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黄卫东:两种对立的中美开放判断
点击:  作者:黄卫东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3-12 09:23:08

 

1.webp (1).jpg 


本文讨论的是中美精英对中美开放程度的判断。所谓开放,通常是指一国在经济资源方面的开放,是指政府不在限制通过市场交易各种经济资源。如果市场交易受到限制,某些资源还不能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或者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交易,就说明还存在不开放的领域或者说开放的程度还不够。主要的经济资源包括商品,实物资产和各种金融资产,如货币、债券和股票等,对应的开放领域就是市场开放、投资开放和金融开放。
 
就美国精英来看,美国显然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是组建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各国走向开放的主要推手。而中国则是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国家,就是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仍然没有按照世界贸易协定要求对外开放,而是承诺逐步开放。直到今天,美国和西方甚至都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更不用说,是开放的市场经济了。特朗普发起贸易战,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中国金融开放不足,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
 
我国主流经济界也非常赞同美国精英的观点,一直以美国精英的金融开放要求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例如,我国主流媒体经常宣传,我国的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就是指政府在货币兑换交易方面还有种种限制,要求政府改革相关货币兑换制度,让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就现实来看,大家拿着人民币,到美国的银行,是难以换到美元的;相反,美国人拿着美元,就能到中国任何一家银行,换来人民币。这充分说明,美国和西方并没有对中国开放人民币兑换市场,而中国早已对西方开放西方货币兑换市场,没有中国开放金融,中美之间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贸易。
 
然而,很多主流经济学家却相信美国精英对中国的指责,其理由是美国和西方政府并不干涉市场上的货币兑换交易,而中国政府却限制很多货币兑换交易,例如,限制居民拿人民币兑换西方货币的额度。他们看不到,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交易,在美国根本就难以进行。美国商业银行基本不参与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这不是市场的选择,而是美国精英的选择。是美国政府选择不开展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交易,使人们难以使用人民币交易到美元。由于人们在中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美元与人民币的货币兑换交易,即使中国政府对交易有所限制,在人民币与美元兑换交易市场的开放方面,我们的开放程度都远大于美国,它们的区别是能交易和不能交易的区别。
 
美国的金融教科书明确指出,参与金融业交易的主体,大型商业银行是事关经济稳定的机构,其经营风险是政府承担的,政府必须严格监管商业银行的运行。例如,一位华人金融专家曾在美国央行美联储参与银行监管工作,出版回忆录《我在美联储监管银行》中介绍,监管人员会突然进入一家商业银行营业所,查看贷款记录,现场电话联系,确认记录的可靠性,其目的是确保金融机构申报的数据是真实的,其各项指标符合政府要求,风险是在政府要求的范围内。因此,西方各国之间虽然相互开放金融市场,其开放程度是很有限的,政府限制干预很多金融交易,尤其是国际金融交易。实际上,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自由化或者说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已经离任的周小川行长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直孜孜不倦地推动我国按照美国精英的要求开放金融,但他也不得不公开承认,西方没有金融开放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西方各国之间有相互协作的协议,政府间通过货币互换,解决对外金融开放带来的外汇短缺风险。西方各国虽然相互之间有有限的金融开放,但对中国都没有开放。
 
最近两年,美国在一些机场等外国游客较多的场所,也开展了小额人民币与美元兑换交易,但其买入和卖出价格差别约为15%,远大于其他货币兑换的汇率差别,严重歧视人民币,使人们在这样的汇率下拿人民币兑换美元,就会受到严重损失,同样是一种限制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措施。
 
就市场开放来说,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原则,完全的开放,或者说自由化是未来国际发展的目标,而不是当前的现实或者短期内就会实现的目标。各国对他国的开放,都是有限开放。美国并没有对他国完全开放市场,仍然有很多限制。以通信市场为例,美国的通信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自由的市场,而是由几大通信公司把持的市场,包括手机市场。美国政府曾多次以安全为理由,限制华为公司进入美国的手机市场,包括与美国几大通信公司之间的市场交易,更不可能面向消费者了。就一般贸易而言,美国对中国商人直接进入美国市场设置了重重障碍,例如,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接受央视专访,介绍了美国政府采取的种种行政措施,限制我国商人在美国的商务活动。美国政府仅仅同意美国商人从中国进口物资,在美国市场出售,不同于过去的完全禁止,而不是无限制地同意中国商人进入美国市场。在出口方面,美国不但限制向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而且与其盟国签订瓦森纳协议,甚至将其主要对手俄罗斯也拉进来,禁止它们向中国出售高技术产品。
 
因此,从开放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说,美国基本没有对中国开放市场,仅仅是同意美国的资本家到中国做生意,而不是同意中国商人自由地到美国做生意,进入美国市场。在美国市场上,基本上就不存在直接面向美国消费者的中国商人。
 
