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美国“零号病人”最早可能出现于2019年4月26日,​重症患者或出现长期精神错乱 | 新冠研究一周进展
点击:  作者:科技导报    来源:科技导报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1-09-27 10:07:50

 

新冠重症患者可导致长期精神错乱

 

 

来源:BMJ Open

 

917日,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版》(BMJ Open)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重症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精神错乱,表现为思维混乱和对周围环境的意识下降,而由于疫情的蔓延,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数量还在增加,接种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

 

研究人员分析了148位新冠重症患者,超过70%的参与者都会经历长时间的精神错乱,其中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持续数天,1/3的参与者在出院后仍无法从精神错乱的症状中完全恢复。这可能是由于镇静药物的使用、大脑缺氧、身体内暴发大范围的炎症和治疗方法导致的。

 

mRNA疫苗可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提供针对新冠病毒的保护

 

 

来源:Science

 

917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项研究表明,mRNA-1273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可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NHPs)提供针对新冠病毒的保护。

 

研究人员为NHPs接种0.3~100 ugmRNA疫苗mRNA-1273或不接种疫苗,疫苗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激发循环和黏膜抗体反应。与未接种疫苗的动物相比,接种了疫苗的动物支气管肺泡灌洗和鼻拭子中的病毒复制显著减少,且与针对刺突蛋白的抗体水平和中和活性密切相关。

 

此外,将mRNA-1273疫苗诱导的免疫球蛋白G注入幼小的仓鼠体内,足以为其提供针对新冠病毒的保护。

 

老挝发现迄今同新冠病毒最接近的冠状病毒

 

918日,发表于预印本平台Research Square的一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在老挝北部发现迄今为止和新冠病毒最为接近的蝙蝠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具有共同关键特征,可能与新冠病毒存在进化关系。这项研究为新冠病毒溯源提供了线索,也让科学家们更接近于确定新冠病毒的起源。

 

研究指出,在老挝的蝙蝠中发现的冠状病毒,其RBD与新冠病毒的RBD仅相差一两个氨基酸,且能够与人类ACE2受体强烈结合并感染人类细胞。研究人员在样本中发现了3种与新冠病毒RBD高度相似的蝙蝠冠状病毒,其中代号为BANAL-236病毒具有与新冠病毒几乎相同的RBD,相差仅两个残基;BANAL-52BANAL-103病毒RBD17个氨基酸中,有16个与新冠病毒相同;BANAL-52的基因组与新冠病毒则具有96.85%的同源性。

 

研究人员明确表示,新冠病毒的进化史比预期的要复杂,在中国发现的RaTG13病毒现在不能被认为是新冠病毒的最近祖先。

 

辉瑞疫苗对511岁儿童安全有效

 

920日,辉瑞公司和BioNTech公司联合宣布,其共同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COMIRNATY®511岁的儿童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强大的中和抗体应答。这是该疫苗首次针对12岁以下儿童获得的关键性试验结果。

 

共有2268511岁的儿童接受了每次10 μg、两次间隔21天的给药方案。接种后儿童产生的抗体反应与早期研究中接种30 μg剂量的1625岁被试所产生的抗体反应相当,说明该疫苗在儿童群体中也能产生足够强的中和抗体应答。

 

新冠病毒蛋白酶抑制靶点可阻断感染发生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92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工作中,研究人员使用质谱方法研究了新冠病毒感染期间的蛋白裂解事件,阐释了病毒蛋白酶攻击宿主细胞的过程以及利用相关药物在细胞培养中阻止病毒复制的方式。

 

研究团队在多种病毒蛋白中发现了此前未知的裂解位点,包括疫苗和抗体测试的主要目标主抗原蛋白SN。研究人员指出,提高对蛋白水解切割调控、调节蛋白活性和帮助病毒复制的确切方式的理解,对于靶向病毒蛋白酶的细胞底物作为治疗策略非常重要,此类翻译后修饰的数据还可帮助预测变异株的表型。

 

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复制

 

 

来源:PNAS

 

921日,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中,通过对蝙蝠基因组进行功能筛选发现鉴定了一系列病毒依赖的宿主基因,并最终发现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剂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复制。

 

研究团队通过对蝙蝠细胞的两万多个基因进行系统全面的筛查,确定了数十个病毒复制所依赖的关键蝙蝠基因。这些基因在蝙蝠和人类中功能是保守的,但是基因表达水平的物种差异可能决定了病毒感染的不同的病理结果。

 

进一步发现,多种RNA病毒都对MTHFD1的缺失非常敏感,而MTHFD1的抑制剂carolacton对于相关病毒的复制有非常强的抑制作用,此现象在蝙蝠和人类细胞都很显著。carolacton展示出了良好的成药性,后续将在动物感染模型上进一步对carolacton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功能进行临床前测试。

 

