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李延年》拍得好阿!说明革命历史剧最忌胡编乱造!
点击:  作者:【傅正07】    来源:观察者网  发布时间:2021-10-22 11:30:43

 

大家好,我是傅正!最近电视剧《功勋》还在热播,其中李延年系列几乎得到了全网一致的好评,很多朋友更建议可以单独把它剪辑成一部电影播出。

 

我也看了这部电视剧,综合大家的评论,我认为这部剧有三个优点:

第一, 主题集中,人物形象饱满。李延年同志1945年参加革命,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西剿匪等多次军事行动,获得过许多荣誉。但电视剧并没有选择平铺直叙式的流水账,而是把故事集中在了1951年抗美援朝夏季防御作战中的346.6高地争夺战上。

 

跟《长津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津湖》有场面有制作,却没有明确的主题,最大的缺陷是没有高潮,整部电影比较平。《李延年》不一样,六集的篇幅,完全没有注水,跌宕起伏,让人捏了把汗。

 

从人物塑造来看,《能文能武李延年》,看起来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电视剧塑造的却是英雄群像,而不是英雄个人,看完以后让人觉得李延年固然了不起,但真正了不起的恰恰是他背后的志愿军集体。或者这么说更合适,电视剧是通过凸显整个连队的英雄,来凸显李延年的智慧。战士们都这么英雄了,带兵的人能不英雄吗?

 

第二, 重点突出了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这些年来对于大制作战争片比如《红海行动》、《金刚川》《长津湖》等电影的最大批评,就是这些电影都忽略了政治工作,而这恰恰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主要法宝。

 

《李延年》弥补了这个缺陷,向观众再现了我军优秀的政工干部是怎么把部队塑造成钢铁雄师的。尽管锄奸行动等有关军事行动的剧情,有比较明显的艺术夸张,但整部剧对于政治工作的描写是非常真实的,让人能深刻地感受到我军为什么能打胜仗。

 

第三, 战术细节到位,体现了我军是用智慧在打仗,而不是呈匹夫之勇。《长津湖》受到批评的一个地方在于,它为了满足摄影棚里的视觉效果,采用了夸张的密集冲锋。《李延年》则形象地展示了我军班排作战的许多特点,得到了许多挑剔的专业人士和铁杆军事发烧友的认可。在我看来,归根结底,《李延年》最根本的优点或者优势就是,这部电视剧立足于明确的原型和真实的素材。在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上再进行艺术加工,内容自然而然就充实了。

 

去年《金刚川》上映,我对它最大的批评是,志愿军这么多鲜活的案例你不用,却瞎编乱造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事情,能不各种穿帮吗?《金刚川》不是个例,而是这些年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通病,比如《革命者》,李大钊一生丰富多彩,有不少可以成为影视剧素材,这主创团队却开始胡编乱造,不仅剧情凌乱,毫无主线,从头到尾各种硬伤。

 

事实证明,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最忌胡编乱造,想要拍出经得起考验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前提就是依据事实,花功夫弄清楚革命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讲到这里,我想借着谈《李延年》的机会,跟大家聊一聊革命年代我军政治工作的一些特点

 

我们学习政治课,讲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其中一个是量变质变规律,什么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之类的。我以前读到这些东西时,总觉得这不就是一句废话吗?这个道理谁不知道,还用教?更何况黑格尔、马克思讲的质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大家注意,单从哲学理论上看,所谓的量变质变规律没有什么深刻之处,但如果你对比对比我党的军事实践,就能发现其中的道理了。

 

比如在抗战期间,我军是在一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求生存。这种困难程度是今天任何一部抗战题材影视剧都没有办法展现出来的。举一个比较直观,194589日,苏军出兵东北。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815号这天占领了多伦和张北地区。17号这天,晋察冀边区冀察军区郭天民、刘道生部所辖的第十二军分区就派出一支骑兵部队前去与苏军汇合。

 

苏军一看,远处来了一彪人马,有拉大栓的,端长矛的,背大刀的,什么人?哦,一定是土匪,包围缴械。问题是这边不懂俄文,那边不懂中文,双方扯了半天,根本没法交流,还好碰到聪明的,情急之中唱《国际歌》,一唱,对方明白了,哦,你们啊

