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瞎娃子:由山村学校萎缩引发的思考
点击:  作者:瞎娃子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3-09 07:31:48

 

1.jpg
 
关于山村教育问题,早就想写,久未动笔。为使内容不脱离实际,近日与相关在编老师、代课老师、民办转正老师、村干部及部分村民进行了些交流,便以所掌握的情况为例,试捋一下。
 
几个农村小学的情况
 
A村离县城大概十里左右,村里只有小学,没有初中,小学1-5年级有学生六七十人,正式老师5人,代课老师2人。因师资力量不足,校长向上级又要来两个老师,结果是俩病号,教不了课。因县城与农村的师资力量不同,该村家里条件好的,都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小学,余下的就在村小学。

B村在山沟里,离县城最近的六七里,最远的十多里。有十来个小村组成,80年代前有三所小学,现在仅一个小学且只有一二年级,也就10多个学生,2个正式老师,1个代课老师。小学三年级(含)以上必须去乡里上。

C村离县城八里左右,整个村都在岭上,全村两千多人分散在十个小村。80年代以前,村里小学、初中都有。后来慢慢地初中也没有了,现在村里小学仅有一年级10来个学生,小学二年级以上必须到乡里上。小学一年级自愿,有本事的家庭会把孩子弄到县城上。村里共3个老师,含一个代课老师。

D村离县城25里左右,也是山岭上,由十来个小村组成。80年代以前,村里曾经有过高中。可能是离县乡较远,现在全村还有三个学校,共80名左右学生。其中,一个学校仅几个学生,1个代课老师;一个学校10来个学生,2个代课老师;较大的那个学校有4个正式老师、1个代课老师。
 
农村生源越来越少
 
这几个村,人口基本都在两千人上下,与以前人口变化不是特别大,但学校规模的萎缩,却是天翻地覆。致使农村学校生源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离心力。与农村学校比,县城、乡里的老师水平高、教学质量好,能使孩子更多开阔视野,城镇教育引力远大于农村教育。

二是家庭条件的影响。人往高处走,家庭条件好的,即使田地和房子在农村,但通过购房落户,或者托人帮忙,也想进入好的学校。

三是不得不去村外上。比如,某山村小学设置的只有一、二年级,那么三年级时,孩子们如果不想辍学,那就必须去乡里或县里上学。

四是新农村住房分流。有的家庭比较困难,国家建设新农村,解困房子盖在乡里或者县城周边,让农村困难户免费住。住在那里,孩子自然也就离开山村,到房子所在地上学。

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并不少,有的农村小学配了不少电脑,却放在那里落灰不用,只在上级检查时拿出来应景。荒废的投入,反而显得农村教育更是雪上加霜。会不会有些人期盼着农村学校加速消亡呢?
 
在外上学的难处
 
离开农村的家,到外上学,诸多不容易。该县百分之九十左右是山区,大部分农村与城镇的距离较远,最远的村子离乡镇二三十里,最远的乡镇离县城170里左右,最远的村子离县城200里总是有的。

村里小学能上到四、五年级的还好一些。村里只有一年级,或者只有一二年级的,孩子升级后就不得不离家十来里去乡镇上小学,这些孩子一般不超过10岁,有的可能还处于尿床阶段,自理都难。

为方便照顾孩子,有的家长不得不离开村庄,前往乡镇、县里的学校附近租房,有钱的购房,以使孩子学业继续。租房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没有稳定工作的家庭,两家长留下一个照料孩子,另一个可能就得外出打工以保持供应不断。同时还得回村照看耕地,想分个身都不好脱开。一旦家庭各方面条件难以支撑其继续求学,这个离家十来里地去上学的孩子,就得辍学。

在农村上学,因所处环境相对简朴,孩子们除了学习也没什么可攀比的。但集中到城镇学校后,什么条件的都有,利益社会情况下,难免会使孩子在衣着、吃喝、玩乐等方面向较好者进行攀比,出现条件好的瞧不起条件差的情况并不意外。
 
农村教育萎缩的连锁反应
 
曾经看到过一个学校的标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18个字,让人印象深刻,也比较感动人。

为了一切孩子,政府在教育上投入比例很大,投入与学校的规模成正比是正常现象。但在这种正常投入的情况下,任其发展,农村学校与城镇小学的差距将越拉越大。

一是农村学校地处偏僻,影响找对象,影响小家营造,年轻老师不愿去,好老师也不愿去,即使去到农村也难以安心。

二是在没有激励措施的情况下,老师配置上,学历、能力、经验,城镇与农村差距明显。

三是对农村教育的习惯性忽视,增配两老师均有病无法教课,那这增配又有什么意义?

