者说是门可罗雀也差不多。而且,伊朗人也更愿意带外国访客参观前者。

 

如果仅仅把伊朗看作是个伊斯兰国家,就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只有充分意识到伊斯兰表面之下的波斯特性,才能真正看懂这个国家。

 

伊朗的历史,确实有太多令人叹息之处。这个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和现实的包袱,深陷于种种困难、矛盾和混乱之中。未来很多年,他们的生活都不会正常,发展都难上正轨。

 

虽然如此,伊朗仍然是中东地区最有发展前景的国家之一。伊朗人口有八千万人口,这一个条件就超过了大多数中东国家。打造工业体系,建设现代化,需要具备相应规模的人口,几百万产业工人背后,至少需要几千万人口的支撑和配合。大多数中东国家的人口都太少,根本不足以建成一个工业体系。

 

伊朗的什叶派,等级森严,系统性很强,内部控制非常严格。这种情况换个角度看就是,一旦想要做出转变,行动力也会很强。有人甚至预言,伊朗的宗教体系将会发生一次类似欧洲中世纪宗教改革的变迁,带动整个社会出现转折性变化。

 

毕竟,波斯-伊朗是有着灿烂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他们漫长的历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希望伊朗人能从中找到足够的精神资源,引领他们的国家走向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冀开运:《伊朗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研究》,时事出版社,20129月。

[]奥姆斯特德:《波斯帝国史》,上海三联书店,20171月。

21世纪的伊朗——政治、经济与冲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3月。

范鸿达:“从伊朗的历史兴衰看其主体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特性”。

刘中民:“论霍梅尼外交思想与实践中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

金良祥:“伊朗与国际体系:融入还是对抗?”

 

作者:李子暘;来源:铅笔经济学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