 

对此,苏军还很委屈,一位上校参谋解释说,他们实在没想到,这些着装五花八门,武器长短不一的人居然是八路军。因为这件事情,聂荣臻司令员还专门下达过一道命令:所有与苏军接触的部队,务必注意自己的着装。

 

这件有趣的小插曲反映出了八路军的武器装备是一种什么水平,这在今天的影视剧里很难反映出来。总之,在生产力条件如此落后的情况下,一边要承受日军的围剿,另一边要承受顽军的围堵,这种困难是超出我们今天人想象的。

 

八路军、新四军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打击敌人,但现实条件根本打不了大规模歼灭战,怎么办?

 

19431月,中共北方局发出指示,说今年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年份,是反法西斯力量日益增长,法西斯势力走向败亡的决战之年,要求华北各军区积极配合,以便准备迎接伟大新时期的到来。

 

为了落实这个指示,晋绥军区就做出了一个叫做挤敌人的军事部署,内容也很简单,我没有能力消灭你,但是我可以让你不得安生,一点点把你挤走。到19437月,晋西北军民发动对日作战711次,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俘虏162人,挤掉敌伪据点50多个,摧毁村庄伪政权827个,又把100多个村庄伪政权争取为两面政权,同时建立了535个抗日村政权。

 

我们注意这个数据,作战711次,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俘虏162人。平均一场战斗消灭两个敌人,单从战斗本身来讲,实在是没啥起眼的,这与其说是战斗,倒不如说是袭扰。但我们从累计数量看呢?相当可观。

 

什么是从量变到质变,这不是就是吗?我们今天对着空洞的文字,觉得这是废话,但当时干部进行理论学习,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联想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他们会感到这个哲学理论太有道理了。

 

这些哲学理论代表了我军在困难时期形成的特殊工作方式。我没有能力一口吞掉你,那就化大为小,一口一口吃,不强求某一次打得多漂亮,但要求日积月累,达到总量上的积累。

 

194898日到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毛主席在会上提出口号: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人民解放军要在五年时间内扩大至500万人,消灭国民党正规军500个旅,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政权。

 

500万人、500个旅,这是大指标,它会被拆分细化,分配到各个解放区,再由各个解放区分配给各个纵队。层层分配、层层落实,指标下发到每个单位之后,各个单位之间再搞竞赛评比,争当先进集体,争夺流动小红旗,然后大家为了集体荣誉你追我赶。我相信这个场景在座的各位朋友应该不会陌生吧?

 

我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是这样,五次战役时想歼灭美军一个整师,发现装备差距太大做不到,战线稳定以后,双方进入阵地对垒时期,大规模歼灭战更打不了了,怎么办?还是老办法,从量变到质变,积小胜为大胜,各个师之间,师底下各个团之间,再到各个连排之间,相互竞赛,争夺流动小红旗。这也是电视剧《李延年》的基本历史背景。

 

1952年,志愿军发起冷枪冷炮运动,让联合国军不胜其烦。美国人武器装备更好,为什么他们不抄志愿军的作业,也发动一场冷枪冷炮运动?因为他们没有各级党委,落实不了这种竞赛评比机制。

 

总之,技术条件不足,那我们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怎么发挥?先解决组织上的问题,党委改组好了,指标就能落实下去,战士们的集体荣誉感就能动员起来,各集体之间相互竞赛就能开展。今天的电视剧《李延年》也好,还是当年的电影《上甘岭》,都会表现出改组党委、成立党支部的场景,这个工作做完,新的办法就有了,各个集体之间你追我赶,再大的问题都能解决掉去。

 

 

以上是我看完电视剧《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后的一点感想,一句话,这部电视剧表现的不只是李延年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不是英雄个体,是英雄群像,这是它最感人的地方。而我军之所以能诞生一个又一个英雄集体,跟当年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形成的工作方式密不可分。想在物质条件如此恶劣的情况下生存下去,并打败敌人,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充分利用好组织资源。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来源:观视频工作室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