相反,中国在很多领域早已对美国和西方开放市场。就通信领域来看,美国苹果公司早在2001年就进入中国零售市场,面向我国个人消费者。最近几年,每年在我国的销售额都高达500亿美元左右,获得净利润高达200亿美元,等于人民币1200亿元以上。事实上,美国资本家通过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加上可以拿美元兑换到人民币,从而资金充足,早已控制我国很多行业,虽然产品基本是在中国生产的,但产品的品牌却是美国和西方公司,即使打着中国品牌,其主要利润都被美国和西方公司拿走。显然我们与美国之间的开放是严重的不对等开放。我们放弃了对市场的管理,让西方资本家直接面向我们的消费者,通过垄断获得利润,在我们的市场自由地追逐他们的利益,甚至象苹果这样的公司,利润率高达300-400%,早已超过暴利,却不受限制。
 
国际贸易协定的基本原则是对等开放。由于各国的优势产品并不相同,在有限开放下,必然存在相互开放领域的差别以及开放程度的差别。完全没有限制的开放,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著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指出,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我们和美国西方之间的不平等开放,使我们即使有很多优势产业,都难以凭借产业优势在对方市场获得利润。例如,稀土工业就是如此,其根本原因是西方并不对我们开放它们的稀土市场,而是让西方资本家进入我们的稀土市场,面向我们的众多稀土商人,让我国稀土商人竞相压价竞争,从而将稀土产业利润都交给了西方资本家。
 
我国主流精英实际上很清楚中美相互之间的开放是不对等的,例如,很多精英学者曾多次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极力论证,邓小平先生主张的是对美国和西方单方面开放,而不是国际贸易协定要求的对等开放。还宣传他曾说过,“跟着美国的国家都富裕了”,主张对美国单方面开放。最近有人在网上公开宣传这种观点,由于包含的崇美思想太过浓厚,央视不得不公开反对这种观点,列举邓小平的公开言论,论证邓小平主张的开放,不是单方面对美国和西方的开放,而是对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但这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宣传。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是否对中国对等开放。
 
早在1980年,中美两国政府代表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投资保险和投资保证的鼓励投资协议和换文》,就是一项中国单方面承诺开放主权的不平等协议。条约讨论的是美国人到中国投资的保险问题,不涉及到中国是否能到美国进行投资,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在这个条约中,还能体现中国主权的地方,在于美国的投资需要中国政府的批准。在这个条约中,显然暗示,中国肯定会批准一些投资,并向投资者和保险者提供了承诺。至于中国是否能到美国投资,美国政府是否会提供一些承诺,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1995年我国央行改以依据外汇储备被动发钞,等于增发人民币都拿去换西方货币,而换来的外汇只能做人民币的发行依据,让人民币成为西方货币代用券,在此后的20年间,等于免费将增发的20多亿人民币交给了美国和西方。如果西方不拿货币购买中国的物资,央行就无法增加外汇储备,从而增发人民币。这种发行方式,实际上是依据西方需要发行货币,而且将发行人民币的收益完全交给美国和西方。在这种发行模式下,单方面承诺美元或其他西方货币可自由兑换人民币,以增加外汇储备,成为增发人民币,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条件。
 
央视的解释,并不否认我们的开放是单方面对外开放,不是双方的对等开放。为了实施这种不平等的单方面对外开放,我国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宣传旧中国时代,我国在西方军事威胁下的不平等开放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对外开放,而在鸦片战争前,双方事实存在的贸易活动,相对平等互利的贸易活动,污蔑为闭关锁国。事实上,英国当时发动鸦片战争,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对英国贸易顺差太多,直到20世纪初,仍然需要向中国出口大量鸦片来实现贸易平衡。甚至在新中国前30年,美国和西方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主流媒体却与美国精英一道,将西方对我们的封锁污蔑为我们闭关锁国,是对外不开放;却极力美化后来实行的单方面开放,让外国资本家自由掠夺中国财富的开放。在这种单方面开放模式下,早在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就总结为,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的中美国。中科院发表的报告指出,美国仅在2011年就从中国赚走3.66万亿美元,占我国当年产出一半。
 
过去美国和西方通过武力强迫我们单方面开放;现在则是通过文化侵略,让我们自愿向美国和西方单方面开放,都是让西方资本家自由掠夺中国财富的开放。本来双方相互开放,目的是各自生产各自擅长的产品,扩大各自的市场范围到对方市场,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然而,当前中美之间的单方面开放,利润基本被美国资本家拿走,中国不仅没有得到利润,反而丧失大量资源,付出环境和健康等方面代价。我国的资源迅速走向枯竭,环境严重恶化,这是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生存基础的极大损害。我们必须摒弃这种对外单方面的不平等开放。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