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胡懋仁 | 观看总书记考察北京育英学校的新闻之后
点击:  作者:胡懋仁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3-06-01 22:35:57

 

1.jpg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在电视上看到这段新闻报道,有两个情况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

 

新华社的报道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的校史馆,说了这样的话,育英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让每一位育英学校的学生牢记学校的光荣历史,铭记党的关怀,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

 

说老实话,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强调牢记光荣历史,铭记党的关怀,赓续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听党话,跟党走,这样的话已经很少听到了。

 

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里,更多的强调是学知识,取得好成绩,要考上好大学,将来才会有更好的前途等等。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学知识,为什么要取得好成绩,为什么要考好大学,以及做到这些,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所谓好前途,这些方面的内容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都是相对含糊的,是模糊不清的。

 

说了归齐,这种学习目的就只是在说,我们学习的目的就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段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已经被人们看成是一种似乎很遥远,甚至不符合人们当下的追求现实利益的话。而这样的话,学校的老师不太经常来说,学校的校长可能也很少去说,而家长们则更是不可能去说。

 

然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番话,正是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中特别需要经常讲、反复讲,真正能让这些话进入学生们的内心和头脑里。因为只有这样的学习目的,才会真正产生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的真正强大动力。

 

我知道,北京有一些学校,是从老区走过来的,是从部队的子弟学校的历史中走过来的。这一类学校都有着较为光荣的历史,也有着良好的革命传统。只是在近年来,有的学校对自身具有的这种优质资源有点忽视了,认为这样的资源说出来,未必能够吸引优秀的生源,未必能够引起家长们的兴趣。

 

因此,他们中就会或多或少地无视这类优质的资源,而去强调其他的,会让学生和家长们产生更大兴趣的所谓学校的国际化教育,学校与国外发达国家教育机构的合作等噱头来吸引家长和学生,来吸引更多的所谓优质生源。

 

这是一种舍本逐末。我们这些学校,有这样好的革命历史传统,有这样好的优良风气,如果不珍惜、不开发利用,实在是太可惜了,实在是一种抱着金碗去讨饭的可怜相。我们这一类学校,真应该把自己的这种优质资源真正地开发出来、利用起来,不只是做为一种展示的模板,更是激励学生和老师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

 

北京有一所全国都知名的中学,据说那里的学生升入全国顶尖高校的比例非常之高,而且出现过不少北京市的高考状元,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这就是人大附中。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人大附中的前身是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那时的工农速中,就是为了一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为国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为了他们能进入大学学习,而举办的一种类似于预科式的中等学校。

 

在人大的工农速成中学里,培养过郝建秀、高玉宝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在工农速成中学完成学业之后,就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他们中有很多人,后来也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还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郝建秀原来是纺织厂工人,在工作中创造了郝建秀接线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后来,她担任过纺织工业部的部长,担任过国家计委的副主任,最后担任了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我不太清楚,今天的人大附中有没有把当年在工农速成中学学习过的这些英雄模范人物也作为学校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人物。在我看来,这些在这所学校学习过的英雄模范的学生,被作为鼓励本校学生努力学校的模范和样板,作为学校的光彩名片,比总说起学校一共产生了多少高考状元,有多少学生考进了清华、北大要有意义得多。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育英学校,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他去看了学生农场。孩子们拿着水桶、铲子、耙子、毛笔,为西红柿、黄瓜等浇水、松土、除草、授粉。总书记说,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现在一些城里的孩子接触农村、接触大自然少,不光“四体不勤”,而且“五谷不分”,对吃的是什么、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都不知道,更体会不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他对同学们说,认识大自然,首先要从认识身边的植物开始。同学们栽培的各种植物,虽然书本上都有介绍,但大家亲手种、亲自培育、跟踪观察,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希望同学们从“学农”中感受到农作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

 

像北京育英学校里还开辟了一片学生农场的学校,今天估计是不会很多的。但是对孩子们来说,接触和学习做一些农业方面的劳动是极为重要的。

 

每当我在我们学校的学生食堂里看到很多被浪费掉的饭菜,心里就非常沉重。那些不拿浪费当回事的学生们,估计都没有干过农活,至少是没有经常地干过农活。即使有些来自于农村的孩子,由于家长对他们的学习期望很高,也不会让孩子在家里帮助家长干农活。我问过这一类来自农村的孩子,问他们在家的时候,有没有干过农活。我得到的回答,居然没有一个学生在家里干过农活。家长们要求孩子念书是第一位的,干不干农活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

 

中国的农业还不够发达,很多农活都还需要较重的体力劳动。所以,对孩子们来说,是否接触过农业劳动,是否干过不同种类的农活,那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在中学的时候,每周都有半天的劳动课。这样的劳动课既有在大田里的锄草,也有在菜园子里的浇水灌溉,还有把葡萄秧修枝剪枝,更有参加附近农村中帮助农民在夏收中拔麦子。而我们在学校里还有一种不太多见的劳动,就是从当时的旱厕里,把人类的粪肥用铁桶抬到山坡上的桃园里。我们的劳动习惯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劳动让人快乐,劳动让人避开懒惰,只能培养出劳动习惯的人们,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今天的孩子们,肯定也有在开始培养劳动习惯的,但同时仍然会有不少孩子还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劳动培养。这实际上是教育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的学校和家长真的希望孩子们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而且将来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的劳动教育绝对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