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哈工大集团大败局:从千亿市值到破产仅2年
点击:  作者:浑水报告    来源:孔方说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1-08-23 09:57:19

 

 

曾经的国内第一大校办企业哈尔滨工业大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240多亿元资产,负债率仅有30.43%,一度号称拥有1000亿元市值。但是,该校办企业群在短短几年间就坠落到破产重整的地步,其资产偿债率仅为14.24%

 

*ST工新退市 4.7万户股东血亏

 

36日,*ST工新公告称,因2018年、2019年连续2年净资产为负值,公司股票已于2020529日起暂停上市;又因2020年净利润亏损、净资产为负值、财报遭遇“非标”,将于315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截至暂停上市前,公司股价定格在1.17元,相较于2015年的最高价37.86/(前复权),至今累计跌幅已接近97%

 

终止上市意味着,持有该股的47100户股东将面临血亏。

 

资料显示,*ST工新于1996年上市,实控人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而此时的哈工大集团亦自顾不暇……

 

近日,微信公众号“等深线”一篇《千亿哈工大集团败局悬疑》称哈工大集团将被破产重整。

 

千亿哈工大因5亿票据融资案崩塌

 

《千亿哈工大集团败局悬疑》深度报道哈工大事件的原委始末及疑团,我们简单的进行一下还原。

 

哈工大集团及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2017年时的总资产为241亿元左右,该校的校办企业市值最高时为1100亿元。原董事长张大成称,2015年,哈工大系企业突然遭到当地银行机构集中抽贷36亿元,导致企业陷入流动性陷阱。

 

彼时,一位名为任春玲的女性称可提供融资。于是其用了绿地北方的名义与与哈工大集团签署了一份总金额为5亿元的煤炭购销合同,同时还签署了一份6个月时效的5亿元商业承兑汇票的居间服务合同,绿地北方收7000万元“砍头息”。

 

但哈工大集团资金状况并未缓解。与绿地北方又操作了2次、总额各5亿元的票据融资,用于冲抵之前未归还的票据融资金额等。

 

由于各种原因,窟窿依然没堵上,哈工大集团向绿地北方的融资,改为直接借款合计3.728亿元。尽管如此,哈工大集团第三批次票据融资的5亿元缺口还没补上。

 

随后张大成被起诉,检方在庭审中一再强调,哈工大集团及张大成、张砚超,明知是“三无商业票据”,但仍然开具,且事后无法还款,给银行系统带来巨大“危险”。

 

哈工大集团等校办企业资产有几百亿元,为什么不处理一些资产来尽快还上这3.8亿元?

 

张大成表示:

 

我舍不得处理,我不懂金融,我认为那就跟银行贷款一个样,资金中心的张砚超也不熟悉这块业务,当时哈工大集团严重缺流动资金,着急融资,听说有资金渠道,也没想那么多,就用了。

 

200亿国资没了

 

随后哈工大集团一路崩塌。张大成表示这种后果都与他拒绝“将几百亿资产的校企私有化”有关。

 

2012年前后,时任学校主要负责人快要退休了,专门找我到他办公室谈了3次,这3次谈话,都是直接要求将哈工大所属校办企业私有化。”张大成说,“当时他直接提出:‘你看北大他们都已经把校办企业变成自己的了,你为学校奋斗几十年了,也得为自己想想。’”

 

当时兼任副校长的张大成拒绝了这一安排。于是大家就各自走到对立面上去了。

 

《等深线》记者获得的一份《工大集团重整可行性报告书》显示,该集团至20205月时,资产131.92亿元,债权224.6亿元,且该集团资产的清算评估值仅为31.99亿元。

 

而张大成提供给《等深线》记者的材料显示,哈工大集团在2018年时资产评估价值为228亿元,但是在过去几年中遭到了系统性贱卖,且部分资产的接盘者身份不明。

 

也就是说近200亿的资产没有了。

 

多家校企破产启示

 

且不论张大成的说辞是否真实,但哈工大从千亿校企坠落到重整,这一幕,是否似曾相识?

 

2019年北大方正集团爆雷,这家历经34年风雨,体量超过3600亿的“庞然大物”,最终被北京一中院依法裁定与旗下四家产业集团实质合并重整。

 

而国内另外一家校办企业清华控股,下属单位也在股权调整、债务缠身中,破产传闻也纷纷扰扰。受到紫光集团债务暴雷影响,清华控股面临担保代偿。

 

北大方正集团、清华控股集团、哈工大集团这样的明星校企的兴衰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校企管理

 

李寿双律师表示,应该反思其中的体制性问题。首先是校企的产权管理体制和监督管理体制,还停留在类似于国资委成立前老国企的状态,财政(教育部)管产权,学校监督经营,这显然存在很大问题。国资管理体制分成国资委、财政部两条线,制度竞争之下,孰优孰劣不难分辨,媒体说的部门利益之争大于改革有效之考虑并非虚言。

 

其次,更进一步需要考虑,大学办产业好不好。斯坦福大学哺育了硅谷,但是没有听说斯坦福大学产业集团独步天下。大学本来就是公共产品,我们的大学基本都是公立,自然更是公共产品。那就应该归位提供公共产品,输出理论、科研成果、信息等,让大众利用这些公共产品办产业。

 

破产重整之弊

 

文中《工大集团重整可行性报告书》显示,该集团至20205月时,资产131.92亿元,债权224.6亿元,且该集团资产的清算评估值仅为31.99亿元——张大成说,随便卖2条路或卖几幢楼出来,都不只值这点钱。

 

这里就不得不说其中一个很神奇的数字叫“清算评估值”,就是假定企业马上清算,马上把企业资产变现掉可以拿回多少钱,偿还债务的清偿率是多少,相比之下,如果破产重整的清偿率大于这个清算状态下的清偿率就有重整价值。

 

这似乎很合理,但是其微妙之处在于清算评估值的算法,是所谓的快速变现法,就是假定一个资产马上卖,可以卖多少钱。通常这个价值被压的很低,理由是马上卖而且散售,很难卖的出钱。这并非完全虚言,但经常债务人有动力把这个价格,通过外部评估机构的配合,把价格压的很低很低,地方政府、法院等,为了便于推动重整,也乐意见的这个价格做的很低,债务人当然更是有动力,管理人也有动力,唯独债权人有顾虑,但未必能影响得了结果。所以经常清算状态下清偿率都是个位数,这样随便抛出个重整方案,哪怕清偿率10%(事实上不少普通债权清偿率在这个水平)都算给了债权人面子。

 

由此,出现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企业裁定进入破产重整,债务人非常激动地弹冠相庆,重整方案通过更是各方大书特书的杰作,却不去反思多少真金白银的资产化为乌有,多少庸人坏人损害了债权人、供应商、员工的利益。其中还非常神奇的是,大项目的管理人动辄可以收入千万甚至过亿,而且是最优先级别,还排在被拖欠了很久的微薄的员工工作前面,令人唏嘘。

 

亟需反思这套机制的运行之弊,一方面清算价值怎么定应该完善,我看很多项目如果定那么低的清算价值,从债权人角度,还不如清算呢,真卖卖试试可能会多卖出很多钱。另外,特定情况下,是不是重整就一定好,还是把有效资产竞拍,配置给更能利用好的人手上更好,也未可知。

 

来源:综合等深线等

摘自:浑水报告(ID:ipobaba)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