四是为了孩子一切,家长不遗余力,努力把孩子往城镇好的学校送。

国家教育投入比例挺大,却导致农村教育进一步萎缩,应不是政府的本意。但长此以往,不仅农村教育萎缩,甚至导致农村萎缩,迫使人口大规模向城镇集中。

人口集中于城镇,从短期经济发展来说是利好,能极大促进城镇的繁荣。但从长期来看,教育萎缩、农村人口萎缩、农村萎缩成为城市繁荣的支撑,不是一个健康的趋势。有战争时,荒废的农村很有可能会成为敌人空降根据地。
 
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如何?
 
假如国家是棵大树,城镇就是主干,农村则是诸多根须。根须虽小,但若把根须逐步剪断,将极大影响大树的安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想把农村教育搞好,让投入更有效果,进行如下倾斜试试。

一是立足现实情况搞好农村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均衡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进一步缩小校际之间差距”;“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避免简单撤点并校”的精神,建议凡是落实“村村路”政策已经通路的村庄,原有小学一概不撤并,并且撤并不应以在校学生的多少来计算,应以该村所有适龄学生来计算。不通路的村庄,历史上有学校的则视生源数量考虑恢复,无学校的由政府根据义务教育政策适当补助孩子就近求学,不必到十多里外的乡镇学校。政府设法把生源留在当地上学,以教育的稳定辅助农村发展的稳定。根须稳固,则大树更加稳固,且会持久保持蓬勃向上的势头。

二是从配强师资入手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意见》中“推动校长和教师的交流,加强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对口支援”的精神,把全县优秀老师派到农村支援任教三年或五年后可调回。这些老师肯定不愿意去,那每个老师每月给予五百至一千元的山村补贴,能不能吸引住?评先评优晋升的比例向这些老师倾斜行不行?有丰富教学经验且长期在农村教学的,则持续予以倾斜照顾。怕吃苦不愿意去农村的一切待遇靠后。同时,用山村补贴、交通补助、表彰及晋升等优惠政策,吸引应届毕业师范生到农村教学,将辛勤付出的代课老师转正。把对农村学校的支持真正做实。

三是应大力鼓励激励寒门多出学子。孩子学习在全乡、全县突出的,由教育部门在假期组织其参观优秀企业、城镇学校、知名大学等,以增加孩子上进心。或者根据孩子们的意愿来组织些有益的活动。经费可由家长出,教育经费辅之,自愿参加,不愿意去的不勉强。我想,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是不会拒绝孩子有组织外出增长见闻的。

四是充分利用好相关部门的支教政策。根据《意见》中“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要求,借助相关部门组织的支教政策,参照大学生村官方式支援教育,鼓励有志的大学生到农村教学,教学效果好的,可直接留任,也可推荐到好的单位,在考研、公考等方面适当加分或优先。当然,要设法识别并避免镀金的恶劣行为。

五是化解择校或让乡村学校更具引力。根据《意见》中“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化解择校现象。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公平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并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适度倾斜”的精神,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是有政策依据的,把乡村学校搞好了,谁还会舍近就远去择校?乡村空气好,很利于孩子成长,在乡村学校上学所接受的磨炼,是将来人生成长的助力。

六是树立正气,调整“混子”教师。教师是最不应该出现“混子”的行业。有的老师多年称病,或者抛开工作去做自家生意,让代课老师拿着非常低的薪水去课堂教学。背后有没有权势支撑?作为百年大计,政府应清洁教育环境,有病的难以上课的,不上课做生意的,不如让他们提前退休,或者调整出教育系统,无论什么关系什么背景。清除“混子”的同时,使用能干的人。山村代课老师若水平可以且踏实认真的,建议纳入正式老师编制。不想到农村学校吃苦的老师,也不勉强,把评先评优晋升倾向于偏远乡村老师的政策和他们说清楚,在城镇安逸教书,还是到山村享受优惠,自行选择,无怨无悔。

搞好农村教育是国家之福。有的干部觉得倾力农村见效慢,一味削弱农村以促城镇发展。要知道,山坡田不利于机械耕种,把会种粮的农民引入城镇生活,将致使大量山坡田撂荒,城镇扩容又挤占周边良田,两头堵,减少了耕地,必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只玩政绩不看长远,无异于抱薪救火。

有人把弃农村促城市视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活学活用。其实,毛泽东倡导的“农村包围城市”,绝不是简单地让农村归顺于城市,或放弃农村屈就城市,而是以基础牢固的农村为支撑,促进城市强大和人民国家的强大。教育也应如此!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