感染疫情初期发现的新冠病毒不足以完全预防变异株

 

 

来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921日,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新冠病毒阿尔法变异株和贝塔变异株,在疫情初期发现的新冠病毒株(被称为WA1/2020病毒株)引起的自然免疫导致部分但不完整的保护,这一发现对疫苗接种和公共卫生策略都有重要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WA1/2020的自然免疫力提供了强大的保护,足以防止动物再次被WA1/2020感染,而阿尔法变异株造成的突破性病毒略多,再次攻毒后可从猴子的呼吸道中检测出一定浓度的病毒核酸,表明WA1/2020感染后的自然免疫只有部分保护作用。对于在病毒关键部位突变更多的贝塔变异株,被WA1/2020感染的猴子同样没有获得完全的保护,且可检测到的病毒浓度更高。

 

美国新冠零号病人大概率出现在20199月前后

 

 

来源:ChinaXiv

 

922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的一项研究中,基于新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得到的溯源结果表明,美国新冠零号病人大概率出现在20199月前后,其中最早的首例感染有50%的概率发生在罗德岛州,日期为2019426日,远早于美国官方公布的全美首例确诊日期2020120日。

 

研究人员基于已公开数据并根据传染病模型和统计方法,建立最优化模型,对美国部分州和中国武汉市、浙江省等地的疫情起源时间进行了推断,如果其他国家或地区疫情传播初期检测数据比较准确,可以利用该方法对疫情起源时间进行推断,在给定概率意义下计算出首例和若干例的感染时间。

 

国产高保护力疫苗II/III期结果发布,对德尔塔变异株的保护效力为79%

 

 

来源:Clover Biopharmaceuticals

 

922日,中国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共同宣布,三叶草生物联合佐剂使用的重组蛋白新冠候选疫苗SCB-2019CpG1018/铝佐剂)在全球关键性II/III期临床试验(“SPECTRA”)达到保护效力的主要和次要终点。

 

试验结果分析中观察到的新冠毒株全部为变异株,显示了疫苗对变异株的保护效力。结果表明,预防任何毒株引起的任何严重程度新冠肺炎的保护效力为67.2%,成功达到主要终点。

 

针对3个最主要毒株的保护效力分别为:伽马变异株91.8%,德尔塔变异株78.7%Mu58.6%。疫苗可显著降低既往感染者再次患新冠肺炎的风险,安全性良好,与安慰剂相比,其系统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源自美洲驼的纳米抗体具有预防新冠的潜力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922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工作中,研究人员研发出4款源自美洲驼的独特纳米抗体,具有预防新冠的潜力。在小鼠试验中,其中一款疫苗不仅可注射使用,而且通过鼻腔吸入这一途径同样展现出良好的预防效果。

 

研究人员通过将SARS-CoV-2刺突蛋白注射到美洲驼体内,触发其免疫反应,从而得到一系列单域重链抗体(VHH),筛选得到C1H3C5F24VHH

 

结果表明,H3C5以及F2能够有效中和新冠原始毒株以及阿尔法变异株,而对贝塔变异株具有活性的纳米抗体仅有C1。此外,C5在体外整体表现最佳,能够让受感染的小鼠疾病症状显著减轻,7天后肺部和呼吸道的病毒载量也较低。

 

重组纳米颗粒疫苗的预防效力为89.7%

 

 

来源:NEJM

 

923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一项研究表明,成人参与者以两剂方案接种重组纳米颗粒疫苗NVX-CoV2373后,疫苗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效力为89.7%,且对阿尔法变异株的预防效力高。

 

共计15187名参与者接受了随机分组,14039名被纳入符合方案效力人群,其中27.9%的参与者≥65岁,44.6%有合并症。疫苗组10名参与者和安慰剂组96名参与者出现了在接受第二次注射后至少7日发病的感染,疫苗效力为89.7%,疫苗组10个病例均未住院,也未死亡。本试验报告了5例重度感染,均发生于安慰剂组。

 

分析表明,该疫苗对阿尔法变异株的预防效力为86.3%,对其他变异株的预防效力为96.4%。反应原性一般为轻度和一过性,两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相似。

 

无症状感染者的免疫学特征被发现

 

 

来源:Cell Research

 

924日,发表于《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一项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整合质谱流式技术、转录组测序和血浆微量蛋白的Olink检测技术,首次揭示区分持续无症状感染者和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的主要免疫学特征。

 

研究结合其临床特征,发现了影响新冠感染者在沉默感染阶段(SSIS)疾病朝不同方向进展的关键免疫机制,在此基础上鉴定出采用简单的ELISA检测手段即可实现的标志物,并在另一队列中验证了其可行性,为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出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在更早的阶段对其进行及时干预并阻断其进展为确诊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来源:科技日报、科研圈、环球科学、学术经纬、生物谷、生物世界、NEJM医学前沿等   转自科技导报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